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笔与路(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笔与路(散文)


作者:戴咸明 秀才,128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发表时间:2025-07-19 11:08:11

笔与路
  
   六月的骄阳把市民中心的台阶晒得发烫,我握着刚打印好的变更登记回执走出来时,额角的汗珠子滚进衣领,倒像是给心里那团火添了柴。从“兰芳医疗器械”到“兰芳建设工程”,几个字的变更在表格上只占了一行,于我却是从熟悉的轨道里探出头,往更开阔的原野迈了一步。
   二楼市场监督管理窗口的冷气还没散尽,朱局长那句“咸明上台领奖,那才是名至实归”仍在耳边打转。他说这话时,指尖在桌角轻轻敲着,目光里的恳切比空调风更让人清醒。旁边办理业务的小姑娘眼含笑意,我和朱局长熟稔地聊起跨行的缘由,小姑娘好奇地问“你们认识啊”,朱局长当时抬头笑了:“怎么能不认识?金湖的农民诗人。”
   “诗人”这两个字,在我这儿从来不是头衔,是凌晨两点台灯下的影子,是田埂上弯腰拔草时突然冒出来的句子,是荷花荡里风掠过荷叶时,心里跟着起伏的韵脚。朱局长说常看我抖音里的诗文朗诵,说“你那些字里有金湖的魂”,我倒觉得,是金湖的水土先给了我写下去的底气。就像他说要加微信时,特意叮嘱“多分享些金湖的故事”,我点开二维码的瞬间忽然明白,所谓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是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人、眼里的变迁,一点点在笔端发酵。
   加完微信在窗口柜台上,第三个柜口的工作人员也是小姑娘笑着打趣:“看你们聊得热络,原来是老熟人。”我想起几年前金湖建县60周年表彰大会,朱局长作为“爱岗敬业模范”站在台上,胸前的红花映着他鬓角的白霜,台下掌声雷动。轮到我这个“农民诗人”上台时,手心全是汗,下台时正撞见他,他拍着我肩膀说:“写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金湖不光有荷花荡,还有会讲故事的人。”如今再提这事,他摆摆手:“我那是岗位本分,你才是真把金湖写活了。”
   这话让我想起书桌上那本《走进心田》的手稿。前年冬天贾平凹老师为它作序时,特意在电话里说:“你的文字有土腥味,这是好东西,别洗太干净。”后来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孙见喜老师还题写书名。那张宣纸寄来那天,我在工作室里摆了三天,看阳光透过窗棂落在“走进心田”四个字上,像看见任庄村的麦浪在纸上起伏。金湖作协主席金虹老师说:“好作品得有根,你的根在金湖的田埂上。”那时我就暗下决心,这书一定要出版,不是为了虚名,是想让那些在稿纸上活了千百遍的金湖故事,真正走到更多人眼前。
   夜里两点躺在床上,窗外的蛙鸣裹着稻叶清香飘进来,倒比闹钟更准时。我摸出枕边的笔记本,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记忆里任庄村的蝉鸣重合。写美丽乡村建设时,总想起村头那棵老槐树,春天开得满枝雪白,树下王大爷的修理自行车车铺,总能听见“今年果林收成”“新修的水渠通到哪”的闲谈;写荷花荡的清晨时,会想起撑船的李大姐,她说“露水重的时候采莲子,甜得能掐出蜜”;写水上森林公园的雾时,总浮现张瓦匠的话:“这雾是树的魂,太阳一出来,就钻进年轮里了。”
   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是我在田埂上、荷塘边、工作室“捡”来的。就像办公司这件事,有人说“你一个写东西的,折腾这些干啥”,可他们不懂,当我看着工程机械在工地上作业,看着新修的路通到村口,看着果林里的灌溉系统运转起来,这些鲜活的场景会顺着笔尖流进文字里。朱局长说得对:“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可于我而言,公司是装“柴米油盐”的篮子,文字是装“星辰大海”的篮子,两个篮子都拎稳了,日子才能走得踏实。
   那天和朱局长聊到公司未来时,他忽然问:“资金周转要是有困难,别硬扛,我来帮你协调。”我笑着摆手:“等公司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把《走进心田》印出来,到时候请您写推荐语。”他眼睛一亮:“那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得配得上你笔下的金湖。”其实我知道,他不是看重这几句推荐语,是盼着更多人通过这些文字,看见金湖的变迁——从“日出而作”到“乡村振兴”,从“土路泥墙”到“绿水青山”,这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总得有人替这片土地记下来。
   此刻窗外的月光正落在稿纸上,把“任庄村”三个字照得发亮。我想起白天在市民中心门口,骄阳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路的这头,是刚起步的公司,是田埂上的脚印,是案头的手稿;路的那头,或许是书店里陈列的《走进心田》,或许是荧屏上流淌的金湖风景,或许是某个陌生人读着我的文字时,忽然说“想去看看那个有故事的地方”。
   朱局长的微信提示音突然响起,是他发来的一张照片:金湖大桥的晚霞红得像火,配文“这景,该写首诗”。我握着手机笑起来,指尖在屏幕上敲:“明天就去桥边坐坐,说不定能捡到几句。”
   原来所谓的生命之源,从来不是某个人的馈赠,是脚下的土地给了根,身边的人给了暖,心里的热爱给了翅膀。就像这六月的骄阳,既晒得人汗珠直淌,也把前路照得亮堂堂——我知道,只要笔还在手里,路就永远在脚下,而金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2025.07.19
  

共 19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字如金湖的荷风般质朴动人,讲述着一位“农民诗人”在笔墨与现实间的行走。从“兰芳医疗器械”到“兰芳建设工程”的变更,是人生轨道的转向,更是文字扎根土地的延伸。朱局长的鼓励、贾平凹的叮嘱、金虹的点拨,串联起创作者与故土的羁绊。那些田埂上的蝉鸣、荷塘边的闲谈、工地上的机械声,都化作稿纸上带着“土腥味”的文字,让金湖的故事有了温度与重量。作者巧妙地将“公司”与“文字”比作两个篮子,一个装柴米油盐的踏实,一个盛星辰大海的浪漫。当荷花荡的雾、任庄村的槐、金湖大桥的晚霞都涌入笔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是一片土地的记忆如何被书写、被传承。笔为路引,路哺笔魂。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书写让我们明白:最动人的文字,永远生长在脚下的泥土里,鲜活在身边的烟火中。【编辑:田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田冲        2025-07-19 11:09:35
  这篇散文以“笔与路”为纲,将个人成长与故土变迁编织得温情而有力。从公司更名的现实转向,到文字创作的精神坚守,作者在柴米油盐与星辰大海间找到了平衡。文中人物如朱局长、贾平凹等的互动,自然嵌入叙事,既显人情温度,又深化“文字扎根土地”的主旨。田埂蝉鸣、荷塘晨露等细节,让金湖的魂灵跃然纸上。笔为路之眼,路为笔之基,二者互哺,写活了一个农民诗人与故土的深情对话。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春暖花开》诗集《守望家园》。西安市新城区作协主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