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平凡的人(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宁静】平凡的人(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13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7发表时间:2025-07-17 18:50:26
摘要:原创首发,记平凡之人

◎螺丝钉的光芒——记雷锋
   春风掠过街道时,总会想起那个穿军装的年轻人。他的手掌总是带着机油的温度,补过的袜子上针脚像星星,深夜的灯下,他把别人的困难缝进自己的日子里。车辙碾过的雪路,他撒下的炉灰还在发光;工地上的镢头,他磨亮的弧度里盛着朝阳。
   人们说他是“螺丝钉”,可这颗钉子从不安于被固定。他在候车室给老人端热水,在暴雨里背孩子过河,把省下来的津贴悄悄塞进陌生大嫂的口袋。他的日记里没有豪言,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朴素得像田埂上的草,却在岁月里长成了森林。
   如今,地铁站里有人为孕妇让座,快递盒上写着“请轻放”,志愿者的红马甲在寒风里飘动。这颗“螺丝钉”早已锈迹斑斑,可它拧过的地方,永远留着温暖的纹路。当千万双手接过他的锤子,平凡便成了最耀眼的勋章。
  
   ◎大山里的灯——记张桂梅
   华坪的雪下了又化,那盏灯总在凌晨五点亮起。张桂梅站在教室门口,围巾上的冰碴掉进领口,她搓搓冻红的手,看着孩子们从雾气里跑过来,像一群等待破壳的雏鸟。
   她的嗓子早成了砂纸,每说一句话都带着疼,可讲起课来依旧像打鼓,生怕哪个字没敲进孩子们心里。办公室的药盒堆成小山,止痛药的铝箔板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她却总说“等这批孩子考上大学,我就去治”。可送走了十七届毕业生,她还守在讲台旁,鬓角的霜比窗外的雪还厚。
   有人问她图什么,她指着墙上的照片——那些走出大山的女孩,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当老师,有的穿上了警服。“我想让她们知道,大山挡不住月亮。”她说这话时,眼里的光比灯泡还亮。如今,新修的教学楼里,年轻教师接过她的教案,灯光在走廊里连成银河,照亮了更多女孩的路。
  
   ◎悬崖上的渠——记黄大发
   草王坝的石头是硬的,黄大发的骨头更硬。三十六年,他像一只壁虎贴在悬崖上,钢钎凿碎了千层岩,血珠混着泥浆滴进石缝,竟长出了几丛野草。
   最早跟着他凿渠的人,有的走了,有的老了,有的永远留在了悬崖下。他对着墓碑说:“等渠通了,我给你捎桶水来。”后来,渠水真的流进了田垄,稻子熟时,金黄漫过了曾经干裂的土地,他蹲在田埂上,像个孩子似的哭了。
   现在的草王坝,水渠边立着块石碑,刻着“大发渠”。年轻人用手机拍下渠水蜿蜒的样子,发在网上,有人问这渠是谁修的,老人总会指着远处正在锄地的身影:“喏,那个背有点驼的老头,他把命刻在石头上了。”
  
   ◎海岛夫妻哨——记王继才、王仕花
   开山岛的风是咸的,混着夫妻俩的咳嗽声。二十八年,他们把家安在礁石上,升旗时,王继才扯着沙哑的嗓子唱国歌,王仕花就跟着打拍子,海鸟落在旗杆上,像在听合唱。
   最难熬的是台风天,巨浪拍打着哨所的窗户,他们就背靠背坐着,听对方的心跳声。儿子来岛上看过他们,哭着说“跟野人似的”,王继才摸摸儿子的头:“爸守的不是岛,是家。”后来,王继才倒在了巡逻的路上,王仕花把他的照片挂在墙上,每天照样升旗、巡逻,就像他从没离开。
   如今,年轻的哨兵接过了他们的望远镜,值班室的桌子上,放着王仕花腌的萝卜干。潮起潮落间,那面国旗总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在说:“这里,永远有人守着。”
  
   ◎太行新愚公——记李保国
   太行山的石头认人,李保国的脚印最深。三十五年,他把实验室搬到山上,教农民剪枝、嫁接,手上的老茧比树皮还厚。有老乡说:“李教授,这破山长不出金疙瘩。”他笑了:“能长出苹果,长出板栗,长出好日子。”
   他的车辙印遍布太行的沟沟壑壑,后备箱里总装着锄头和果苗。弥留之际,他还在电话里教果农防霜,声音轻得像片叶子。现在,太行山绿了,苹果红了,农民们摘果时,总会对着山喊:“李教授,你看这果子甜不甜!”
   山风会把这话带到很远的地方,那里,年轻的科技特派员正背着仪器上山,他们的背包上,印着李保国说过的话:“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大亮山的树——记杨善洲
   退休那天,杨善洲没回城里的家,直接去了大亮山。有人说他傻,放着清福不享,偏去啃荒山。他挥挥锄头:“我是农民出身,离不得土。”
   二十二年,他住的窝棚漏雨,就用塑料布糊一糊;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充饥。手上的裂口结了痂,又被树枝划破,血滴进土里,竟让树苗长得更旺。临终前,他把价值三亿的林场捐给国家,说:“我啥也带不走,就留片林子给后人。”
   现在的大亮山,松树长得比楼还高,松鼠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护林员说,雨过天晴时,仿佛能看见一个老人在林间散步,嘴里哼着:“栽树就是栽福啊。”
  
   ◎高原赤子心——记孔繁森
   西藏的雪落了又化,孔繁森的脚印总在最险的路上。他两次进藏,背着药箱走村串户,藏民叫他“活菩萨”。有个孤儿发烧,他把孩子揣进怀里焐着,自己冻得整夜没合眼。
   他的宿舍里,藏装和汉装挂在一起,桌上的酥油茶还冒着热气。牺牲时,他的遗物只有几件旧衣服和八块六毛钱。藏族老乡说:“孔书记是雪山的儿子,融化了自己,滋润了草原。”
   如今,援藏干部一批接一批来到高原,他们走在孔繁森走过的路上,看到经幡飘动,就像看到他的笑容:“这里的太阳,和内地一样暖。”
  
   ◎东山绿传奇——记谷文昌
   东山县的沙曾是活的,会追着人跑。谷文昌来了,带着群众挖沙、种树,铁锹磨秃了,就用手刨。有人说这是白费力气,他指着海边的礁石:“石头能扎根,树也能。”
   十年,他把风沙锁在了树林里,荒滩变成了粮仓。老百姓在他的坟前种了棵木麻黄,说:“谷书记,你看这树多直。”现在,东山县的海岸线绿得像条绸带,渔民出海时,总会朝岸边的树林鞠个躬。
   年轻的县委书记在谷文昌纪念馆里,看着那张泛黄的治沙图,轻声说:“我们接着干。”窗外,木麻黄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
  
   ◎司法燃灯者——记邹碧华
   邹碧华的办公室总亮着灯,像黑夜里的航标。作为法官,他说:“法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他给农民工讨过工资,为老人争过赡养费,判决书里的字,总带着温度。
   司法改革那几年,他熬了无数个通宵,桌上的文件堆得比电脑还高。同事劝他歇歇,他说:“改革哪有不累的?”后来,他倒在了去开会的路上,公文包里还装着没改完的方案。
   现在,法院的年轻法官们常提起他,说他像盏灯,“即使灭了,光还在”。法槌落下时,那声清脆里,仿佛有他的声音:“要让老百姓在每个案件里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百姓樵夫——记廖俊波
   廖俊波的车总是开得很快,他说:“老百姓等不起。”在南平,他跑遍了每个乡镇,帮贫困村修路,给小企业找销路,裤腿上总沾着泥。有人叫他“廖大胆”,敢啃硬骨头;老百姓叫他“俊波书记”,说他像自家兄弟。
   他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着胃药和泡面,常常是啃着面包改文件。出事那天,他刚开完扶贫会,车里还放着给群众买的柚子。现在,南平的工业园建起来了,乡村旅游火了,人们路过他生前常去的茶馆,总会说:“要是俊波在,该多高兴。”
   春风吹过闽江,岸边的桃花开得正艳,像他说过的:“为官一任,总要留点什么。”
  
   ◎扁担校长——记张玉滚
   黑虎庙小学的路是陡的,张玉滚的扁担是弯的。十七年,他用扁担挑着课本和文具,在悬崖路上走了十万多里,肩膀磨出了厚厚的茧,像块老树皮。
   学校没老师时,他既教语文又教数学,晚上还给学生补营养。有孩子辍学,他就翻过几座山去劝:“读书能走出大山。”现在,他教过的学生里,有人考上了大学,回来当老师,接过了他的扁担。
   新修的公路通到了学校,汽车代替了扁担,但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挑着月亮回家的校长,说过:“我不走,你们就有希望。”教室里的读书声,比当年更响亮了。
  
   ◎天眼之父——记南仁东
   南仁东看了二十二年星空,把“天眼”安在了贵州的大窝凼。为了找合适的选址,他跑了三百多个洼地,鞋磨破了几十双。有人说这项目太冒险,他指着天空:“人类总得仰望点什么。”
   “天眼”建成那天,他摸着巨大的钢索,像摸着自己的孩子。可没过多久,他就病倒了,临终前,他还惦记着望远镜的数据。现在,“天眼”每天接收着来自宇宙的电波,年轻的科学家们在控制台前忙碌,说:“南老师,我们看到新的星系了。”
   夜空中,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正和“天眼”遥遥相望,像是在说:“探索,永不停歇。”
  
   ◎石榴花开——记米娜瓦尔•艾力
   米娜瓦尔•艾力的办公室里,总摆着盆石榴花,像她的笑容一样暖。作为老师,她给少数民族学生讲“四史”,用“石榴籽”比喻民族团结,说:“我们要像籽一样抱在一起。”
   她设立公益基金,帮贫困学生圆大学梦;组建宣讲队,讲各民族互助的故事。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指着墙上的照片——各族学生手拉手笑着,说:“你看,多值。”
   现在,她的学生们走上了不同岗位,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当志愿者,都在说:“米娜老师教我们的,要记住一辈子。”校园里的石榴花开了又谢,结出的果子,甜得像团结的味道。
  
   ◎海雀常青——记文朝荣
   海雀村的山曾是秃的,文朝荣来了,带着村民种树。二十多年,他把荒山种成了林海,手指被树枝划破,流出的血染红了松针。有老人说:“朝荣,这树能当饭吃?”他说:“树活了,人就能活。”
   他住的土房很旧,却总想着给村里盖学校。临终前,他望着窗外的树林,说:“要让娃娃们有出息。”现在,海雀村的树成了“绿色银行”,孩子们在新教室里读书,老师会指着远处的林海:“那是文爷爷种的。”
   风吹过松林,涛声阵阵,像是无数双手在鼓掌。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老人,早已和青山融在一起,成了海雀村永远的春天。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事,却都有颗滚烫的心。他们像种子,落在土里,长出了希望;像灯,亮过之后,光还在蔓延。岁月会老,但他们留下的精神,永远年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里,继续生长。
  
   ◎兰考的泡桐——记焦裕禄
   兰考的风总带着沙,焦裕禄的咳嗽声就藏在风里。他到兰考那天,沙丘正在吞村庄,他抓起一把沙土,说:“不治服它,我就不离开。”
   棉袄上的补丁摞着补丁,却总把热乎气贴在百姓身上——给困难户送粮,帮老乡盖房,深夜的油灯下,他在地图上圈出一个个待治的沙丘,像在圈自家的责任田。他的肝疼得厉害时,就用硬物顶着,藤椅上磨出个大坑,那凹陷里盛着他对兰考的牵挂。有人劝他回京治病,他指着田里的泡桐苗:“等它们长高了,我就走。”可泡桐长粗了,他却倒在了巡堤的路上,手里还攥着治沙方案。
   如今,兰考的泡桐成了“绿色屏障”,琴弦厂里的桐木发出清越的声。老百姓路过他的墓,总会放上束泡桐花,说:“焦书记,你看这兰考,变样了。”年轻的干部们沿着他走过的路巡堤,风拂过桐叶,沙沙声里,像是他还在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共 43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记述雷锋、张桂梅、黄大发、王继才夫妇、李保国、杨善洲、孔繁森、谷文昌、邹碧华、廖俊波、张玉滚、南仁东、米娜瓦尔•艾力、文朝荣、焦裕禄等人的事迹,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些人来自不同的领域,但都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使他们的精神在时代中永存。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刻画细腻,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和故事的氛围,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7 19:08:51
  描写展现他们的性格和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7 19:09:32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9 08:44:17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