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一个人的远行(散文)
今年的6月8日,欣喜收到来自上海的好友,《文笔精华》微刊总编、兼宏博集团文学顾问朱超群老师的邀请,问我是否有时间25日来上海,参加26日上午9点的“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启动仪式,地点在上海繁华的徐汇区建国宾馆举行。说这次是由企业赞助,公司给负责订购往返的机票,食宿也是全免费,我稍加思忖便欣然应允。
虽然,我答应并接收了朱老师的邀请,但接下来心里仍未免有些犯怵,因我在城区住,出行是赶在周三、周四,儿媳在医院上班没有假日,我需负责接送孙子上下学,怕抽不开身。远在外地跑业务的儿子知道后,说他可以调休让我去参加,因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结识更多的知名作家进行交流。儿子的理解与支持,打消了我心中的顾虑,亦让我对这次上海之行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再说,我有生以来还没坐过飞机,也想尝试一下新鲜事物的神奇。
朱超群老师建议,最好让我再推荐一位省级作协会员,并且是先前参与过“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有奖征文的入围作者,相伴与我一起去上海参加“牛夫人.牛肝菌”文学征文启动仪式,以避免单独出行带来的诸多不便。按其要求,于两天之内我找到区作协的一位同事,并向其推荐通过与我一同前往。
数日后,总编朱超群老师所让填写一份表格,以便确定参会人数预订往返的机票。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怀着激动地心情,期待与盼望着出行的日期到来,每天不间断的翻看日历。
早在2004年的一个初夏,我参加菏泽市新闻“两会”(新闻协会、记者协会)举办的新闻骨干研讨会,会后在《菏泽日报》社、及市新闻两会领导的组织下,我们一行54人,乘坐旅行社的大巴车去南方考察。在游览了苏州的寒山寺、留园和虎丘之后,便来到了上海(之后到杭州),虽说在外滩住宿一晚,但若去黄浦江乘坐游轮和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导游说都是自费项目,由于当时家中财力有限,出发时身上没带多少钱,也就没能尝试一睹上海的夜景。这次之所以高兴要去上海,参加文学征文活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弥补一下,我21年前心中留下的一个遗憾,未免也是一个不错的慰藉。
赴约
可事实总与愿违,也不知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还是自己命该如此,一生外出多是独来独往的我,终于等到离家出行的日子。可我推荐的那位同事,却因其他原因而取消了行程,重新推荐换人已经来不及,我只得自己单独飞上海了。幸好有举办方会同上海宏博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提前多次在群里介绍、引导从机场出口到宾馆的行程路线,尤其是公司负责人叫余飞的女士,总是耐心地回答提问、解疑释惑,充分体现出人文的亲切关怀。
出行前的头两天,宏博集团负责人就给订购好了往返机票。并在启动仪式的前一天下午5点,宏博集团的企业负责人特设晚宴,接待所有受邀来沪的外省作家,由于我的机票是晚上21点55分的,自菏泽牡丹机场至上海浦东机场,晚宴一准是无缘参加。临出发的当天晚上,儿子说在离家较远的外地跑业务,一时还回不来,不能送我去机场了,可时间已过了晚8点,离飞机起飞还不足两小时,我心急如焚欲叫出租车去机场之际。儿子给叫来了滴滴网约车,直接把我送到了机场。
我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走进机场,领了登机牌便快速进入候机厅。只见大厅里人来人往,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故事和梦想。我站在人群中,看着那一架架停在地上的飞机,宛如一只只银色的钢铁巨鹰,静静地在等候着把人们驶向远方。
离飞机起飞还有40多分钟便开始登机,在登上飞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有些忐忑不安,心就像快要提到了嗓子眼。因我的座号不靠窗,是25排靠近过道位置有些偏后,临起飞前乘务员让系好安全带。21点55分飞机准时起飞时,巨大的发动机声音震得耳膜嗡嗡作响,好像一辆载重的车在用力爬坡,座位身体后仰,当飞机升到一定的高度,飞机才平稳的快速飞行。穿云吐雾,那种冲破云霄的力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挣脱了大地的束缚,像一只自由的鸟儿,翱翔在湛蓝的天空。
一个小时零10多分钟,飞机便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机场班车把我们送出机场出口,已是深夜零时20多分,此时地铁早已停运,我叫了出租车直奔徐汇区的建国宾馆。透过车窗看到,眼前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繁华的街道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烁着,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把整个城市装点得如梦如幻。
朱老师傍晚发信息告诉我,他与我同住一个房间,到了建国宾馆已是凌晨一点多,办理好住宿便走进605号房间,看到朱老师已熟睡,怕打扰他休息就没做声,悄无声息地在他外面靠近门口的床上躺下了。
收获
26日上午9点,“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启动仪式准时开始,人们最先看到的是两个可爱的“牛牛菌”形象大使,憨态可掬,活泼而有趣。实话说,初次听到“牛肝菌”一词,以为是用牛肝制作的菌类,心想这得需用多少“牛肝”,才能栽培出大量供人们可食的食用菌啊。上网搜索方知,它是生长在密林中形状像牛肝的一种菌类。
会场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学者共120余人座无虚席。会上相逢并了解到一批知名作家与学者,如中国散文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丁一;中作协会员、高级记者袁德礼;中国作协会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管志华;中国现代作家出版社社长董守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身残志坚当代史铁生、张海迪式的作家韦江河;原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徐一化;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评论作家、散文诗诗人王雅军;著名军旅书法家、网络作家刘俊国;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华东师大教师梅长青等10多人。他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文学明星,散发着独特而诱人的魅力。
随着主持人戴赵冰铿锵有力的嗓音,上海宏博集团董事长石为走上台前为开场致辞,接着是集团文学顾问朱超群老师发言,集团领导为征文大赛启动剪彩。之后,在收看的一个电视剧的视频,无不让人揪心动容。剧情是根据作家叶辛八十年代写的一部小说《孽债》,拍摄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的片段。说的是“文革”时期,第一批上海老知青到云南西双版纳插队落户的故事,宏臻公司总经理石建同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员。听着电视剧揪心的主题曲,看着剧中动人的画面,思绪游弋于知青们扎根边疆生活的不易,作为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两眼竟禁不住潸然落下激动的泪。
特别是黑“牛肝菌”种植发明人纪开萍教授的发言,更是让人震惊哑然称奇。她是云南临沧一个农家的女儿,从小就对雨林中的野生菌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牛肝菌情有独钟。每到农闲时节,她都上山采集野生的牛肝菌。农家的艰辛铸成她生命的坚强,也练就了她励志追梦的执念。虽然,她没上大学,却经过两次的深造获得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本科学历,2001年被分配到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从橡胶树病害的研究,到特有野生食用菌的人工驯化与黑牛杆菌的栽植技术。
经过10年的埋头苦干,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黑牛杆菌的袋栽技术,使其可以在人工温室中,在没有宿主树木的条件下产生菇体,在食用菌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上海宏博集团合作后,集团创始人石建极追加投资5000万,用于黑牛肝菌的研发,十年不求回报。
纪开萍毅然辞职打破“铁饭碗”,离开她心爱的省科研所投身民营企业,在云南西双版纳创建了景洪宏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此走上了充满希望和艰辛的创业之路。
又是一个10年的艰苦努力,她与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以瓶栽模式代替了袋栽模式,成功实现了满负荷生产,黑牛肝菌工厂化栽培获得了成功,成为了当时全球唯一的第一家实现牛肝菌规模化、周年化生产的企业。由此,她本人也被评聘为正高级研究员。她所率领的团队研发,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共计53项,先后获得2018年世界食用菌生物与产品大会、学会创新奖。她的研究成果还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并被央视等媒体报道,被誉为“牛肝菌驯化第一人”、“第二个袁隆平式的科学家”。
到2023年,景洪宏臻基地与集团下属的贞丰基地,已达到每天制作26万瓶菌种的产能,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6吨口感鲜嫩爽滑的鲜牛肝菌,将供应到全国百姓的餐桌。2025到2030年,公司还将每两年建成一个日栽培20万瓶、日产20万吨先鲜肝菌的工厂化栽培基地,达到日产100吨的产能。
最后,是景洪宏臻公司总经理石建同、上海宏博集团创始人石建极做了简明扼要的发言。他们的发言具都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让人们深受启发。我静静地坐在那里,用心聆听着每一个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魔力的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文字是灵动的精灵,它们跳跃着、舞蹈着,编织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仪式结束后,我通过短暂的与这些作家们交谈。他们的话语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对文学更深层的认知。我们交流着写作的技巧、创作的灵感,也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由于机票是当晚18点55分的,宾馆距离浦东机场40多公里,怕耽误了乘机,午饭后稍作休息,我便乘地铁匆匆赶往浦东机场。这次上海之行,就像一场美丽的梦。它让我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走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学天地。“‘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启动仪式,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个让文学梦想绽放的舞台,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
当我踏上回家的飞机时,我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上海这座城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而这次文学之旅,也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我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在上海的收获,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用文字书写自己的故事,追逐自己的文学之梦。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就一定能在文学的天空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