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历劫,抗命(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历劫,抗命(随笔)


作者:凤凰脚下 秀才,100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发表时间:2025-07-19 08:27:18
摘要:原创首发

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从东土大唐到灵山之上,我们看到悟空一步一步踏破八十一难,与万千邪魔为敌,与诸般精怪斗法。一条西行路,不见当年意气,十万八千里,何止一个筋斗?
   人们说:“它是一只妖猴,得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大闹天宫,若非佛祖开恩,天地哪容其一根毫毛?”是啊,西行一路正是妖猴蜕变之路,组好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团队,除暴安良,为民除害,替天行道,走着主角一路打怪升级的剧本。悟空斗强盗,斗妖精,斗自己,在曾经一个筋斗的距离里,它战斗了太多次,慢慢知道“佛法”的高妙,八十一难磨平了它生性的所有棱角,让它知道自己本非无敌,无数难解劫难要神仙来助,不知为何,它学会了低头认错,不再所向披靡,像极了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成熟老练、踏实肯干的成人,人们习惯把这样的变化叫做成长,叫做成熟,叫做清醒。
   小时的我常有疑问,为何那时大闹天宫,面对数万神仙不落下风,直呼玉帝小儿的悟空,怎会打不过几个人间的小妖。现在看来,这大抵也是它长大了的缘故,知道师傅的仁爱,它不敢妄然杀生,知道佛祖的力量,它不敢胡乱降妖,小时也看得浅,竟不知连神仙都不放眼里的大圣,怎会怕几个神仙边上的坐骑之流。人们只知赞叹大圣大闹天宫时的英勇,却少在其取经时再提这份反抗精神,大家都觉得天庭一切所为皆为正义,却难解释为何越近灵山,却越发妖孽成群。
   再读一遍《西游记》,只会觉得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越发的令人敬仰。他心中的自由意志,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张狂。而这种气焰则是在一次次受挫中被不断的消磨。被那翻不出的手掌心消磨,被那摘不掉的紧箍消磨,被师傅一次次的抛弃消磨。慢慢的,慢慢的,他变成了师傅眼里的好徒弟,变成了佛祖眼中的好佛陀。他像是从一块山顶的顽石,变成了一摊任人宰割的陶泥,总是失了点骨气。说好的百炼成钢,他却被天庭这大手肆意玩弄,留下的只剩哀叹。神仙为何总会频频失手?把周身的一切化作到处祸害的妖孽,难道他们就这么大意?再合上书,只剩下心中对悟空的可悲。那份反抗骨气何在?
   带着种种问题和困惑,再去书中找答案,方找到了一个稍令我满意的回答。悟空前后的确是在不断成长,只是懂得了进退,懂得了手段,懂得了信仰。过去了他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愿因天庭给自己的官职不符合心中的预期而大打出手,这是他对权威的否定,是对尊严和平等的追求。而众所周知的结局,他被佛祖镇压在五指山下,反映出尽管个人力量再强大,反抗也需要智慧,而非只靠蛮力。在与唐僧的取经途中,他也是在以另外的形式进行着反抗,只是他这次不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反抗,而是为了更大的取经目标,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师徒四人抚平前路的坎坷,让四人的结合愈发的完美,愈发的密不可分。他相信他的命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选择反抗,而他又有了历尽艰辛万苦也要取得真经的信仰,他选择妥协,最终在取经的路上,他找到了反抗和妥协的平衡点。
   他的这份反抗精神似乎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在《水浒传》中找到影子,一百零八好汉不服招安,毅然崛起;可以在近代史中窥见一些答案,农民阶级为挽救国家危亡,自发组建太平天国。虽然这些反抗总是以失败告终,总给人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表象。然而正是这种悲情色彩,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让他们的反抗精神更加动人,真正能够镌刻进我们每个人的骨髓,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我们不该保持沉默,也绝不能一味的妥协。我们不仅仅需要继承悟空那份个人英雄主义气概,更应理解他为集体利益而抑制心中张狂的那份苦衷。
   合眼,抬头,大闹天宫的一幕一幕闪烁眼前,热血沸腾;西行之路一劫一劫,掠过脑海,心潮澎湃。我再次为古人的智慧与思想感到震惊。无法明白吴承恩先生如何在那个等级制度遍地的腐朽时代,写出如此华丽的反抗篇章。我们也有自己的取经路。不在前方,就在脚下,抗争总是少不了的,就像朝阳总会对抗黑夜,雷霆总会划破乌云。
   愿你我西行之路,敢闯,敢创,敢拼,秉持着敢于反抗的青春底色,终能抵达群星。

共 16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跳出“成长即成熟”的常规解读,聚焦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斗战胜佛”过程中反抗精神的演变,提出“反抗与妥协的平衡”“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利益的博弈”等思考,对经典的解读既有个人感悟,又关联到文化基因和现实意义,层次丰富。文中对孙悟空“被消磨气焰”的惋惜、对其反抗精神的敬仰、对现实抗争的呼吁,情感递进自然,字里行间的热血与共情力较强,能带动读者共鸣,尤其“大闹天宫的热血”与“西行之路的无奈”的对比,极具感染力。长短句结合,排比(如“斗强盗,斗妖精,斗自己”)、反问(如“为何越近灵山,却越发妖孽成群”)等手法的运用,让文字既有气势又不失细腻,兼具抒情性与思辨性,读来朗朗上口。从《西游记》延伸到《水浒传》《太平天国》,再联系到“我们自己的取经路”,将经典人物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现实相勾连,让主题更具普适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5-07-19 09:01:54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