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书法变迁(散文)
一
清朝末年,北京锡拉胡同一个叫王懿荣的金石学家病倒了,在家人给他抓回的药材里有几块显眼的骨头碎片引起了他的注意。查证药方,他弄清了这些骨头碎片名叫龙骨,他端详着龙骨,见每片上面都锲刻着规则不一的痕迹符号,他兴奋地披衣起床……经多日推敲,确认是一种尚不为人们所知的古老文字“甲骨文”,也就是文字的起源,书法的鼻祖。
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之前尚无文字,人们遇大事皆以“结绳”记事,黄帝统一华夏后,觉此法难胜重大事件记载之需,就命令史官仓颉想办法解决。仓颉苦思多日,不得要领,忽一日,一只凤凰嘴叼一东西落他面前,他拾起一看,见上面有一个动物蹄印,正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个路过的猎人告诉他说是貔貅的蹄印,和所有动物的蹄印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仓颉茅塞顿开,想,万物皆有自己的特征,如果能把它们特征都画出来,人们就能一目了然了。从此,他开始按照每个物体的特征,画出图形,这样一个个有形的字就诞生了。之后,人们便根据仓颉的造字理论,开始在兽骨上刻图记事。
甲骨文之后,经过商周时期的演变,一种简化的甲骨文——籀文,便悄然出现,成为一种新的书体。籀文不但取代甲骨文记事,而且大量出现在青铜器和石刻上,国家逢有大事,都要铸器铭记。他们通常先在软坯上刻划,然后再制成模具铸造,这比直接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划要容易得多,无论是字型结构,或排列顺序,皆可随心所欲,其笔画也已打破了甲骨文的方折交叉,变方为圆,使笔画的线条更趋于圆润饱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一统政策,尤其的文字方面,责令丞相李斯对文字进行改革。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以前朝使用的籀文为基础,删繁就简,创造出结构笔画均规范整饬的小篆体。他书写的“泰山刻石”记录了秦始皇多次东巡泰山的详细经过,无论是书法或是文章在当时皆精美绝伦,无以伦比。
在现实生活中,小篆虽然比籀文、大篆简省而便于书写,但仍过于规范整齐,面对每日堆积如山的文案,始皇帝仍是一筹莫展。为化解皇帝的烦恼,文官王次仲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多日揣摩简化,又发明了一种便于书写的“八分”书,这个“八分”书,其实就是早期“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的隶书。
二
刘邦灭秦之后,建立了大汉王朝。这时的中央集权虽然依旧沿用大一统思想,但艺术上却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所用书体,已经由篆书彻底过渡到隶书。
隶书可谓是我国书法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变体高峰,其变体领军人物应首推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博学多才,精通多种技艺。据说他是在中岳嵩山学书时,偶得一卷李斯著的“笔论”,于是潜心研究,化茧成蝶,终成大器。他的隶书解散了王次仲过于夸张的“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的笔势,变严谨于随性率真,使书写流畅又不失骨力,加上行笔迅疾墨枯,笔画中便不时露出丝丝白线,尽显浑厚苍劲,被人冠为“飞白书”,别具神韵。
汉代不仅是书法五千年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变体高峰,同时也是把书法的使用性和艺术性契合的完美展示。这期间不但有大量的石碑、石印流传下来,而且出现了巍巍壮观的山体石刻和摩崖艺术,这些遗留下来旷世瑰宝,对后人考证历史和研习书法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佐证和示范作用。
由于汉代文人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至汉代末期,一些文人墨客已不愿长期受隶书相对规范所束缚,又开始尝试解散隶体,简省笔画,这样又一种叫“章草”的新书体,便应运而生。
章草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它保留了隶书的波挑笔法,但书写却简捷随性。西汉元年,一个精通字学、善书法的宦官史游,撰写了一部轰动朝野的启蒙识字读物《急就章》,全书所用书体,就是自创体“章草”。
东汉末年,在“章草”使用的基础上,又一种新书体“今书”便悄然诞生,而且产生了一位影响后世千年,把草书艺术推向顶峰、被誉为一代“草圣”的大家张芝。
张芝的父亲是汉代名臣,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勤学好古,精研书法,尤其着迷于草书艺术,他在一定程度上彻底解散了“章草”波磔,强化了行笔的提按顿挫,增强笔画线条的粗细对比,经千锤百炼,使他的草书艺术达到了顶峰,成为一代“草圣”。
在草书诞生的同时,文人士大夫们抓住了政治动荡,思想解放的契机,及时行乐,放浪形骸。他们在思想上追求个性解放,艺术上追求个性张扬,于是又一种新书体“楷书”便应运而生。
楷书的创造者为曹魏时期的大儒钟繇。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他是汉末官吏,因酷爱书法,与有同样爱好的曹操关系甚好。他师法曹喜、蔡邕等名家,能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于古,尤其是自创体“楷书”,解散了隶书的波磔,讲究笔画的横平竖直,以横画轻细,竖画厚重为特征,开创了“永字八法”的楷法基本,可谓前无古人。被书法评论家张怀瓘誉为“真书绝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三
汉灭亡后,时代迈入魏晋时期,这时的文人士大夫们更是随性寄情,他们在崇尚文学清谈之风的同时,也在寻求心灵解脱,尤其是书法,被他们推向了登峰造极,出现了书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他们的代表人物,是久负盛名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他的书法成就在于他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他师从卫夫人,是书法之正途,尤其得钟繇之笔法后,书力大增。他的行草书被后人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他摆脱了章草中隶书笔法,以楷法入草,潇洒自如,跳荡多变,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被后人推举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也被后人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自幼聪慧过人,受父亲的影响儿时就立志研习书法,他在其父的基础上强化了笔势恣纵,线条通畅,终成自家面貌,被后人尊称为“二王”,与父齐名。
北魏时期,政治清明,经济通达,孝文帝开宗明义,解禁了前朝的禁刻碑令,一时间碑刻之风大盛。北魏书法以复古为主导,以方、正、险、硬的楷法入碑,给人一种方折劲健,大气强悍的视觉冲击力。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说,魏碑书法可分为“古朴、瘦硬、高美、峻宕等十几种美,如游群玉之山,行山阴之道”。
北魏书法多以佛教造像、民间碑刻和摩崖石刻为遗存表现形式。像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石门铭》等都是魏碑书法雄强茂美之典范。民国大书法家于佑任在临写《石门铭》时曾自述其艰辛“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足见魏碑书法的魅力和影响力。
四
李世民登基后,曾昭告天下,不惜重金求购王羲之的书法遗墨,对王羲之书法大力推崇,还亲自撰写了《王羲之传论》一书。一时间书法成为读书人的必修课,唐代科举,必须遵循四条标准,即:身、言、书、判。其中“书”就是必须“楷法遒美”,如果楷书写不好,就是考取了功名,也不能进入仕途。
唐代书法分为三个阶段:初唐、中唐和晚唐。初唐代表人物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他们四人大都以楷书著称,个个法度严谨,内含刚柔,外露筋骨。尤其是欧阳询的楷书,可谓劲峭刻厉,戈戟森然,独树一帜。奉敕由魏征撰文,他持笔写的《九成宫醴泉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备受学书人的喜爱,是后人学习楷书的最好典范之一。
中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更是百花齐放,群雄争霸。不但产生了诸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诗歌大咖,而且在书法和绘画上又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变革高峰。而完成这次变革者,是在安史之乱中凛然拒贼、被推举为十七郡盟主的颜真卿。
颜真卿生于世代精通文字书法的士大夫家庭。他的曾祖父颜勤礼、祖父颜昭甫、父亲颜惟贞皆是精通篆籀笔法的大家。出身于这样家庭背景的颜真卿,自然从小师承家学,奋发图强,终以雄浑开阔、遒劲方正的正大气象,把楷书又推向了一个新境界。代表作《颜勤礼碑》《大字麻姑仙坛记》就是高峰的佐证。
颜真卿不但楷书傲视群雄,而且行书也独树一帜,超凡脱俗。他的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是在行书中融入了篆书笔法,又巧妙吸收了民间书法的营养,把行笔的迅疾、酣畅,墨色的浓淡、枯湿都融入笔端,跃然纸上,创出了一种别于二王行书的新规范。《祭侄文稿》也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初唐和盛唐的开拓精神和正大气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缠绵悱恻,是矫揉造作。为挽救这种颓势,多少个文人志士开始尝试变革,而扛起这面变革经幡的,就是倡导“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的柳公权。
柳公权实际是集前辈书艺之大成者,他一改盛唐雄浑肥大的书风,向着"书贵瘦硬方通神"上下功夫,把楷书的劲健、秀美、纯正、端庄融为一体,终成自家面貌,被后人称为“颜筋柳骨”,将唐代楷书推向极致。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神策军碑》就是很好的典范。
五
唐灭亡后,时代跨入大宋王朝。宋是重文轻武的举国体制,所以文化极为繁荣发达。无论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涌现出一大批诗文歌赋和书法大咖,尤其是行书方面的成就最为辉煌,是书法史上出现的又一次高峰。其代表人物为:苏轼、黄庭坚、米芾。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不但诗词冠绝古今,而且成功开创了行书的新格局。他用笔多丰腴饱满,如绵裹铁,结字宽博横扁,耸右肩,取欹侧,章法字距紧密,强化字势大小的对比变化,把天然“意趣”放在首位,自诩“我书意造本无法”,给人以自然天成的率性。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卷》《人来得书帖》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卷》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他的行书吸取了百家之长,用笔上多取中锋,化楷入行,同时融入了部分隶书的笔意,撇和捺都极尽波展开张,如长枪大戟,气贯长虹。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卷》《黄州寒食诗跋》,其中《松风阁诗卷》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九行书”。
米芾乃湖北襄樊人,其书法是既苏轼、黄庭坚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他的行书用笔多以侧锋为主,取侧锋线条的爽利峻拔之势,交转处也多斩钉截铁,呈“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八面出锋”的笔势特征。其代表作《苕溪诗卷》《蜀素帖》等,《蜀素帖》也被世人称为“天下第八行书”。
六
宋朝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他重视农业,鼓励商业,广揽人才,促进文化发展,赵孟頫就是他在广揽人才中,捕到第一大才子。
赵孟頫生于浙江湖州,是宋室宗亲。他的行书继承了王羲之平和俊丽的书风,中锋取势,端正稳重,气息高古,他不但书法精到,而且绘画也极尽精美,有着极高的艺术修养,他倡导的“书画同源”,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的楷书也是既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之后的又一变体成功的丰碑,被世人尊称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楷书线条圆润遒劲,外柔内刚,省略了唐楷过多的提按转折,融入了部分行书的笔意,使字形宽绰舒展,静态中蕴含着动态的美,开创了书法的规范性与书写性的新规范,成为元、明、清馆阁体圭臬的先驱。代表作有《胆巴碑》《三门记》等。
七
自元代赵孟頫之后,至明清两代到民国,书法出现了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无序局面,虽然明代有董其昌、文徵明,清代有王铎、赵之谦,民国有吴昌硕、于右任,为时代的扛旗者,但均受限于皇室对馆阁体的推崇,而缺乏创新,多以古人的旧貌示人,再无汉魏、晋唐、宋元那种敢与古人比肩的开创精神,“千人一面”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写照。
屈指算来,我接触书法也已过三十个春秋,从当初对书法的懵懂到如今的如数家珍,也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坚持每日临帖,撰写学书心得笔记,始终不渝。为弄清书法的变迁,我曾两次到“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近距离见证仓颉造字、甲骨文、金文及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两次到过汉中石门褒斜道,去观摩《鄐君开通褒斜道碑》《石门铭》等崖刻的雄恣;三次到西安碑林,零距离抚摸过王羲之的《圣教序》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及历代名家碑帖,面对古人的初始遗存,每次皆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书法长河中,我无能一一列取,只能史海钩沉,披沙拣金,擢取每个时代那几颗最耀眼的星,即便这样也难免挂一漏万,言不及义。愿这篇小文能够穿越时空,实现一次与这些书法明星大咖们在精神上的往返互动,则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