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黄河岸,青铜峡(散文)
我一到银川,便惦记着七十公里外的青铜峡。
“峡”为两山夹水处,峡谷幽深,本就自带邃岸天高的气势,偏又饰以“青铜”二字,冷峻、刚毅、坚韧的印象,如青铜之光直逼心间,而峡谷所夹之水,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李白放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调动起我无尽的想象,引领着思绪随着黄河之水流淌。
一
五月的宁夏,悄悄收起塞上的粗犷,换上一袭风和日丽的外套,草树延绵,湖光戏柳,迎来一个宁静的初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处在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宁夏不大,南北相距四百多公里,东西相距二百五十多公里,怕是除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了,但黄河流经宁夏的长度,却是近四百公里。自治区下辖五个地级市,分别是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青铜峡就坐落在吴忠市。
那天,我在朋友圈里说,计划第二天去吴忠市游览黄河大峡谷。一位朋友跟帖问道:吴忠是谁?还真叫他问着了,吴忠市的名字正是来自一位叫吴忠的古人。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放牧的地方。明朝为巩固边防,在宁夏设立了固原镇和宁夏镇两个军事重镇,吴忠归属于宁夏镇。当时没有镇名,当地人就以军屯堡寨负责人的名字唤作地名,驻守在这里的屯长名字叫吴忠,屯长的名字渐渐演变为地名。风风雨雨六百多年,吴忠从屯子升格为地级市,一百二十多万人生活在黄河两岸,其中回族占人口一半以上,成为宁夏沿黄河城市带核心区域和中国回族之乡。
黄河穿过吴忠城区近百公里,黄河水和黄土地的糅合,生成韵味十足的烟火气,弥漫在清晨的街巷里。吴忠早茶是宁夏的一张名片,到宁夏总要吃一次吴忠早茶,杜优素羊杂店人气最为旺盛。一进门,香气撩人,肉汤翻滚,热烈似火。吴忠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最初以八宝茶、自制面点和小菜为主,后来演变得品种繁多、品质愈佳。手撕饼、葱油饼、水煎包、韭菜盒子、糖糕、发糕、紫薯饼、豆沙包……琳琅满目,令我有点选择困难,不知道吃啥好了。
最后,我和妻子点了一份手撕饼,搭配一大碗羊杂汤。纯羊骨熬汤,稠而不腻,羊肚、羊头肉软嫩可口,撒上一撮葱花、香菜,倒上油辣子一拌,味道醇厚,热辣鲜美。吃一口饼,绵软中沁出浓郁的麦香,喝一口汤,丰腴里散出扑鼻的肉香,好像自己就是吴忠人,家住黄河边。
二
去景区游览黄河青铜峡,必先经过青铜峡水电站。这座一九五八年动工,耗时二十年建成的水电站,坐落在黄河青铜峡谷口处,成为景区里的一景,给自然景观增添了一股磅礴的人文气息。
一条水泥砌筑的水坝横跨黄河,巨大的混凝土闸墩像粗壮有力的臂膀,擎起嵌在坝体之间的厂房。硬生生被拦截的黄河水拿出一副不服输的劲头,奋力挤过窄窄的七个闸孔,咆哮着倾泻而下。厂房是半遮蔽的,红色龙门吊立在大坝中间,隐隐的能听到发电机组的轰鸣,与黄河的嘶吼构成雄浑的交响乐章,传唱在贺兰山下。
一九五八年,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百事待兴。为解决西北工业和民生用电、农田灌溉问题,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在锣鼓喧天中开工建设,成为黄河第一期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从一九六七年十二月,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到一九七八年八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标志着青铜峡水电站建成。一九九三年,水电站又新增一台发电机组,共计九台发电机组昼夜不息地发电,黄河的水流转换成电流,带来了无尽的光明和勃勃生机……
一座红色高架钢铁桥耸立在道口,这是景区设计的观光桥。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前方近六百米长的水坝笔直切割了水道,直抵对面嵯峨的贺兰山脚下,山与水坝便围成一碧水湾,自天而下的黄河似乎收敛了任性,放慢了奔波的脚步,竟像湖一样平静如镜,波澜不惊。回身可见三条水渠,黄绿色的河水正顺着引导渠流入水渠,循着禾苗呼唤的方向,流向广袤的农田。
黄河在宁夏平原孕育了悠久的水利灌溉文明,那三条干渠就是从古时候一路走进新时代的。秦汉渠和唐徕渠起始于秦朝,在汉朝得到大规模扩建和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灌溉网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西部地区屯兵戍边,为解决军粮,开凿引黄灌溉渠道,推动农业生产。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大力经营西北,秦汉渠和唐徕渠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成为宁夏平原较早的核心引黄灌溉工程。“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虞诩•《奏复三郡疏》),可以说“汉渠”为塑造“塞上江南”打下了基础,也见证了中原王朝对西北边疆的开拓与经营的历史。
东高干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建设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东高干渠与青铜峡水电工程项目一起规划,于一九六〇年建成通水。东高干渠直接从黄河青铜峡水库坝上引水,利用较高的地势,自流灌溉银川平原东部地区。六十多年来,青铜峡水电站在灌溉、发电、防洪、防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宁夏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作出巨大贡献。二〇一七年,世界灌排委员会确认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三条河渠,从古至今,赓续发展。既有两千多年前秦汉光阴,又经历唐、宋、元、明、清的时光岁月,更有新中国成立后奋发图强的年代,它们像一卷流动的史册,记载了古人与今人一脉相承的奋斗精神,共同书写了黄河中上游辉煌的水利史诗。
三
码头上,一艘游艇整装待发,即将载着我们游走在峡谷间、黄河上。我站在黄河岸边,逆流望向远方,长空湛蓝,飘散着几抹淡云,阳光撒着欢照在黄河上,黄绿色的河水波光粼粼。大河两岸,雄峻如屏的山峦赤裸着青铜般的山体,像是被刀斧劈开一般,裂开一道深险逼仄的水道——黄河大峡谷青铜峡,水滔滔,山苍茫,谷幽深。
开船还需要等待一会,我掏出手机,恶补起关于黄河的点点滴滴。都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是我们缺乏对黄河母亲的了解。雨水、雪水、冰融水、地下水,它们依依不舍地离开青藏高原,从巴颜喀拉山脉流下,汇集起大河汤汤。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沿着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进入宁夏。此时黄河并不是东流,而是一路向北流到内蒙古高原,弯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圈起一个丰饶的河套。黄河经历了千回百折后,这才东流,穿过齐鲁大地涌入渤海,结束全长五千四百多公里的奔腾,滋养两岸千千万万的人们生生不息。
青铜峡是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由贺兰山与牛首山相夹而成的十余里水道,素有“黄河小三峡”之誉。我曾多次游览过长江三峡、长江小三峡,甚至是长江小小三峡,但游览“黄河小三峡”还是头一回,之前只在黄河上漂流过羊皮筏子。现在想想,真有点对不起黄河母亲。因为是黄河上游的缘故吧,河水并不是那种泥沙俱下的褐黄色,而是绿色中泛着淡淡的黄,且水流平缓、波澜不惊,令人难以把它与黄河联想起来,游船已经行驶在河面上,船尾掀起白色的浪花,“人”字形向两岸荡去。
我站在甲板上,望向两岸起伏的山峦,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船没动,山却扑面而来。前进方向右手边就是贺兰山,山峰陡峭,崖壁如铁,沟壑深陷。它似乎不屑于长一棵树或是一片林,甚至拒绝野火烧不尽的“原上草”,鲜有的绿草,东一簇,西一簇,斑斑点点。青褐色的巨大岩石,手挽手挺立在山体上,展现出刚硬的形态。小一些的碎石,顺着山坡向下倾泻,那是与风雨搏斗的痕迹。面对这样一座野生生的大山,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它,幸好汉语里有“青铜”二字——青铜峡,不愧这个名字,苍凉中尽显青铜之气。
山下却是另一番景象。葱绿的树木绵延在山脚下,好像在“青铜”和大河之间,铺上了一段绿色织锦,映得河水更绿了,也给贺兰山平添了一抹绿意,青铜之气中便有一丝淡淡的柔情。几座翘檐飞角的建筑,藏绿树后边,闪现出金色的屋顶,这里应该是寺庙,听不到梵音,却令人由心底透着清幽。
五公里的游览线路,在游船引擎轰鸣中,展眼便到了游船掉头回返的地方。导游说,这里是贺兰山的最南端了。贺兰山由北至南绵延二百多公里后,陡然停止南行的脚步,而黄河却在山前拐了一个大弯,好像张开双臂拥抱贺兰山。导游指着山的尽头说,你们看这块山崖像不像一张人脸。我只瞥了一眼,便回道,真像。整座山崖眉眼口鼻俱全,微昂着头,凝望远方。顺着贺兰山的目光看过去,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河水,我惊叹,这是宁夏的父亲山与黄河母亲最深情的凝望。
游船朝着又一个码头驶去,导游说现在去大禹文化园,一个小时的参观时间,然后再回到游船上。我抬头朝岸边望去,一座高大的塑像迎面扑来。他神情凝重,目视远方,右手扬起,左手拿着一根耒耜,衣裙飘逸,令人敬仰。还没有走到塑像前,我就笑自己又浅薄了一回。我在此文上部分写到自秦汉以来引黄灌溉的史实,却遗忘了大禹这位治理黄河的先行者。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传说青铜峡就是大禹劈山成峡,疏导黄河水。在吴忠市,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有的具有很浓的神话色彩,有的说得头头是道,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治水智慧与文化内涵。
大禹文化园坐落在牛首山半山腰上,整体建筑风格为仿汉代建筑。从山脚到山腰的中轴线上,建有码头、广场、牌楼、钟楼、鼓楼、明堂、大殿等,蔚为大观。可能是旅游淡季的原因,来此参观的游客不多,显得有些冷清。其实,我们应该感恩大禹,感恩千百年来治水的先哲,颂扬大禹治水的治水精神。
离开船还有些时间,我坐在大禹塑像下的长椅上休息,于岸上观水。顺着山坡望去,黄河泛着黄绿色的光泽,平静如湖。一切关于黄河咆哮、怒吼、奔腾、浑浊等词汇,在这里化作了平和、温婉的形态。忽然想起,朋友岚亮先生的散文题目《清丽黄河》,没错,黄河的确有清丽可人的一面。
四
这次游船是驶向对岸。远远地就能看见一百〇八塔伫立在岸上,背靠贺兰山,面对黄河。
仰望群塔,我忽然觉得自己在上数学课。土坯垒起的塔,逐层垒砌,排列成规整的等腰三角形,从山脚向上一共是十二层,第一层是十九塔,第二层是十七座塔……请问共计多少塔?实际是多此一问,塔的名称就已经告知了总塔数,而且很好记。在佛教中,一百〇八是一个神圣数字,念珠通常由一百〇八颗珠子组成,念诵经文或咒语要一百〇八遍,象征着消除人间的一百〇八种烦恼(业障)。
层叠有序、由阔及尖的三角形布局,视觉冲击力极强。看上去它既像高耸的金字塔,又像登天的天梯,指向苍穹,体现了佛教中关于秩序、等级以及通向觉悟之途的象征意义,令人感受到一种威严、神圣和崇高。需要解释的是,塔数并不是完全的逐级层减,从第九层到第十一层都是五座塔,这样才在十二层中,完成一百〇八塔的建筑构成。真没想到,数字竟能成为黄河岸边震撼的景观。
我顶着大太阳,一层层向上攀登。塔群始建于西夏,在元朝时得到扩建,形成如今的规模,当然其间被人为损毁过,今日所见是近年来重建翻修的。大多数塔都是一样的规制,老百姓说话,就是一般高、一般粗细,塔身用黄土坯块垒砌而成,外表呈现黄褐色,既有土的色彩,又有砖的质感。塔顶上置有圆形顶盖,其上是高耸的、尖尖的塔刹,直刺青天。最上层那座塔要比其他塔大一些,像统率士兵的将军,高踞山顶,统摄全局,塔尖齐刷刷指向蓝天,悬在黄河之上。我也像“将军”一样朝山下看去,哦,我又见到黄河的清丽,湖一般的大河。
景区观光车将我们送至一座铁桥桥头,司机说过了桥就是景区出口。我踏上铁桥的时候,才发现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是为建设青铜峡水电站特意修建的大桥,主要承担为电站建设运输物资设备,现在已经停用,成为一座观光桥。厚实的角钢,粗大的铆钉、螺丝,无不显示那个时代粗犷的特点。桥下,青石垒起的高台,探出一个尖角以减弱水流对桥墩的冲击。这个时候,我才看到了黄河的流动,凸起的尖角将河水分散在两边,河水在青石上泛起白色的浪花,很微小的浪花,却是那样美丽。
铁桥中间安置一个老式的高音大喇叭,循环播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老歌: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
歌声中,我恍若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高亢的劳动号子撞击着青铜崖壁,回声竟如金属般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