
【诗韵】踏莎行·咏兰(古韵七叠)
摘要:踏莎行·咏兰(七叠)以兰的生长历程为线,绘兰芽、叶、苞、花等情态,意境清幽贞洁,寄寓对高洁不屈品格的推崇。全词依词牌韵律,韵脚统一,平仄合律,对仗精巧(如“苔衣护”对“冰雪趣”),以物咏志,融自然之美与人格追求,显古典诗词韵律美与思想深度。
踏莎行·咏兰(古韵七叠)
其一 兰芽
石罅抽萌,苔痕护嫩,青簪未展先藏韵。灵根暗孕岁寒心,不随桃李争春信。
瘦骨初凝,清姿已认,生来便带烟霞分。一肩风雨自担当,此身早许幽贞分。
其二 兰叶
翠展眉弯,碧裁燕尾,疏疏不惹浮尘累。朝承晓旭展青裳,暮承凉露涵清泪。
不向繁华,独依空翠,与松为友梅为配。莫言叶弱易飘零,贞心已在根苗内。
其三 兰苞
绿箨含珠,青房裹玉,娇羞未敢轻相露。攒成一点岁华思,藏来几分冰雪趣。
暗忆沅湘,曾随骚客,纫芳佩冷行吟路。今朝静待东风吹,好将心迹从头诉。
其四 兰花
半吐檀心,微开素靥,幽馨暗度湘帘隙。不施朱粉自倾城,淡妆更胜浓脂色。
蝶过犹疑,蜂来还惜,怕惊花底藏仙客。一痕月影照娉婷,似听花语低声说。
其五 兰香
一缕清芬,三分幽远,不随桃李迷尘眼。风来轻曳过疏篱,月移暗度穿窗牖。
似诉生平,如怀素愿,相逢未必要人赞。纵然寂寞老空山,香魂自绕云根畔。
其六 兰露
晓缀珠圆,暮凝玉洁,莹莹欲坠还轻缀。沾来叶上作清愁,落于花底成幽咽。
莫叹易消,须知暂结,曾照兰心一点热。明朝纵使化春泥,也留痕迹香不灭。
其七 兰魂
蕊落香残,叶枯根在,此心未与流光改。纵然零落成尘埃,贞姿犹向青史载。
名允兰馨,身承古态,一生未负幽贞债。明年春到复苏时,还从石畔抽新黛。
【编者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这篇诗文,作者这组《踏莎行·咏兰》以七叠词的形式,从兰芽、兰叶到兰魂,层层递进勾勒兰之神韵,堪称咏物词中的精心之作。开篇《兰芽》以“石罅抽萌,苔痕护嫩”破题,既写兰生环境的幽僻,又暗喻其坚韧品性。“不随桃李争春信”一句,立起兰的孤高风骨,“此身早许幽贞分”则定下全组词的精神基调,将自然生长与人格操守相勾连,起笔便见深意。《兰叶》《兰苞》承接细腻。“翠展眉弯,碧裁燕尾”状叶之形,“绿箨含珠,青房裹玉”绘苞之态,皆以工笔见长。尤为巧妙的是,“与松为友梅为配”暗合“岁寒三友”意,“暗忆沅湘,曾随骚客”则牵出屈原纫兰的典故,让物象与人文意涵自然交融。至《兰花》《兰香》,笔锋转向神韵。“不施朱粉自倾城”写花之素美,“一缕清芬,三分幽远”传香之清远,均避实就虚,以虚笔显神韵。而“似诉生平,如怀素愿”更是将兰拟人化,赋予其生命温度,让“幽贞”不再是抽象概念。收尾《兰魂》最见功力。“蕊落香残,叶枯根在”写生死轮回,“此心未与流光改”点出精神永驻,末句“还从石畔抽新黛”以新生作结,既呼应开篇兰芽,又让“幽贞”的品格获得永恒性,结构圆融。整体而言,组词格律严整,意象连贯,善用拟人、用典等手法,将兰的自然形态与君子品格层层剥解,物与志浑然一体。稍显不足的是,部分词句如“贞心已在根苗内”“香魂自绕云根畔”稍直白,若能以更含蓄的意象托出,意境或更深远。但瑕不掩瑜,这组七叠词既见咏物之精,更显人格之美,在传统词牌中写出了新意与深情,推荐共赏。【编辑:贵州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