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自由与道义(随笔) ————从大连女大学生事件看主流价值观
从大连到上海,一个女大学生和外国友人的故事,一时点爆了全网。倘若当代女生真的沦为廉价牛排,就不只是丢尽国人脸面的问题,而是要反思问题是不是出在了我们的“心”上。不出意外,所在学校刚刚公布要开除涉事女生,就招致了不少谴责,若干饱学之士站出来为涉事女生主持正义,疾呼用法律武器维护性自由和隐私权,既然“法无禁止即为自由”,与人格国格何干?号召反抗学校的专横与陈腐。看来真的应了那句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什么是自由,这是个关乎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命题。究竟放荡不羁是自由,还是特立独行是自由?人欲横流是自由,还是乐天知命是自由?人类崇尚自由,应当成为向善的力量而非为恶的藉口。在人类思想史上,自由的观念可以远溯希腊罗马,在近代欧洲反抗封建专制的革命进程中深入人心,至少意味着“人本身是目的而非手段”,始终是构建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其精华当然也是人类共同价值。随着西方引领的现代化进程向全世界传播,包括中国在内,深刻制约着社会观念与法治理念,塑造着国民的行为模式,如今已被写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解读自由,成为关乎世道人心的大事,现在看来,搞好了福国利民,搞不好是非不分。
与西方文明靠宗教定义价值、实现灵魂救赎的传统不同,中国社会自古以风俗道义维系社会,以伦理道德维持人心。《大学》所谓“明德至善”,依靠人类天性中善良的种子,把“人皆可以为尧舜”当作最大的自由,包括了今天所谓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认为道义的构建来自人性中天然的羞耻之心、好恶之情,人类的道德情感就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一样自然而然。王阳明说得清楚:“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倘若没有了是非也就没有了良知,万事万物将失去准则。因此,中国文化看重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特重“人禽之分”,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引导中国社会崇德向善,这是中国文化的长处,与现代西方文明把人性矮化为物性的趋势是不同的。
这样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中西社会治理观念的不同。管子有句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直接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中国人不相信生命的尽头有个末日审判,不担心活着表现不好死了要下地狱,羞耻感就显得特别重要。汉初贾谊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据《五代史》总结,中国社会最怕的就是“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无所不为”。做人做到无所不为的地步,恐怕就不是自由不自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做人资格的问题了。考察其中的利害关系,《旧唐书》云:“故名胜于利,则小人之道消;利胜于名,则贪暴之风扇”,关乎世运。自由来自对人类价值的尊重,倘若只剩欲望的膨胀到了不管不顾的地步,那将是社会的危机与倒退。
主流价值是文明的内核,要培育滋养不要教猱升木。倘若一个社会向上进步的自由动力越来越少,向下滑落的自由引力越来越大,这个后果谁也担不起。
二零二五年仲夏思农于海右鹊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