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月】家乡吃水记(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星月】家乡吃水记(散文)


作者:微笑的百合 白丁,4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3发表时间:2025-07-18 11:55:08

前几天,一场特大暴雨毁坏了我们村的自来水管,造成全庄人吃水困难。停水那天,大家纷纷到邻近村去拉水,以解燃眉之急。家中有三轮的,除了带上自家的几个大塑料壶外,还热情地带上左邻右舍的水壶。这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各种水壶,摆满了整个车厢,爱开玩笑的小刘见此情景,大声嚷道:“唐僧去西天取经,我们去邻村取水!”笑声一下子驱散了周围人烦躁的情绪;家中有电动车的,一次只能带一个壶接水;家中有摩托车的,他们也骑车颠簸在通往邻村的小路上,去联系亲戚或者熟人帮忙,尽快把水壶接满水,再装进带货物的框子内(当然车身两边各一个框子,比电动车多带一壶水回家。);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不会骑车,更不会开三轮,只能从储物间找来落满了灰尘的扁担,把它用抹布擦干净,挑起同样被冷落了好久的铁桶,到有水的人家去挑水。这种五花八门的临时取水办法,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往事的回忆之中。
   70年代,我只有五六岁。记忆里,家庭用水,大多数都是靠肩挑的,极少数老人也用陶罐提水。当时全村只有三四对木水桶。人们要用水,必须轮换着到河坝的井里挑水。拥有木水桶的人家,都是庄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好的户。我清楚地记得,给我家经常借桶子的那户人,我们叫二爷。二爷二婆为人憨厚,脾气又好。谁家有困难只要开了口,宁可自己不用也要帮忙。有时候,母亲打发姐姐去借水桶挑水,正好碰上他们家要用。可还是让姐姐先挑一回水,等水桶还回去后,自己再每天早上,井台边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一担水桶往往是你用了我用,我用了他用,人换桶不歇。挑水若要遇上雨天或者天寒地冻的日子,担水人可就遭罪了。稍不注意,一个趔趄,摔上一跤。且不说人摔地咋样,衣服上溅的水多少,冷不冷。就说这两只木水桶,它会立刻变成几瓣,三个铁圈顺势而坐,水洒的到处都是。庄里挑水路上的那一段陡坡,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即就是这样,担水的人还得忍痛把这些小木块收集起来,尝试着自己动手组装,怕主家不高兴,心里不停地自责。多次失败后,只好垂头丧气地把它带回家里,大人找来木匠,叮叮当当一个上午,木桶才重新圆起来。摔跤的人,轻的擦破皮缓上几天,重的还得上医院治疗。
   到了80年代,村里人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铁皮水桶的问世渐渐地代替了笨重、易坏的木水桶。而且,全村水桶的数量一下翻了几倍。它锃亮,轻巧,耐摔。记得84年的秋天,父亲也给家里买了一担铁桶,母亲高兴地说:“终于不用借桶子担水了。”家里添了新水桶,姐姐高兴地每天早上不用父母安排,就把水缸里的水挑得满满的。我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曾偷偷地和妹妹去抬水。没想到第一次用水担钩着桶子打水时,由于没有经验,放松的水桶装满水后,没有及时钩住桶的提梁,一下子沉到井底去了,吓得我不知怎么办才好。邻居阿姨正好来挑水,见我手拿水担,直往井里看,立刻明白发生了啥事。她双手小心翼翼地撑住井的边缘,身子进入井水上空时,两条腿叉开,脚稳稳地蹬在箍井用的石头上,用水担钩捞上来了水桶,并教会我用铁桶打水的方法。那天,我们两家挑的水浑浊不清。后来,我独自去学挑水。当发现水担挂钩的铁链太长,自己个头太矮,就学着姐姐先前的样子,把两条挂有铁钩的链子往扁担头上绕一圈,没想到挑起空水桶时,扁担竟然在肩上翻起身。原来扁担的铁链,不能朝一个方向绕,否则受力不平衡,扁担就会倒向一侧。这小小的妙招,让我明白了平时要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初学挑水,一路上水桶不停地前后晃动,扁担压得我直不起腰,硬撑着到家时,水桶里的水已经只剩少半桶了。
   每天早上挑水,是全庄人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大人们都说早起挑的水好,没杂质。原因是井里的水没人去搅和,静了一个晚上,水清凌凌的。这个习惯,婆婆直到现在都沿用。她每天早上四五点起来,就给桶子接自来水。
   到了90年代,我的家乡出现了压井。家家户户再也不用去河坝井里挑水了。在自家院子用桶提水,就能解决吃水问题。关于压井的最初使用,还有一个段子。压井取水,是需要引水的。记得当年二婶用压井提水,由于年龄偏大,行动迟缓,等把瓢中的水灌进压井中,还没来得及一上一下快速压动手柄,引水早就流到井里去了。一双曾经灵巧的手,在新鲜事物面前,忽然显得那么笨拙。当然,她本人是不知道其中道理的。居然大骂活见鬼了,惹得年轻人哈哈大笑,气得二婶挑起水桶就要到河坝井台上挑水。一旁的年轻人笑归笑,还是手脚麻利地替二婶压满了水。
   2000年后,政府投资,村民投工投劳。陆续在每家每户的门前接上了自来水。水源肯定不是我们村子里最早用的井水,而是距村一公里的爷祠(爷祠是地名)。那里的水常年流淌,从不干涸。而且冬天热,夏天凉,更重要的是水无杂质,适合人畜饮水。这个时期,水担不知不觉进了储藏室。
   到了2010年以后,农村住房不断改善,新型厨房不断崛起,水顺利地走进了灶房,又让铁水桶光荣地退休了。每当我们做饭时,再不用端着盆子去院里洗菜了。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迈进了中年,当回忆起多年来我们庄的用水历程,从笨重的木桶挑水,到铁桶挑水,再到压井、自来水的出现,最后到自来水走进灶房,这一系列生活用水的变化,反映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如烟往事俱忘却,唯有那两只曾磨破我幼嫩双肩的铁桶,又一次在我的内心深处停留。

共 21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用水”为线索,串联起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字里行间满是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是一篇充满烟火气的怀旧佳作,巧妙勾勒出40多年来农村生活的变迁。无论是借桶时的人情温暖,还是学挑水的成长点滴,都饱含着对故乡、对亲人、对岁月的深情,让读者在怀旧中感受到生活的厚重与温度。文章从当下的“临时取水”场景切入,自然过渡到时间线清晰,各阶段的用水工具、生活场景衔接自然,如流水般娓娓道来,既展现了时代变迁,也让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融为一体,引人共鸣。总之,这篇散文以“水”为媒,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乡村生活的变迁,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与时代的印记,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悠长。全文叙述清晰,语言生动,主题明确,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好文共赏!【编辑:乡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鹤        2025-07-18 11:57:30
  读来亲切感人,余味悠长,好文共赏!
回复1 楼        文友:微笑的百合        2025-07-18 22:13:01
  谢谢编辑的精彩编按,您辛苦啦!问好夏安!
2 楼        文友:柏丫        2025-07-20 15:15:38
  多亏党的好政策,从吃水艰难到吃水方便,乡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回复2 楼        文友:微笑的百合        2025-07-20 17:58:09
  就是就是!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