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最美】“娘娘婆”二婆(散文)
不知从哪个年代传下来的,都习惯把接生的女人,不管年龄大小,都叫“娘娘婆”。我村的二婆,人人都叫她“娘娘婆”。把接生婆叫娘娘婆,也好像农村人把猫叫咪咪一样,是一个道理。
记得有句谚语:“当一辈子娘娘婆,把娃娃牛牛当脐带割了。”形容那些不负责任、工作马大哈的人。
我村这个娘娘婆二婆,她工作认真负责,她接生了一辈子,从她手里出来的娃,加起来最起码有几个加强连,到底有多少,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她只知道,那年最多的时候,一天接生过五个娃,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妇女生三四个娃很正常,生五六个也大有人在。据说有一个村子,那妇人一辈子生了八个儿子娃,还不算女儿,所以人们把这个庄子戏称为八个娃庄子,后来这名字还真叫出去了,方圆百十里都知道有个庄子叫八个娃。那时虽然生活艰难,但娃生得挺多,谁也没有怨言。能生就能养,能养就能长。
方圆几十里,就数她她的接生手艺好。只要谁叫,她再忙也要放下手头的事儿去,她常常对人说,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点儿马虎不得。一次她蒸馍,刚把馍下到锅里,突然有人来叫她接生,她跟老伴说让烧锅,等她赶紧回来。结果老伴把锅里的水烧干,馍都烤得发黄了。
她排行为二,辈分也高,大多数人都叫她二婆,就连比她大十岁八岁的人,也都叫她二婆。后来,为了方便,大人小孩见了她都只有一个称呼——二婆。二婆一辈子为人厚道,加之她娘家条件好,她还有一点文化,村上选她去县上卫生系统培训了半年,学了些接生知识。
那时人们生活极度困难,都是乡里乡亲的,接完生有时主家给一包黑糖,有时给几个馍,还有许多人家里实在困难,只用嘴感谢一下。这娘娘婆二婆也从不讲究,从来不伸手要人家什么东西。有时被接生的人家,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可家里穷得没什么能给,就帮二婆干些农活,以弥补亏欠。二婆出名了,有些人早早就巴结二婆,图生娃时二婆给个方便,算原本不叫二婆的人,也都跟着都叫二婆。用她的话说,叫二婆亲切,她也爱听。
二爷一辈子是个实在人,只知道干活,纯粹是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好人。当年二婆能嫁给二爷,是二婆娘家妈看上他,她认为跟这样的男人,女儿嫁过去不会吃亏。
二婆一辈子生育一男二女,在那个年代,算是生育最少的。二婆心底良善,家里事都是她说了算,里里外外都要她操心。她也理解二爷,二爷只知道干活,地里的事从不让她操心,大小活都包了,这就让二婆很知足了。
有次二婆去一户人家接生,去了没多久,倾盆大雨就下了起来。二爷拿了把伞,步行三里多路去接她,这让那家主人都很感动,他们说二婆前世烧了一捆粗壮的香,才积来这么个好老汉。积也罢,不积也罢,反正二婆心满意足,她感谢苍天给了她这么个好老伴。
二婆好,不只是嘴上说的。也是人们公认的,她接生时要带许多常用的东西,不是她买的她从不收钱,就算是她买的,也按成本价收。有几次她见有些家里实在是“提着裤子找不到腰”,她一看心酸,连成本钱都不收了。
有一次,邻村有个女人,家里实在困难,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二婆不仅分文未取,第三天还去了那家,给坐月子的女人带去一斤红糖,又把刚蒸好的一锅馍拿了一半过去。这家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最后要将刚出生的儿子拜二婆为干娘。
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一点不假。这两口拼命努力,孩子也争气,第一年国家恢复高考,在家待了两年的他又考上了一所大学。家里高兴,二婆也高兴。话说回来,二婆接生后认的干儿、干女,后来连同干孙子、干孙女,最少也有十多个。
二婆有二婆的本事,在农业社劳动时,年年是劳动模范、标兵,后来还被选为妇女队长。那一年,村上一户人家不幸失火,厨房烧得面目全非,几乎塌倒。二婆招呼村里的妇女,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捐了几十斤面,还有盆、碗、筷子等灶具,又帮着在院子里搭了个简易灶房。等几个月后新灶房盖好,她又招呼姐妹们帮忙搬了进去,这户人家感动得都不知说什么好。
二婆的接生手艺不比医院差,听说有段时间,镇上医院想聘请她,只因她声誉好、口碑好。无奈二婆家里脱不开身,便婉言谢绝了。
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吃有穿什么都不缺,女人生孩子大多去医院,但还是隔三差五有人请二婆,盛情难却,二婆还是会去的。
二婆曾跟我说过,那是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雪花飞舞,天白了,地白了,仿佛整个大地都成了白色的世界。二婆早早吃过晚饭,把炕烧热,正在看黑白电视里的武打片,享受这难得的清闲。
突然一阵紧急的敲门声响起,还没等她老伴穿上衣服开门,门又一次急促地敲响了。不用说,又是一个要接生的。她连忙起身,原来是邻村的一个小伙,说他媳妇是头胎,现在肚子疼得厉害。
二婆二话没说,拿起常用的简易药箱,围上围巾,又找了块小围巾把头包上,大步流星地赶了过去。
天气冷得厉害,她让小伙生个小炉子,先把屋里温度调上来,然后检查、用药,折腾了一整晚。天快亮时,产妇终于临产,生了个胖乎乎的儿子,全家人高兴极了。这家给孩子做满月时不仅请了二婆,还特意给她扯了一块布料做衣服,这在那个年代,已是很体面的礼档了。
二婆实实在在是个好人,村里人没有不夸的。用农村土话说,她“皮实”、厚道、实在,常常东家送的礼还没在她手里焐热,就转送给西家了。
那年二婆去世了,活了八十八岁,这是多么吉祥的数字啊!
八十八岁,在农村算是喜丧,她已是四世同堂。安葬那天,左邻右舍、全村人,包括附近七八里、十多里外的人都赶来了。拄柳棍的孝子排了长长的三行,要是加上女孝子,五行都排不下。还有二婆的义子、义孙,都请假从老远的地方赶回来给她送葬。
说来也巧,二婆当年接生的一对男女,后来结婚了,并成立了一个演艺公司,他们为了感谢二婆当年的恩情,免费为二婆送葬。
我想,二婆在九泉之下也会高兴的。
二婆,这个当年的“娘娘婆”,太伟大了。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