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芳华】缘结红石峡(散文)

精品 【金文·芳华】缘结红石峡(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82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5发表时间:2025-07-16 18:12:33

山因为岩石的坚硬而有了风骨,河因为水的温柔而有了深情。我常常神游于山水之间,总想在大山深处寻觅更幽深的风景,总想在源源不断的流水间寻觅更深厚的柔情。无论是连绵的群山还是奔流的河水,只能因为有缘才能相遇。因此我常常凝望着这个“缘”字,感受着它的神秘,敬畏于它的奥秘,试图破解其中的密码,渴望着掌握缘分的走向。但是最终我却总是满怀期待与憧憬,将这种缘分归结到上天注定的机遇。也许所有的答案早已确定,也许所有的缘分都来自修行。缘分,如丝绸的经纬一般互相交织,又如爬满青藤的山坡一般郁郁葱葱。有缘,无论何时,都会不期而遇;无缘,虽然心中万千牵挂,最终也会擦肩而过,对面难逢。我和红石峡最初的缘分就属于不期而遇。
   五年前的一天,和单位一位姓白的同事前往榆林办事。在榆林古城一条街吃饭的时候,我很偶然地说起来红石峡是我向往的一个地方。这位同事说:“我都去过很多次了,既不神奇,也不神秘。”我说:“那是在你眼中。而对我来说,不仅神奇,也很神秘。”他就说:“如果你想去,咱们现在就走。”我说:“这真是我向往已久的事情。”于是这位姓白的同事立即开车,带着我前往红石峡了。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北部3公里处。我们第一次前往是沿着弯曲的公路下坡之后,看到了红石峡的大门。大门位于红石峡西部北端,这是一座两层楼的仿古建筑,样子就像一座古长城遗址上的烽火台。在二层楼上有一副匾额,上面题写着三个红色大字“红石峡”,是一位大学问家王森然老先生于89岁高龄题写的。进入大门之后,一眼就可以望见有一座横跨红石峡的大桥。站在桥上,可以纵览红石峡的全部风景。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是碧水荡漾,向北是红石峡未曾开发的山峦与河流,向南则是悬崖峭壁的红石峡峡谷,谷底是榆溪河,河边野草闲花,杨柳依依。据资料记载:红石峡峡谷长约350米,是古代水流冲刷和人工开凿而形成。红石峡分为南北两段,东西两壁。北峡两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飞流瀑布,水石相击,石坝横截,北水南流,穿东壁石刻而下。南峡两壁对峙,险峻瑰丽。东西数百米高、千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小40余处石窟庙殿,崖壁上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东崖高11.5米、长约307米,西崖高约13米、长约333米。榆溪河穿峡而过,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称帝源水,源头是远在二百多公里的内蒙河套地区。
   普渡桥跨越榆溪河飞架东西。我走在普渡桥上,内心满是惊喜和感恩,惊叹天地造化如此神奇的红石峡,感恩我与红石峡的缘分。今日的与红石峡一遇,真是三生有幸的事情。
   我的那位白同事,一边走一边为我拍照,一边也给我介绍他所知道的红石峡的知识。我站在普渡桥上的时候,已久被红石峡的神奇风景所融化,更不用说跨过大桥所见到的奇妙之处了。
   走过这座桥,我们就到了红石峡的东边,所有的山岩只能仰视,小路弯曲,路边鲜花盛开,植被茂盛,特别是榆溪河岸边的杨柳不仅高大,而且碧绿,微风轻拂,恰如美人一般风姿绰约长发飘飘。沿着山路向前,不断看到石壁上雕刻着一些古庙神像,爬上石阶,瞻仰这些神像,不仅敬仰古人做事的匠心独运,更加敬仰这神像的庄严威仪。站在峭壁之下,仰望石峡,恰如斧劈刀削,直上直下,令人惊掉下巴。山顶偶然有野草古藤垂下,让人顿生诗意。我深感这红石峡的独特的美丽与魅力,深感生命的活力与坚韧。
   榆溪河就像一位多情的少女,轻盈清晰而且碧绿。在浅水的区域,可以看到河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和水草、沙子都一清二楚映入眼帘。岸边的沙滩平坦而舒适,走在上面,非常惬意。很多游客驻足这里,有些少男少女在水中游玩嬉戏,更增添了榆溪河的的迷人风韵。我站在沙滩之上,一边欣赏着这里的风景,一边聆听榆溪河水的声音。轻轻的流水声,恰如一曲悠扬的草原牧歌,让我陶醉。
   站在东边,隔河相望,就可以看见西边石壁上的许多石刻。这些石刻,虽经岁月风雨侵袭,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风骨和神韵,不仅苍劲有力,而且富有张力与活力。
   将近到达红石峡的东南方向的大门时,有指示牌标识着继续游览的方向,也可以从这座大门出去或者进来。我们从红石峡的最南端的一座小桥上走过,到达红石峡的西边最南端。从这里一直游览,尽头就是普渡桥的西端,也就是我们最初登上普渡桥的地方。
   红石峡西岸的石壁更加险峻,石刻更加多样,不仅有题字,还有石像,还有石洞,石洞内还有房间,房间里供奉着石刻神像。红石峡最负盛名的是其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峡东西两崖题刻达160多块,字大者丈余,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诸家书体荟萃,笔力雄健、挺劲,更有罕见的蒙文题刻,堪属一绝,是全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被称为“塞上碑林”。题刻有赞颂红石峡独具一格的,如“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天开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险要的,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还有歌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在这160多幅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榆溪胜地”及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有抗日将领马占山奋笔疾书的“还我河山”,有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杜斌丞先生领导榆林中学丁级毕业生共刻的“力挽狂澜”。红石峡摩崖石刻是我国罕见的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被世人所瞩目。当我瞻仰这些摩崖石刻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敬畏和真诚的感恩。所有的历史都是前人留下的脚步,所有的奇迹全部都是前人的汗水和热血凝成。关于红石峡的起源,《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一带归西夏国管辖。当时榆林红山有泉水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渡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目前此碑已被毁灭,再无踪迹。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榆林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聚成了个大海子(大湖),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当地百姓牛羊、粮食、衣物的强盗。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之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水渠叫广泽渠。
   在红石峡游览,最为神奇的就是榆溪河两岸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有些在半山腰上,有些在悬崖峭壁,有些需要钻崎岖山洞才能到达,有些需要攀援山岩才能仰视,有些雕刻巧夺天工,有些石像出神入化,有些险境曲径通幽,有些仙境让人豁然开朗,有些石梯恰如登天步云,有些洞府让人难以想象。红石峡面积并不大,但每一处都让人深感独特的魅力,每一处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喜欢登临最险要的地方,我也喜欢探寻每一处美景的幽深之处。
   第一次的机缘奇遇带给我的全部是惊喜和震撼,我对红石峡的风景和石刻恋恋不舍。
   三年前的夏日,我去古城榆林取自学考试的文凭。取回来后,时间尚早,而和我同行的周智慧取参加了一个工业博览会。司机和我对工业展览不感兴趣,就决定沿着古城中心花园欣赏花园风景。也是偶然,这位司机说从来没有去过红石峡。我说这有什么,红石峡就在不远处,咱们一起去!于是我们这次是从红石峡的东门进入,我第二次游览了红石峡。我喜欢红石峡的惊险奇特,我欣赏红石峡的文化内涵;我喜欢榆溪河的碧水荡漾,我痴迷红石峡的精美石刻。爱它因为它是一种岁月的见证,爱它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和追求的坚守。我喜欢“缘”这个字,我与红石峡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深情。
   红石峡在我心中,早已经不是一种风景,而是一位散发着文墨书香的古典少女,是一串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是古城榆林的一处精神宝库,是我常常神游梦想的一处温柔港湾。
  

共 31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游记绝非简单的山水记游,而是以山河为经、文脉为纬编织的精神图谱。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从“水脉诗心、地脉奇观、文脉长河”三个方面勾勒了红石峡,成功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图腾。这座被时光雕琢的天然碑林,既是自然造化的奇迹,更是文明交融的见证。作者通过对红石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穿插了对“缘分”的思考。对缘分的感悟,使得文章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文章中不乏对红石峡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如提到红石峡的峡谷长度、形成原因、石窟庙殿的分布、摩崖石刻的题刻等。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也展现了作者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和对地域文化的熟悉与敬仰。同时引领出“所有的历史都是前人留下的脚步,所有的奇迹全部是前人的汗水和热血凝成”的深刻感悟。全文语言如丹青妙手:既有“青藤郁郁”的生机盎然,又见“岩层年轮”的沧桑厚重。如“缘分,如丝绸的经纬一般互相交织,又如爬满青藤的山坡一般郁郁葱葱”,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山水有灵,缘起丝路”的感悟。推荐共赏!【金文编辑:紫衣沐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8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7-16 20:49:24
  王社长的游记,洋溢着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情景交融,生动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6 22:09:28
  感谢老师鼓励,向老师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6 22:18:50
  感谢老师鼓励,祝福老师愉快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7-16 20:51:13
  感谢紫衣沐月社长倾情编辑,编按精准到位,很有内涵。辛苦了!敬茶夏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6 22:07:49
  感谢紫衣沐月老师辛苦编辑,特别致敬老师!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16 22:08:45
  紫衣沐月老师的文笔优美,才华横溢,向老师致敬学习!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