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我的优越感来自上学(散文)
我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优越感?这是我听到一个朋友的话,才发问。他说,每个人都有优越感,不然没法活。这话想想也有合理的成分。多少优越感,可能来自优渥的家庭,祖上的荣耀,自身的优势……
不过,我听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我曾在一个村子,和人闲聊。有人说村中的那个叫“大柳”的人,就有优越感,因为他的街门外有一棵活了五十多年的花椒树,他们家做饭,菜里顿顿有花椒吃……邻居家煮鱼,也在鱼下锅后,迅速跑到大柳门前的花椒树那薅一把花椒豆。
大柳于是觉得很有优越感。这花椒树是他祖上所植,算是椒香荫庇吧。我信了,也常自己找自己的优越感。
一
六十年代中,人们刚刚从自然灾害爬出来,尤其是那年地瓜大丰收,出现了一批“地瓜孩”,哪家都是一群儿童团。我父母只我一个孩子,他们还是养父母。我非常羡慕那些孩子有兄弟姐妹,倒不是打架有人帮忙,主要是不孤独。
挨门的邻居六母就有9个孩子,老屋20米远的“刘家井”的“刘搓绳”(因会搓草绳而得名),是7个儿子一个女儿。“刘家井”是五户刘姓人家住在一个像天井的院子里,至少也有40口子人。吃完饭,孩子们出来,在天井,就像一所小学校,不过分不出年级,是混编班,我觉得“刘家井”的孩子最有优越感,个个都趾高气扬的。
尽管我有六母的第四子“福子哥”形影相随,他很保护我,但觉得还不够,优越感没有出来,但我不说,怕伤害福子哥,也怕失去他。
学校的孩子多,轧几个同学,就有的玩了。这是我上学的最初想法。六母的大女儿英姐在村小学教书,她背着我去上一年级,当时一把鼻涕两把泪,嚎啕大哭不想去,不是因为不喜欢上学,而是离不开母亲。村北街的女人们根本不懂得我的哭声,只认为太淘。
实际上,融入同龄人的集体,才是最好的成长。伙伴之间有矛盾,更有互相影响的可能,不必有意识地学习模仿,集体是可以影响人的。我们也知道,没有玩伴的童年,其孤独感是难以掩饰的。
我的叔伯小妹就在我家老屋连接的三间破屋里读一年级,对此我极有优越感。那三间老屋很破,很矮,比我家老屋还矮半截呢,是麦秸苫顶,连“茅屋”也算不上。屋主是七四叔,他是残废军人,很有觉悟,村上要求腾出来,他很同意,说,住着孩子们就不容易坍塌了。人们说,孩子们闹翻天会把房子盖掀开。七四叔说,有老师呢。原来这三间破屋是临近年终大伙用来磨豆腐的,也属于公益闲屋。我比小妹大一年级。我的一二年级读书地方是在靠近被称为村“学堂”的那个地方,不足三十米远,是个可并行两个人的小胡同。但我们在那个民宅里上学常常听见学堂学生下课的吵声,也听得见上体育课的哨声。于是感觉小妹上一年级的教室不值一提。我很有优越感。可能我喜欢去远方读书,也受到这个影响。1978年我报师范就选了离家300里地的烟台,再远担心路费付不起,而不选离家近的城市。小妹也有值得炫耀的,告诉我,口渴了去老妈家(我家)喝水管够,不像我,渴了要忍着。我说,我有一把军用壶。小妹没有。这都是优越感。所以,我从未出现厌学的情绪,兴趣的确可以支撑一个人的信念。
不过,一年级放学早,不受学堂的铃声控制,我挺喜欢。我比小妹大一年级,更有优越感,看小妹就是小学生,其实我也是。好在,小妹那时不会反驳——哥,你哪来的优越感!
那时,我们村还有“农高”,离我家也不远,就是百米吧。所谓的“农高”也就一间教室。可以说,教育的良好氛围包围了我。放学早了我喜欢去“农高”教室写粉笔字,六母的三儿子“新哥”管钥匙,所以我沾光。写出的字,新哥要评价,他说,还是学生字,不像老师的,比福子的差点,但敢写。大约是这样的话。不管褒贬,起码是挺自豪的,有优越感。所以,上课时,老师挑学生到黑板上做题,不管会不会我总是举手,希望写出的粉笔字得到老师的一次肯定,惹起同学的啧啧称赞。好表现自己,这是我的不足,也是优点。
二
四年级时,我才“上山”了。“上山”是学业升级的说法。距离学堂也就60米,在北山半坡。离家也很近。我小妹跟我一起去的,也就两间教室,不过,人太多,六七十个孩子,我们村有1200户人家,生源充足,所以不用合村上学,我们都有“老大”的优越感,尤其是邻村的小学要到我们村参加队日活动,我都觉得是鹤立鸡群,认为小村的孩子没见过世面。
在北山上学,曾发生一件事。夏日的中午,趁着午睡,我被两个大孩子拉着出去洗澡了。结果出现意外,我沉在了河中一个深湾的湾底,好在大孩子水性好,把我打捞上来。他们叮嘱我,一定不能透露给老师。但没有一小时,老师就知道了。我没有挨批,被批的是大孩子。但从此我成了“保护对象”。中午不睡觉就写字,最终加码到写一万字。写字,不觉得是惩罚,变成了我的专有,是优越感。而且有人监控,监控成了陪伴。老师几乎每天看了就表扬我写字好,当着全班的面,那种自豪感又来了。我真的佩服我的老师,他是民办教师,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好像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总是要提起我的兴趣。他是负责任的老师,站在半坡的坎上,就能看见我家的房屋,他一直目送我回家,再也不敢放松对我的高度警惕。有同学戏谑我说,我被重点保护,始终长在老师的眼睛里。我没有觉得这是对我这样的不守纪律的学生的嘲弄,反而觉得是真的。这是因心理扭曲而获得的优越感。一个孩子长大,需要多少人的关心啊。
那时好像突然懂事了,人在一瞬就变好了。我头也不回,奔向家,让老师放心。我知道老师家中还有地,都需要他去干。可能每个孩子心中都希望自己被关注,甚至想用很多不恰当的方式引人注目。
那年回村看老师,老师还夸我写字好。我说那是在你的教导下练出来的。他只字不提那段事,他在保护我的自尊心。他让我始终有着被老师呵护的优越感。
1969年,因为“闹革命”,学校的文化课程也不大上了。由于初中一个班为了配合时不时出现的游行,成立了一个“铜鼓班”,50多个学生,队伍相当壮观,只好从学堂迁到离我家很近的村东刘家家庙。他们每日就是打鼓,不读书。我们的老师也每日领着我们站在家庙前观摩,老师说这是社会实践,是学习新生事物。我到现在还能用手击桌,敲出铜鼓的节律——嗵嗵嗵,嗵咕隆嗵嗵……铜鼓班在家庙前练鼓,老师从我们五年级孩子里挑“掌旗”的,我就被挑选上,站在原地,上下举旗落旗。真像一个指挥家引领一个乐队,我的优越感一下子爆棚,回家母亲督促翻书都不理,就在家中原地踏步练指挥。可能我喜欢《打靶归来》一类韵律铿锵的歌曲,就是受到这段时间打铜鼓的影响吧。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给一个人以机会,人才会有发展。但“铜鼓班”那段历史,毕竟是扭曲的,不学正业,耽误了一大批孩子。我是胆小鬼,上台爬高就脸红,心胆怯,但锻炼以后好多了,可能是这种优越感会战胜胆怯吧。我师范实习期间,第一次在烟台11中登讲台讲课,就没有打怯,成绩还是很优秀呢。我从小是不善言谈的孩子,没想到我居然站稳了38年讲台,不可思议。
任何不堪的环境,都不可一概全盘否定。孩子们从中接受的不一定都是荒谬。我们现在提倡给孩子酿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没有错。那时没有“起跑线”的说法,我不知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我遇到一个特殊的年代,这是我的“起跑线”,我不能因时代而停止向前奔跑的脚步。相比现在的孩子,我这一代人毫无优越感。优越感是什么?不是丰厚的物质财富优越于他人,也不是成长在摇篮里的状态,而是能够接受现实,不耽误成长,是人生精神的历练和培养。
三
到了读初中,我才有了进村学堂的资格。那时,刚刚进入正规的文化课学习,但缺乏老师,我们主要上副科,数学只学一元一次方程和平面几何,不开物理课,化学算是主科,其他的是珠算、大仿、描红、跳绳、捉小鸡、下田劳动等。那时,教育理念开始“复辟”了,听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话,感觉自己少了一门课程,有点瘸腿。老师说,学好数学,物理也就会了。到高中,接触物体重力、加速度、晶体管,才知根本不是那回事,虚无的优越感,在接触了简单的物理学之后,颓然坍塌了。我还是总觉得我比很多同龄人幸运,我们村80多同班学生,只有9个学生考上了高中,我是之一,优越感又升起来了。
在教育被荒废的年代,上学读书,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比我大的同学组织一个“革命司令部”,邀请我参加,那时觉得这是最具优越感的事,为何不找别人,找到我,我欣然参与。“司令部”设在一户人家的闲屋,只有一间,我们在那写大字报,无非就是照抄报纸。学校有时候放半天假,我们就参与“司令部”的活动,我们戏称“司令部”是我们的“第二课堂”。
本来,我上学堂,是直线,从家走200米就到了,我却背着书包绕道走南街,圈出500米,我想展示我的优越感,表明我是读书人。老师在课堂念了我的文章开头,还记得,大约是以倒叙的方式记一件事,其中有这么一句——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自然过渡到写故事的始末。到家门口,遇见邻居六母,我就告诉她,希望得到她的表扬。她问我“福子”的文也这样写了吗?我摇摇头,随即笑起来。一股优越感油然而生。六母说,以后教教福子。一想我就是小老师了,更得意。福子哥没有考上高中,但他无师自通电工,220伏电压不断电,他都用手握住电线操作。我都羡慕他很有能耐。
其实,我们这代人并未被时代耽误多少,对生活没有失望,欣逢最好的改革开放时代,各有发挥。我想,人应该有优越感,找到自己比别人还行的自信,时代就不会抛弃我们。六母一天学也没上,生了那么多的孩子,一个个拉扯大了,她也有优越感,总在我母亲面前显得无与伦比。母亲讥讽她几句,也不生气,她说“穷乐也是乐,不糙于哭”。在我的心中,六母也有优越感,不是物质的优渥,而是精神的丰裕。
四
我这代学生,高中毕业没有赶上高考,是毕业之后的第四年遇到恢复高考。我们两个高中班有3个同学参加高考,都考上了,那时题目容易,卷子份量轻,可能是国家照顾我们这一代被耽搁的学生。但我们很有优越感,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行进的。事实证明,我们没有辜负此后的时代,值得拥有这种优越感,给自己的人生壮行的优越感,是一股不小的动力。
60年代初,真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老百姓在贫困中,我们村就有这么多的办学屋舍,不简单!这是我上学读书最好的环境,相比很多同龄的孩子,我们村的孩子最具优越感。
在实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最好地利用适应身边的教育资源,优越感便油然而生,一味地埋怨别人,抱怨环境,指责时代的不公,只能让人意志和情趣渐渐消散。一个孩子只有成长,才有自己的优越感,看看满身的名牌服装,是带不来优越感的。
我们都希望好运气降临,都希望自己总在优渥的环境里,都想让自己成为一匹马,甚至去追马。用追马的时间去在自己的地方种草吧,总有春暖花开,草青草绿时,就会把自己喂成一匹马,或者有马跑来,供我们挑选。最初的环境,一个孩子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在环境里不断磨砺改变自己,另一个环境就在等着我们。
七四叔的破屋,不影响朗朗书声飞出。狭窄的胡同民宅,也有读书声入耳。北山半坡的茅屋,也是读书的桃花源。刘家家庙,我们用铜鼓祭奠了祖先的亡灵。那处村学堂据说是民国中期有村人捐钱建起的,让孩子上学读书的火种早就点燃了。我师范毕业,曾有一个念头,能不能把我分配到我们村教小学,让我担负起给一村更多孩子树起人生优越感的重担,但我毕业时,正赶上改革开放初年,社会急需人才,我忝列人才队伍,被安排到一中教书,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面对每一届走进一中的佼佼者,我都羡慕他们,他们的优越感一定比我爆棚。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喜欢说我辗转上学的这段经历,然后让学生写写自己怎么走进一中的。写作的主题就是自己去寻找优越感,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强烈欲望。我们不一定是一个时代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但我们要去做佼佼者。今天这个时代,孩子们更能找到自己的优越感。
优越感并非产生于优渥的条件下,在艰难困苦里,优越感是精神的火光。没有“楼上楼下”,没有“电灯电话”,在乡野的茅舍,我们有着极强的优越感,也有波澜壮阔,也是优越感的诞生地。环境再差,一旦有优越感保护着,人生就不会疲惫和沮丧……
别人说我这个孩子喜欢上学,那是优点;我觉得自己喜欢上学,那是发自内心的优越感。
我的经历也算是坎坎坷坷的,但还是通过上学读书才走出来的,所以我的人生优越感来自上学。
好好读书,不是一句苍白的话,我觉得这话温情脉脉,是让我们从上学读书中找到自己的优越感。
2025年7月1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不是天生聪明,我就是那个懒惰的人。不喜欢读书,向您学习,老师真厉害。这份优越感教会我,踏实走过的每一步,都会悄悄变成底气,真棒为老师点赞,祝好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