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心灵】走进辽宁宾馆(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心灵】走进辽宁宾馆(散文)


作者:伊莎贝尔 布衣,179.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8发表时间:2025-07-16 19:18:40
摘要:【原创首发】走出辽宁宾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满布故事的建筑不只是一座宾馆,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压迫与反抗,见证了黑暗与光明,见证了侵略与谎言,更见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历史。每一处装饰、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过往。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也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未来努力。这座宾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和英雄先烈的缅怀铭记,它让我们深深地懂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不误使命才能扬帆远行。”

从九一八抗战纪念馆游览归来,情绪消沉面色凝重,一家人始终难以从悲愤痛绝的惨烈氛围中逃离,倚靠在宾馆的沙发上互不交流,那种愣愣发呆的眼神就像是亲身经历过那段艰苦卓绝的生死离别,又好似正是承受关东军蹂躏施虐的痛不欲生,顽灵的孩子不再有欢歌笑语,就连平日里贪恋的手机游戏也不再痴迷关注,妻子的表情更是不忍直视,一个人蜷缩在大床的一角,眺望着被纱窗遮拦的碧空,静静地呆望,眼神没有一丝气力,倒是眼角的泪珠不断地表露着她心中的悲凄。
   旅游来时的欢歌笑语顿然间演变成观展归来的悲风苦雨,奔波劳累的身心俱疲刹那间转变为挥泪暗殇的愤怒不语,这是历次旅行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国殇之痛情有可谅,悲悯之思意犹可赞,一家人相互间都以一种不被打扰的情感距离保持着空间私密,每个人镇守一个独属的角落各自宣泄,静静地等候着这场“勿忘国耻”和“牢记使命”慢慢地在心灵深处疗伤。
   “302房间的客人抓紧下楼就餐,我们1点30分楼前广场集合上车,下一旅游景点是辽宁宾馆。”时间像是个不经消受的烛光,火苗明明灭灭间便到了油尽芯熄的时刻,更像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光阴凄凄落落间便到了繁华悄逝的时节;一家人听到导游催促下楼用餐的指令迅即从低落悲恸的氛围中振作,简单洗漱整理过后,尾随着喧闹的叫嚷声进入一楼餐厅。
   大厅内十几张圆桌挤满了人,熙熙攘攘地将过道都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取碗盛汤唏嘘叫烫,搞怪夸大的表情听着就有些惊悚,有的紧盯桌椅吼喊,生怕家人找不到位置,还有的叫苦喊冤,满口斥责饭菜难吃。焦灼的导满头热汗地迂回在餐桌之间,走东窜西笑脸相迎,不断地赔礼道歉,看着就有些狼藉不堪。
   餐桌上的十多个菜堆码叠放各具特色,花红柳绿色泽鲜艳,但就是偏素少荤,油水奇缺,与臆想的丰盛饕餮千差万别,难怪让跋涉一天的游客嗔怪指责。
   “没有座位的游客到门这边来,餐厅为大家准备了富含特色的东北乱炖菜。”我们一家人来得稍晚,已经错过第一波开饭,正在寻找位次胡乱穿行时节,站在门口的导游又开始急促地吼喊道。
   盘餐确实有些偷工减料,但乱炖菜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站在收银台位置老远就能嗅闻到红烧肉煮土豆泥和山豆角的乱炖馋香。孩子们在欢畅中争抢着美食,家人们在开心中品尝美味,于紧张喧闹中感受着沈阳特色。
   沿九一八事变纪念馆观光路线南行,过柳条湖桥,经皇姑北塔公园,绕望花南街行7.6公里,便到中山广场,辽宁宾馆就在西南角,再往东便是盛世繁华的南京街。
   车子进入中山广场环岛缓行,一座高达10米的巨型毛主席雕像矗立中央,他俊朗的外观中闪烁着领袖的风范,刚毅的眼神中透露着自信的光芒,一身笔挺的翻领式大衣展现着他伟岸强健的帅气,主席右手上扬,左手下垂,目光炯炯有神地凝视前方,像是在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日本侵略者,又像是拨云见日,引领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主的幸福生活。塑像自1967年开始创作,历时三年完成,是动荡年代为数不多的雕塑珍品之一,被业界与专家誉为城市雕塑之冠、红色艺术传承的经典之作。
   基座的正面,是一组生动的群雕,镰刀斧头镌刻的红旗高高飘扬,群众手持大刀头戴草帽一副冲锋杀敌的姿势,英勇的解放军手持钢枪躬身向前,像是要与侵略者展开一场生死未卜的胜负较量;场面雄浑场景壮观,处处展现着中国人民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奋勇前进的壮丽场景,雕塑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论是手持红旗的工人,还是挥舞镰刀的农民,都在向后人传递着一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中山广场周边建有欧式、日式风格迥异的八座鲜明特色建筑群。这些建筑在伪满时期辉煌极盛,曾引来大批金融机构入驻,故又被戏称为沈阳“外滩”。如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中山路97号);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今盛京银行天合支行,中山路101号甲);奉天警察署(今沈阳市公安局办公楼,中山路106号);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今工商银行,中山路104号);朝鲜银行奉天支店(今华夏银行,中山路112号);三井洋行大楼(今辽宁省广电局)等等。
   这一座座古韵悠然的广场建筑群就像是一个超大的历史博物馆,在无声中讲述着过往,在硝烟中诉说着历难,又在沧桑中见证着辉煌,百年封存的历史见证了日本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建筑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绕过中山广场西行,便到达闻名遐迩的辽宁宾馆。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满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气息,“凹”字形建筑布局华贵典雅,对称排布的天井像是两座阴森恐怖的炮楼,给简洁庄重的乳白色墙面横生一种战火荜现的味道;整栋建筑平面沿中山路纵向分成五段,横向分为三段,两翼角楼上各有一个绿色铁皮的穹顶,主入口与屋顶结合的半圆形拱券被突出强调,给人庄重、典雅之感。它曾是殖民时代的权力中枢,也是新中国外交风云的见证者,更是今天沈阳露天博物馆中“活着的文物”。这座建筑以独特的姿态串连起20世纪东北大地的沧桑巨变,每一块砖石,每一个雕花,每一处文字都珍藏着历史的密码,静静地铺陈曼布,等待前来的游客观光解读。
   拾级而上,长长的台阶光洁如洗,高高的花柱散发着香气,踩踏在上面亦如同走上锣鼓喧天的金光大道,满怀的神圣庄重催生着人陡增探古猎奇的浓浓兴趣。门庭左侧悬挂的“大和旅馆旧址”行楷繁体大字牌匾棕黑中浸透着淫邪,恐怖中满布着罪恶,让人第一眼看到就感觉生厌增恨,急急地收撤回游望的眼神,仿佛多看一眼都觉得是一种灾难。
   跟随着游客的进入古铜色旋转式楼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堂台阶两侧的欧式拱券廊柱,它们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彰显着典雅的欧式建筑风格。抬头望去,雕刻典雅的天花板洁白无瑕,就像是镶嵌在屋顶上的一朵朵一尘不染的白云,华丽的紫铜吊灯从天花板上垂下,亦宛如从天而降的一束束含苞欲放的盛世莲花,白炽的灯塔里散发着柔和而璀璨的光芒,为整个大堂增添了庄重与奢华的氛围。
   一块块绿色墙砖整齐排布,静谧安然地诉说着百年多牟的跌宕故事;一张张彩雕玻璃色彩斑斓,迎合着光束的照耀在地面上投射出绚丽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效果,如果不回望历史,让人难以分辨这些精美的物件竟然珍藏着荣辱兴衰,跨越时空长河走过了百年。
   在旋转门的左侧的绿色瓷砖上,还挂有一座老式单筒话机,底座棕黄,话机锈色,铜片拨号键盘上铜色略淡,中间圆形区域内一张泛黄的日文报纸是那样的显眼,仿佛在演绎着当年关东军下达侵略命令的场景。
   旁边不远处有一个深绿色的邮政信箱,陈旧中略带些沧桑,好似与眼前的景致格格不入,但它真真实实是一百年前的原景原物,大文豪郭沫若曾经就通过这个信箱给家人写信。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穿越百年时空的邮箱仍然有邮递员每天定时前来收取信件。
   最让我们震撼的是一楼左侧墙壁上悬挂的不锈钢名人录展示牌,这里记录着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曾在这里住过,第一代领导人及绝大多数将军元帅也都在这里榜上有名,他们只要来沈阳基本都被安排在这里住用。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蔡廷锴等30余位北上东北解放区筹备新政协的民主人士曾入住于此。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陈毅、贺龙、罗荣桓等开国元勋也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右侧悬挂的不锈钢名人录展示牌记录着外国政要、政府首脑及党派领袖下榻的记录,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西哈努克亲王、金日成、崔庸健、赫鲁晓夫、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等,每一位外国元首领导人的名字之后都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看着这些声名显赫的名字,顿然间陡增一种不敢小觑的历史厚重,慢慢地对这座百年宾馆产生高不可攀的仰视。
   往前不远处,一个被红色标识线隔离区域围满了观光拍照的游客,大家兴致浓烈笑声不绝,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架钢琴,正要转身离开,却被孩子一把拽住,指着这架看似普通的钢琴大声嚎叫,“爸爸快看,斯坦威钢琴”。
   一旁的工作人员听到了孩子的喊叫,忙应声夸赞“您真棒,好有眼光!给您点赞!”,然后接着宣讲道:斯坦威(Steinway)品牌钢琴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摆设钢琴,它价值连城工艺精湛,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如果按照现在的话说,它相当于跑车里的法拉利,轿车里的劳斯莱斯,比辽宁宾馆的历史还要久远。著名歌星李香兰在沈阳的第一次演出就是用此架钢琴伴奏的,她当时演唱的曲目是《荒城之月》。此外,相伴张学良将军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赵四小姐也曾弹奏过这架钢琴。作为顶级的豪华社交场所,大和宾馆建成当时每年都组织盛大的酒会舞会,由此联想,当时的宾馆繁华有多奢靡。
   钢琴展示区不远便是辽宁宾馆连接各楼层的重要步行盘旋楼梯,从外观上看古朴陈旧,与普通楼梯并无差别,但仔细端详奥妙无穷,连同导游的浓情讲解,一下子会颠覆原有的认知。楼梯为木制旋转楼梯,台阶由纯天然大理石铺设,大理石表面经过精细打磨,呈现出自然的纹理和光泽,而每一级台阶上都镶嵌着纯手工制作的黑色防滑牛皮,缝隙拼接紧密,工艺精湛细腻,看不出一点裸露痕迹;牛皮的黑色与大理石的底色相互映衬,高度契合人体工学原理,行走舒适清爽,既增加了楼梯的美观度,又起到了良好的防滑效果。
   辽宁宾馆始建于1927年,这楼梯也跟随着历史的尘封走过90多年历史,见证了众多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往来,如毛泽东、胡志明等都曾走过此楼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正对着一楼大厅的就是宾馆的宴会厅,也叫中央大厅,是整体延续了辽宁宾馆“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多功能,通过历史照片不难看到,这里曾经举办过中餐宴会、西餐宴会、冷餐洒下会、舞会,还放映过巨幕电影,历史十分悠久。20世纪30年代起,这里常作为军政要员、商界名流的聚会场地,见证了东北近代工商业、外交活动的兴衰;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作为重要会议或接待场所使用。在开国大典之前,周恩来总理分三批将民主人士安排在这个宾馆居住,并在这个宴会厅共同商讨建国大业;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蔡廷锴等30余位北上东北解放区筹备新政协的民主人士曾入住辽宁宾馆(当时名为铁路宾馆)。他们在这里多次举行时事报告会、座谈会,还举办过联欢晚会和茶话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彭德怀元帅也是在这个宴会厅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商讨战争事宜,可以说这个宴会厅见证了新中国的从无到有。
   来到第三餐厅,导游的讲解再一次深沉,她用嘶哑的声音再一次悲情地讲述这里隐藏的屈辱,她说这是宾馆最令人痛心的一个地方,日本关东军曾在这里密谋策划“九一八”事件。当时侵华日军中的激进分子经常在这里密谋协商侵华战略,九一八当天,这里就成了侵华日军的临时指挥部,因为这个房间当年有一部军用电话,可以直接指挥关东军部署作战;当天侵华日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战犯就在这个房间接到了柳条湖铁路爆破成功的电话后十分得意,立即以侵华日军司令官本庄繁的名义接连下达四道命令,要求日本关东军火速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同样是在这个房间,日本关东军还密谋了另一桩大事。1932年2月17日日本关东军在这里召开商讨伪满洲国“建国”事宜,讨论伪满州国的“国徽、国歌、国旗、国号、国都、国家元首”等建国事宜,瓜分中国的阴谋恶迹斑斑罄竹难书。
   走出辽宁宾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满布故事的建筑不只是一座宾馆,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压迫与反抗,见证了黑暗与光明,见证了侵略与谎言,更见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历史。每一处装饰、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过往。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也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未来努力。这座宾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和英雄先烈的缅怀铭记,它让我们深深地懂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不误使命才能扬帆远行。”

共 47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散文。满版灵动优美的文字。作者伊莎贝尔以自己一家人的游览轨迹为序,用优美的文字为线,串联起了九一八抗战纪念馆与辽宁宾馆之间的历史记忆。作者用凝重的笔触讲述了从抗战纪念馆参观归来后一家人的悲愤心情,接着笔锋一转,又把读者拉回到现实中。用餐时的感触表现出了旅行的火热,东北乱炖的上桌,孩子们的喜悦让我们感到了地方的饮食特色。就这样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游历在历史与现实之中,透过作者灵动的笔触,我们似乎看到了辽宁宾馆那欧式穹顶下藏着的伪满建国的阴谋,第三餐厅记录着的关东军侵略密谋……也有让人欣喜的地方,那就是宾馆的宴会厅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筹备工作……作为一座有名的建筑,它凝固了一段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兴衰和荣耻。作品用以细腻的笔触,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让“铭记历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震撼与思考。一篇值得细品的作品,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7-16 19:21:05
  期待精彩继续开放!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伊莎贝尔        2025-07-17 07:27:00
  感谢老师的费心编辑,祝福您创作快乐,安康幸福,快乐舒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7-16 19:21:40
  恭祝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2 楼        文友:伊莎贝尔        2025-07-17 07:30:31
  同样的祝福送给老师,祝老师文采飞扬,精彩连连!文字里蕴藏着人文山水,河山中浸透着青春热血,每一次游览观光,都能被不屈的信念震慑,更被伟大的精神感染,走进瞻仰成为践诺的力量!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5-07-16 19:22:32
  又一篇佳作,点赞推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3 楼        文友:伊莎贝尔        2025-07-17 07:34:01
  谢谢老师的支持鼓励,还得像老师学习,多年的游览积累,多年的感悟沉淀,慢慢在赋闲夜静时展现,虽然笨拙但每一个码放的文字都是推敲琢磨的最终的抉择,放在那里或许还会移动,但最初的激情还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