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嘴冷(随笔)
祸从口出。这是说嘴巴惹祸。到了现在,似乎这样的现象极少,但嘴巴说话伤人,让人哭笑不得的很多。人们称这样的人“嘴冷”,我们还是提倡善言暖语,让嘴巴少点冷气,多些暖意。
一
期末考试结束,我家小儿子成绩不错,八科成绩六个A和A+,总成绩也是A,依然名列年级前茅。我们做父母的深感欣慰。突然想起过年到一位婶子家串门,她家也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外孙女。聊起来,她突然问我孩子成绩是B还是C,我心里马上不痛快,心说,这不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吗!同时,我想起在03年,我买了人生第一辆小面回家,也是拜年到她家,她问我,是不是买的报废车?那时候农村正流行买快报废的汽车回来开,一般也就是三两千块钱。不过我也没过多地说什么,谁让我家原来穷,让人瞧不起呢!
这次她说完我心里不痛快,回家和母亲说这事,母亲说,她这人心眼不坏,就是嘴冷。想什么说什么,不经过大脑,都是亲人,别计较。嘴冷,这个词很少听人说起,我想了想,确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嘴冷的人和事。
嘴冷,大概就是说出的话没有温度吧,或者是说话不能给人暖意,总觉得是冬天吹来一股西北风。
我家小儿子要的比较晚,当年还算是超生,那年我36岁,媳妇儿35,和大儿子整整差了11岁。年龄的差距让我们在生活中闹了很多的笑话。媳妇儿生完孩子那年,又黑又胖,那时候二姐过来帮忙给我们带孩子,二姐比我大两岁,别看在农村,一直保养得不错。她们抱着孩子出门,竟被一位老太太说成二姐是媳妇儿的闺女,怀里的孩子就成了外孙,可气又好笑。
小区里有一位来自我们老家昌黎的老太太,也是给儿子看孩子的。她整天大嗓门嘻嘻哈哈的,和我媳妇儿经常在一起逗孩子,晒太阳。如果有陌生人过来,老太太必然指着我媳妇儿逗人家:“唉,唉,你猜猜,她是孩子姥姥还是奶奶呀!”然后那人猜完,她必捧腹大笑,是孩子妈妈,哈哈哈!这样的嘴冷倒也没什么,都当是开玩笑。
在小儿子成长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解,拎得清的人就会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拎不清,嘴冷的还会说小儿子是我们孙子。嘴冷又像是说话不着调,说不准。
二
去年大姑父去世,我们田家门一大家子都去参加葬礼。一位大姑那边的亲戚,我喊姑父的人就又闹出了笑话。过年时节,我偶尔也曾遇到过他家几次,相互也算认识。我跟媳妇儿介绍这个叫姑父,不一会儿,这个姑父竟然指着我老婶,跟我媳妇儿说,这是你儿媳妇吧!我老婶身材好,保养得也不错,那也比我们大十岁上下,这下好了,两人都不高兴了。媳妇苦着脸说,我有那么老吗?老婶笑得弯下腰,说,这不是糟践人人吗,把我低下去两辈。大家都哭笑不得。吃饭间,这个姑父有把我三叔家弟弟误认为是我儿子。我这个弟弟和我儿子他都从没见过,他随口就说,这嘴也真够冷的。
在农村,要排好辈分,如果一时不明,就应该观察,从他们的言谈中理清关系。
去年我带小儿子参加初中班主任李老师孩子的升学宴,和很多不认识的人坐到了一起。端起酒杯大家就闲聊,话题就集中在哪个村子的,父亲是谁,和谁谁认识不认识之类的话。都是一个乡镇的人,我就说我是老师的学生,老家田峪,父亲原来是村里卖豆腐的,想必大家都认识,开矿搬迁完,现在住在新村。没提我在北京工作,更没说县城有几套房子。其中一位年龄看起来大我十多岁的人突然开口道:“你不如你的父亲!”这话说得我一愣,忙问此话怎讲?他说,做豆腐的人家基本都是村里的殷实之家,你到不了这个水平。还端着酒杯对着发愣的我说,我叫某某,是某学校的老师,我看人不会错。几秒钟,我在心中涌起几种怼他的理由,又压下了。难道是今天我穿得不体面,还是发型紊乱了?然后,我心中哑然失笑,和不了解我的人又何必争长论短,他只不过是嘴冷。没准就认为我在矿上上班,沾了搬迁的光。就没去理他,随口说,您说的没毛病。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村里两个人去县城赶集办事,中午下馆子吃饭。这两个人其中有一个个子特别矮,村里人都说他是太早抽烟,抽醉了骨头才不长个了。但身体匀称,也已经20多岁,由于烟不离嘴,外号叫做“三冒火”。饭店服务员过来热情地打招呼,说“你们爷俩这是赶集来了,快坐……”这是把他们当成父子了。还有村里卖肉的跟陌生人打招呼叫“大嫂子”的,遭人白眼甚至挨骂,人家还是没结婚的姑娘呢。
这些都是嘴冷,说话欠考虑。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前者可以说“你们二位……”后者直接叫“大姐”,就没毛病了!
前两年,我也出过一回丑。那天我去客户办公室,这个客户我不算太熟悉,只见过几面,多是迎来送往的客套话。当时,办公室里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儿,我这人喜欢逗孩子,看着孩子长得像老板,又在老板的地盘上,就跟他的员工问,这是老板的儿子吧,长得太像了。那人把头转过去,像是没听见。我环顾四周,发现别人偷着笑,就感觉不对劲。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是老板和一位女员工的私生子,公司谁都知道,谁也不曾点破,只有我当时嘴冷,闹了笑话。
各种社会关系,很复杂,一般不能贸然确定人与人的关系,需要观察,采取一种模糊的口气说就好。
三
生活中的嘴冷一般都是因为欠考虑或者过度自负,而历史上那些牛人的嘴冷,完全是为了立场或者国家民族尊严,心里有十足的底气,故意为之。
唐初的魏征有一张利嘴,每每朝堂议事,处处都为社稷着想,为百姓争取休养生息的空间。皇帝想修个宫殿他反对,养只鸟也怕魏征说他玩物丧志。很多次都怼得李世民颜面尽失,甚至气愤地说“早晚都要弄死这个乡巴佬”。可最后魏征病死,李世民却痛哭流涕说失去了一面镜子。
包拯更是钢铁直男,敢拉着宋仁宗的袍袖,把唾沫星子都喷仁宗脸上,也要把话讲完。海瑞更是备好棺材,上书大骂嘉庆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做个忠臣相对容易,但做一个嘴冷的直臣,根于冒死直言,这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了。还好,他们碰到的都算是明君,至少不是昏君,最后都能得到善终。
还有一个嘴冷的团体,叫做外交使节,他们代表着国家的脸面。苏武指斥匈奴单于:“南越杀汉使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单于气得不行,杀又不敢,放又不甘心,只好让他去北海放羊。
前些年中美战略对话中,美方代表大放厥词,中方代表杨洁篪直接回怼:“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和中国谈判话……”这届外交人员被中国网名称为“外交天团”,直接把美方的脸放到地上摩擦。这是大国的底气。
作为我们普通人,做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俗话说,三岁学会说话,一生学会闭嘴,尤其是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和不熟悉的领域,更是这样。
说话嘴甜的被人会说像是抹了蜜,嘴冷的人会让人感到六月寒。和谐社会,我们避免做一个嘴冷的人,也应该谅解那些嘴冷的人。
一言刻薄三冬冷,嘴巴是语言的开关,把好嘴巴这道关口很重要,谨言慎言,说话懂得分寸,让嘴巴永远说有温度的话,这样的人才受人喜欢。即使嘴巴出来的话温度有点高,失真了,但那种鼓励的暖意也像炭火,烘烤着人去努力。
首发原创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