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朱雀掠过纸面(散文)
一段时间以来,我这个不养鸟的人,忽然每天都与一只鸟打交道。这鸟不是神话里叼着火的鸟,也不是森林里的野生鸟,它是“朱雀AI检测助手”。别看这鸟不叫唤,但它是悬在文字上头的一杆秤,一头挑着笔尖磨出的茧子,另一头坠着代码编的网。我们这些写东西的人,如今每天都在这鸟眼皮子底下,审视自己的文稿,掂量“原创”这两个字到底有多重。
一、闻出味儿的文字
头一回见“朱雀”检测报告,我正在改一篇写老街的散文。那段写巷口修鞋摊的文字,明明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报告里却跳出个刺眼的橙色文字:“AI痕迹37%”。后来才想明白,是那句“时光在鞋钉上锈成了圈”惹的祸。前几天用豆包查错别字,它建议把“锈住了”改成“锈成了圈”。文字一旦沾了AI的气息,朱雀的鼻子立马就能闻出来。
有个写诗的朋友更冤,他写老家的河,想让比喻新鲜点,就点开豆包搜“河流的意象”,顺手用了句“像大地解开的腰带”。第一次查的时候啥事儿没有,后来觉得“解开”不如“松开”,改了三回,朱雀直接亮红灯:“AI痕迹98%”。合着自己想的词,改来改去反倒成了机器的手笔。这事儿说起来真挺邪门,好比自己蒸的馒头,本来带着酵母发出来的酸香,非要按面包机的方子改改,结果吃着就不像自家灶上做的了。
现在我们写东西都学精了,宁可自己对着字典查错别字,也不让AI沾边。有次帮新人看稿,他指着屏幕上的句子笑,我故意把“璀璨”写成“璀灿”,等编辑老师改的时候,就知道这是我亲手写的。这法子看上去有些自欺欺人,但似乎也有道理。
二、写文章别铺太开
写文章选素材,就像请客吃饭,点一桌子山珍海味,反倒不如家常菜实在。前阵子看篇游记,作者写黄山云海,就说“云过来时,脚边的石头都浮起来了”,没提徐霞客,没引李白诗,甚至没说那是“云海”。朱雀给的原创分高得离谱,读者留言说,好像跟着作者的眼睛,真的站在山顶似的。
这倒让我想起自己犯过的错。去年写篇关于母亲的散文,非要拽几句孟郊的诗,还引用了《诗经》里的句子,结果朱雀说“引用痕迹过重”。后来删了那些典故,改成“母亲缝扣子总绕三圈线”“她的白发缠在扫把上,像蒲公英的绒毛”,反倒顺利通过了。你说奇不奇?自己经历的事儿,反倒比书本里的道理更有力量。
现在我们写东西都学会了做减法。后来删了那些典故,改成“母亲缝扣子总绕三圈线”“她的白发缠在扫把上”,反倒顺利通过了。你说奇不奇?自己经历的事儿,反倒比书本里的道理更有力量。
现在我们写东西都学会了做减法。引经据典时,都是点到为止,越精炼越好。写故乡村口的老槐树,写童年手里的麦芽糖,都要真情实感,提炼概括那些生活里长出来的句子,带着一股朴实劲,散发着烟火气,朱雀再灵也不会把它当作AI编写的。有个年轻作者说得好,我奶奶一辈子没读过书,她说的“日头坠进西山窝”,比啥成语都生动。还有啊,写文章别用那些AI常说的词。上次有个新人写“夕阳很美”,非要写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结果朱雀直接标了“疑似AI用语”。后来改成“太阳落下去的时候,把云彩染成了橘子皮色”,一下子就过了。这就跟说话似的,咱老百姓咋聊天就咋写,说心里话,落笔质朴,别学那些文绉绉的机器腔,一个不注意就被判定AI。
三、排版里藏的暗号
社团的老编辑总说,排版这玩意儿,就像给文字穿衣服。你在家穿得舒舒服服的,到了别人家非要换身礼服,反倒显得生分,这话真没说错。朱雀好像特别认死理。你在电脑上把段落排得横平竖直,它倒觉得可疑。反倒是那些有点瑕疵的版面,比如段首空两格用了半角空格,注释字体大小不一,它反倒觉得亲切。
过多的修饰,反倒去让原创度唰唰往下掉。我们定了条死规矩:作者交来的稿子啥样,发布时就尽量保持原样。有位教书法的先生投来的稿,段落忽长忽短,像他写的行书,偶尔还有删改留下的墨团似的痕迹——有处写“墨香”的地方,明显是先写成“墨臭”又涂掉重写的。编辑们谁都没动,原样发了出去。读者反倒在后台留言:看这排版就知道是老先生写的,跟他写的毛笔字一个脾气。
有一次,帮新人处理格式,他紧张地问,我这标题没居中,会不会显得不正式?老编辑指着屏幕笑,你看这标题歪歪扭扭的,像不像课堂上偷偷写的笔记?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你趴在书桌上一笔一划敲出来的。现在我们都明白,那些看似不规整的版面,其实是文字的胎记,是藏不住的自家印记。好编辑和差编辑,差的不是学问,是分寸。去年有篇写老书店的稿子,作者写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老编辑没大改,只删了几处重复的句子,加了三个小标题,像给珠子串了根线。发布后朱雀给了满分,作者特意送来本旧书,扉页上写:您让文字喘着原来的气。
可也有失手的时候。新编辑改稿,总爱把“我很悲伤”改成“我心如刀割”,把短句改成排比句,结果好好的文章改得像穿了戏服,朱雀一眼就看出不对劲。有次开会,老编辑指着改坏的稿子叹气,咱们是修鞋的,不是做新鞋的,可不能把人家的布鞋改成皮鞋。好的修改是给文字松绑,不是上枷锁。就像老木匠修椅子,补好松动的榫卯,却特意留下原来的刮痕,那是时光的印记,擦不掉,也不该擦掉。
有一次,在社团仓库翻旧稿,发现十年前的文章旁边都画着小记号:有的标着“查过字典”,有的写着“手写三遍”,还有的画着笑脸说“没让AI碰过”。我们不是在和机器较劲,是在守护些更重要的东西,就像老辈人守着老手艺,不是怕机器抢饭碗,是怕日子久了,忘了东西该怎么做,字该怎么写。
四、跟朱雀打交道的日子
早上阳光再照到键盘时,我不再怕那翅膀扇动的声音。原来朱雀不是来为难我们的,是来提醒我们,文字这东西,终究得带着人的温度。你在句子里藏的小心思,在版面上留的小瑕疵,在修改时犯的小错误,都是给文字盖的戳,证明这是你写的,不是机器编的。
现在写文章,反倒有了种仪式感。写完先读三遍,把觉得像AI会说的词换掉,比如把“岁月静好”改成“日子过得扎实”,把“砥砺前行”改成“一步一步往前挪”。改完对着屏幕笑,这才是我要说的话嘛。上次写小区的流浪猫,特意加了句“它总把猫粮叼到车底下吃,像怕谁抢似的”,这种带着生活气的细节,朱雀从来不会认错。
天黑下来的时候,看着稿纸上的字,突然觉得朱雀也挺可爱。它就像个严格的老师,逼着我们好好写字,认真生活。毕竟,能被机器模仿的文字,从来只是文字的外表,那些藏在字底的感悟,那些沾着烟火气的故事,永远只属于握着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