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夏】漫话盛夏时节的最佳补品(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夏】漫话盛夏时节的最佳补品(杂文随笔)


作者:树勋 童生,97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发表时间:2025-07-19 19:25:57


  
   时间已经是盛夏七月,正是盛署难当,酷热难熬的署天时节。在这烈日当头,大地枯焦的时节,躲在空调控温的静室里,美美的享受几样瓜果,时鲜海品,及珍饈食品,真乃人生一大乐事。
   《黄帝内经》说,吃食当顺应天地运行节律,多吃当季之物。古人对盛夏的描写,不仅有流金的静美,还有养生的食单。诸如“轻匀降腊裹团酥”里润肺生津的柿子,"堆盘栗子炒深黄”里健脾养胃的栗子,"天将秋气蒸寒馥”里行气止咳的桂花糕,“水痕秋落蟹鳌肥”,里清热解毒的蟹肉-灬。
   《海鲜》
   长江以南地区,人们品尝海鲜,总是从早歺开始。清晨当热气尚未蒸烤大地的时候,人们的早餐总是点一碗海鲜捞粉,小海鲜码成一堆。在这样的食品里,很难找到米粉的踪迹,那怕是早歺,也必须让你实现海鲜自由。鲜界“顶流"生蚝,尼丁(土芛)作盖,再加上虾,鱿鱼,扇贝,花蛤,让舌尖的味蕾,始终被鲜甜围绕,浓浓的酱汁包围着米粉,虽是吃粉却好似只吃到了鲜。碗里不少的小海鲜,都要去壳,一颗颗夾起去了壳的慢嚼,倒是跟掰羊肉泡饃一样。
   从地图上去看,素称“鸡腿大省"的广东雷州半岛,就象一只超级的大肥蚝。据历史上考证,湛江本地养蚝历史,可能超过二千年,据史实说,美食和文学大师苏东坡,被贬海南岛时,途经雷州半岛,无意间尝到了湛江蚝,立刻修家书一封,"天令朝中士大夫知,恐爭谋南徙,以分其味。"真可谓,最佳食材莫如生蚝。
   在记录片《人生一串》里,湛江炭烧生蚝,生动的描述了难得的一品佳味生蚝,尤其是湛江最出名的官渡石门生蚝。官渡位于咸淡水交汇处,特别适合生蚝的生长,官渡生蚝外形圆,内部空间大,肉厚飽滿,很受当地人喜爱。遂溪北潭的生蚝,个头稍小,但胜在甜味突出,据说烧”蚝鼻祖”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吃蚝之前可以跟着养殖户去蚝排看看,在远离都市红树林掩映的水道里,蚝排密密麻麻浮于水上。一个方格里就养着一长串蚝,养殖老板会眉飞色舞的向你介绍,湛江蚝的有关知识。据说原味的生蚝,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佳品。蚝壳是浑然天成的容器,带着海水直接上架烧烤,沸腾的汁水伴随着原始的鲜咸,与虾汁鲜甜绝配。
   吃烧烤离不开蒜蓉,香气扑鼻,金黄色的蒜蓉,青翠的葱,白嫩的蚝肉,再撒上一点鲜红的辣椒,那真是颜值与美味并存。
   当夜色逐渐降临之际,一只只生蚝滚烫滚烫的揭开了宵夜序幕,一瓶冰镇啤酒,一打蚝,吹着海风,聊着天,才知道来广东真的不虚此行。在广东真正活蹦乱跳的才能称之为海鲜。
   若按顺时针围凭雷州半岛,共有硇洲,外罗,烏石,企水,江洪,草潭六大魚港。每一个漁港都有自己特色的魚获。湛江是知名的“中国对虾之都",也是游人的海鲜博物馆。据说放眼世界,每七条对虾就有一条出自中国湛江,这里的发展对虾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每年八月中旬,禁漁三个半月的湛江,平静多时的南海,再次欢腾起来了,用百舸争流来形容绝不夸张。经过由夏入秋的聚殖和生长,海鲜都进入了最为鲜嫩肥美的”屯秋膘"时段,其中可达巴掌大小的中国对虾,更是深受追捧的“王者"。
   中国对虾又称为明虾,其中雄虾因身体发黄,被称为黄虾,雌性被称为青虾。油焖,盐焗,烧烤和油炸,是对虾的精典做法。切两片姜,加点盐清水煮,也是不错的选择。
   来到湛江,必须尝一尝著名的炸虾餅,虾餅不是用虾茸制作,而是在面粉或番薯为基底的面糊上,加上三,五条对虾,用料十足,价格很便宜,香脆可口。
   除此之外,南美白对虾,藍尾虾,竹节虾,鹰爪虾,皮皮虾,硇洲岛小青龙,各种见过的和没见过的虾,齐聚湛江,让人大开眼界,吃得舒心。
   一种海边特有的"虫子”,沙虫和泥丁一个出自沙,一个出自泥。
   沙虫生长在沿海滩涂,以吞食沙粒为生。生的沙虫通体粉红,煮熟后则发白,颜值较高,泥丁生长在沿海或咸淡水交界的沙滩里。周身是泥,看起来更丑一点,它的另一个名字是福建特产“土芛冻”中的土芛,别看个头不大,两者对环境的要求都特别高,稍有一点点污染就会消失。这些蠕动的“小虫”,样子奇怪极了,味道却极鲜,也被称之为滋补良品。沙虫清蒸出来根根雪白,与初见可谓云泥之别,配上葱姜蒜之色,就是一副清新的样子,若是喜欢原始之味,安排一份沙虫刺身,就更能感受它的爽脆。若是将沙虫和其它小海鲜同煮,看起来清汤寡水,一尝之下,可惊为天物。若是将沙虫酥炸成根根直立,吃起来有些姜片口感,但更脆更薄,鲜了不止百倍。
   至于泥丁用来与它物同炒,更能体现它厚实而有弹性的口感。因为处理时需要把泥丁的内壁翻出,进行清洗,入菜的泥丁看起来有一种银灰光泽,升华不少。
   湛江有中国最大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丑萌的泥丁粥,远近闻名,小小一条去除内脏,放入煮好的米粥,等滚开后立即捞起,保证尼丁的爽脆口感,这一口又鲜又补的食品,大受人们的青睐。
   煲粥的米也是很有讲究的,那可是科学家用二十多年时间,研制出来的"海红米”。它种植在涌滩涂上,是以海水灌溉的稻米,淺紫红色的米粒很好看,营养价值也很高,谁能想到它竞然是湛江菜单上隐藏的”海鲜”呢。
   《珍饈》
   螃蟹是人们难忘的美味,明代文人李漁嗜好食蟹,尤其是仅隔水蒸熟,质地鲜嫩,絲絲缕缕细腻如雪花,豆腐般鲜香的蟹肉“蒸而熟之”,才能不失真味。食之既滋补利湿,又可祛除燥热之气。《梦梁录》记载了一种南宋的“蟹酿橙”,将黄灿熟透的大橙子,截顶去瓤,留下了少许馨香的橙子汁,然后将蟹肉蟹黄蟹油等酿入橙盅里,再把带枝盖放在橙盅上,“装入小甑,将酒水醋蒸熟,用盐拌而食之。“入口滋味既香又鲜,风味特美。
   北宋末年的风物习俗散记“东京梦华录“中,也记录了诸多花样食蟹之法。”炒蟹,炸蟹,洗手蟹"之类,逐一下酒,"酒熟蟹螯健,橙香鲈脍肥“。《晋书張翰传》载,张翰羁旅远任时,见秋风送爽,便念起吳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写下了"秋风起兮木叶飞,吳江水兮鲈正肥。"《本草经疏》云“鲈鱼味甘淡气平,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将肥美的鲈鱼配上姜片,葱白料酒和少许盐清蒸,入齿鲜嫩多汁,如凝酪堆酥雪。
   酷署季节鸭肉当属极佳的选择,元朝御医忽思慧,在《飲膳正要》里提到,鸭肉味甘,可“补内虚,清毒热,利水道。"清代美食家袁牧在《随园食单》里,收罗了名目众多的鸭子吃法,其中最别开生面的要属“鸭糊涂”。以肥鸭白煮至八分熟,冷定后去骨,拆成天然的不方不圆的块状,下原汤内煨,加盐三钱,酒半斤,捶碎山药,同下锅作纤,临煨烂时,再加姜末,香菜,葱花即成,形不见鸭样,却有鸭香四溢,美不胜收。
   陆游《食粥》诗云“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吃羹粥不仅易消化吸收,可补益脾胃,还能加强水分摄入,以防燥热,从而和中养肺。在敦煌石窟书卷《呼吸静功妙诀》中有一道食饍《神仙粥》,具体做法:山药一个煮熟去皮、鸡头实(即欠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这道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养生粥就是如今吃到的山药芡实粳米粥。
   白居易《斋居》中的黄耆(即黄芪)数匙粥,就描述了另一种补益的粥品"益正金,壮脾胃的黄芪粥",此外还可另加薏仁米,粳米等食材同煮,效果更好。一碗热乎乎的粥糜,发汗散寒畅胃气,可将盛夏贪凉的的积寒而内而外扫去。
   《本草纲目》中板栗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明代诗人吳宽便将栗子和米一起煮粥,並著诗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煮熟后的板栗,口感香甜软儒,却仍成块不化,在纯白稠汤里,出现点点金灿灿的模样。古人认为粥,气味清新,香美适口者为上品,若将叶下茸金繁蕊,别是清妍风致的桂花,“蕊寒香冷蝶难来“的菊花,或者"镜湖莼菜乱如絲”的时令野蔬,分别与另一粥料薏仁米一起熬制香美气清的桂花粥,菊花粥,或莼菜羹等美0未,就能制作出味甘气和,健脾益肺的食补佳品了。
   《水果》
   盛夏酷署季节应多食梨,柿子,石榴、柑橘等水果。
   北宋时咸阳北兴出产的水密梨远近闻名,诗人梅尧臣收到友人所赠几颗甜梨,喜不胜收,随即写下“老嫌冰熨齿,汤爱密过喉。”《本草通玄》载,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若将梨子放入陶罐里以水熬煮,几添上几味葛根,罗卜,麦冬,贝母,蜂蜜等,熬得浓稠如密,便是唐代的‘’秋梨密膏"了。
   北宋诗人張仲殊漫步树林,见金红透亮,玲珑墜枝的柿子,特别可爱,便轻撕薄透如蜡纸的外皮,写下”轻句绛腊裹团酥。“
   《随食居飲食谱》说口感绵软,甜而不腻的鲜柿较甘寒养肺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干制的柿餅,则甘平健脾补胃润肺涩肠,天气严热以养肺为主,葱姜蒜等辛味食物,会发散泻肺,肺气亏虚,易咳嗽气喘,而酸味果子能刺激人体津液的产生,减燥润肺。红石榴富含维生素有机酸,和钙磷钾等矿物质。“性温,味甘,酸涩,入肺肾大肠,能调节胃肠功能,润肺生津,收敛固涩。
   两宋时洞庭湖盛产柑橘,我们可效仿古人,将橘子叶,汁和莲叶汁米粉,密糖等混匀为淡绿色粉团,揑约铜钱大小,分别用叶子包住蒸制而成。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的柑橘糕团"洞庭饐“。或如苏轼剥开橘皮,让淡淡清香飘散开来,从而赏味“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共 38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宛如一场盛夏美食盛宴,带领读者领略各地美味与深厚文化。从写作内容上看,作者先强调夏季饮食要顺应时节,接着分别介绍海鲜、珍馐、水果。湛江海鲜丰富多样,生蚝、对虾、沙虫等各具特色,烹饪方式多元,尽显鲜甜;珍馐部分引用古籍,展现螃蟹、鲈鱼等多样食法,如“蟹酿橙”风味独特,且每种美食都有养生功效;水果如梨、柿子等,既能解渴,又有清热润肺之效。文化底蕴深厚,多处引用古诗词与古籍记载,像李渔嗜蟹、张翰思鲈等典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魅力。语言生动形象,对美食的色香味描写细腻,如“金黄色的蒜蓉,青翠的葱,白嫩的蚝肉,再撒上一点鲜红的辣椒”,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垂涎欲滴。整体既普及了美食知识,又传递了养生理念,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美食文化佳作。感谢赐稿绿野,问好书勋老师,祝福佳作不断,好运连连。【编辑鹦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