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蒲草纪事(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蒲草纪事(散文)


作者:孙兰茂 秀才,295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1发表时间:2025-07-20 09:10:35
摘要:故乡的蒲草,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我对过去生活的深深眷恋。

故乡多蒲草,浅水湿地间随处可见。因其用途广泛,人们与它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共生之缘。可是,随着时代的逐步向好,蒲草又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日常。
   故乡的蒲草,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我对过去生活的深深眷恋。
   贫困的年代,乡下人一日三餐下饭的菜肴,大都食用盐豆子。其制作过程,要先把煮熟的黄豆,密封在蒲包(蒲草编织的包)里,并埋入麦瓤子窝里发酵。待长出亮晶晶的“粘丝”来,再掺和其他食材,风味独特的盐豆子便制作完成。捂豆子之所以用蒲包,是因为蒲包具有透气、又保温的功能,是其他的包装物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入冬时节,几乎每一户人家都因制作盐豆子而使用蒲包。于是逢大集的街上,就很容易买到蒲包。心灵手巧的人,也可以用蒲草随手编制出形色各异的蒲包。
   蒲包的用途远不止于捂豆子,其他的用途也是五花八门。
   朦胧的记忆里,我穿过“蒲鞋”。蒲鞋,就是用蒲草编制的鞋。鞋子编成了,鞋底、鞋帮的里里外外,都要用布料缝制起来。蒲鞋鞋面绣着花花草草,十分漂亮,很适合蹒跚学步的小孩。
   蓑衣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遮挡阳光对皮肤的炙烤。蓑衣,是夏日里男人们必备的穿着用品。编织蓑衣的用料大多是棕榈皮、“蕾草”(细长光滑的草)和蒲草等物。因棕榈皮、蕾草等属于稀缺物品,多数的蓑衣都是用蒲草编织而成的。蒲草编织的蓑衣,虽不够结实耐用,但轻便、顺滑,对皮肤相当友好,穿着在身上很是舒服。
   母亲是心灵手巧的人。七十年代初的一年,故乡洪涝灾害严重。到处沟满河平不说,沂河大堤眼看着就要决口。在危机关头,村民们自发地在家里用手工编织蒲包,无偿地奉献给了抗洪抢险工作。洪涝危险期过去了,据记载,通过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母亲捐出去的蒲包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因而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嘉奖。
   为防灾减灾的需要,当地商业部门开展了蒲包收购业务。借此机会,母亲在集体劳动之余,继续进行编织蒲包的劳作。
   因平时的蒲包收购实行有偿交易,每天都能赚个称盐打油的钱。在母亲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和弟弟也学会了这门手艺。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去集市上卖鸡蛋。好不容易卖了十几块钱,却被小偷偷走了。为弥补损失,回家以后,我就拼命地编蒲包。母亲得知情况,硬性中断了我手中的活计。同时心疼地说,钱被偷,不是你的错,今后注意就行了,何必糟践自己的身体呢?身体累出个好歹,那可怎么办啊?因一家人都见缝插针地编蒲包,日子便一天天地好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土地实行包产到户经营,母亲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用蒲草编制草席、坐垫、茶垫、提篮等工艺品,并拿到集市上售卖,获取了不菲的收益。用蒲草编制的提篮,成为人们赶集上店、走亲访友的随身携带物。如同当今女人的手提包,亦如同男孩子们的双肩包那样,经常要佩戴在身上。因而,提篮在市场上成了抢手货。
   夏日来临,防暑驱蚊的工具少不了蒲扇,而蒲扇又是用蒲草编织而成的。蒲扇用久了,扇面会变软。编织时,人们会在扇子的后背嵌入竹坯子作为支撑。
   生火做饭也离不开蒲扇。遇雨雪天气,柴草“返潮”,灶塘里的火极易熄灭。这时,就少不了用蒲扇对着灶门用力地摇动,使火苗重新燃烧起来。
   燥热的天气,身上流汗的同时,还要被蚊虫叮咬。当母亲把蒲扇轻轻拍打在我的身上时,我立时就感觉到皮肤不再瘙痒。并且扇子划过时形成的一丝凉意,使人愈加的舒适和惬意。没想到,母亲手中那把用蒲草编织的扇子,带着岁月的温度,轻轻一扇,仿佛就把所有的燥热和烦恼都扇走了。
   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蒲扇。床上有,客厅里有,墙上挂着的也是。编蒲扇,是一般人都要掌握的技艺。
   故乡有手工制作草纸的习俗,家人居住的村落,是远近闻名的造纸村。
   造纸所用的原材料,除了麦瓤子,或废旧的纸板箱以外,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蒲棒。蒲棒属于蒲草的果穗,主要由绒毛组成。蒲棒的颜色呈紫红色,通体如同红蜡烛,也形似烤肠。它站立在蒲草的秸秆上,放眼望去,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剥离掉蒲棒上的蒲绒用于造纸,其作用,相当于混凝土中的“钢筋”。没有蒲绒,根本就造不成草纸。造纸形成产业,蒲棒的作用功不可没。
   蚊子盛行的季节,因没有蚊香或灭蚊药剂,加之没有空调和蚊帐,人们只好在饭桌旁,或在卧室的床前,用点燃了的蒲棒冒出来的烟雾驱蚊。蒲棒冒出的烟雾,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过量使用,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但为了吃顿安稳饭,睡个安稳觉,又不得已而为之。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蒲草还是人们应急时的“食物”。
   春日里,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当蒲草才露尖尖角的时候,就有人摘取其嫩芽,做成食物充饥。蒲草长成后,剥掉老皮,把靠近根部的嫩芯取出来爆炒,也可以作为饱腹的食物。
   此外,蒲草还是苫盖房屋、苫盖泥土院墙的尚好材料。蒲草具有耐腐性。用蒲草苫盖的房屋,很少有漏雨的时候。
   因蒲草和蒲棒的广泛应用,其价格行情日渐上涨,很多人家开始在“地头路脑”(地头路边)的湿地上种植蒲草。我家靠近水沟的一块地,在接近水面的慢坡上,父亲就种植了蒲草。只因偶有被人盗取,竟惹出了不少烦恼。
   蒲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这种关系,竟变得不是那么的紧密了,甚至有了渐渐远离的趋势。
   以前有句俗语,叫做“要解馋,椒子盐”。盐豆子,具备辣椒子“辣”的功能,还具备食盐“咸”的功能。那时候,人们的肚子里没有“油水”,为了解馋,只好尽可能多地食用盐豆子。
   菜肴丰富了,鱼肉海鲜、时令蔬菜充斥着餐桌,很少有人再食用盐豆子。即使偶尔吃一点,只是作为开胃小菜尝尝鲜。家家户户做盐豆子,成为了历史,用蒲包捂豆子的做法,也不复存在。
   电风扇、空调进入寻常百姓家,加之草房变楼房,玻璃门窗封闭严实,夏日的室内既凉爽,又没有蚊虫侵入,蒲扇自然失去了降温和驱蚊的功效。同时,安全环保驱蚊产品的使用,再没人用点燃蒲棒的办法驱蚊。生活做饭用的是煤气、电器,无需用扇子“煽风点火”,蒲扇成了闲置物。
   环保意识的增强,及因迷信而烧草纸的习俗,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加之机器造纸的兴起,村上的手工造纸坊,已全部拆除。因蒲棒没了用武之地,蒲草秸秆上的蒲棒即使落寞地飞花四溅,也无人过问。
   衣食无忧的日子,再没人为填饱肚子而吃蒲草,吃蒲根。偶尔尝尝,也没了小时候的味道。
   用蒲草编织的精致的提篮,已换成了时髦的皮包、布袋。蒲鞋、蓑衣、蒲草席子及其他蒲草编织物,也性价比更高,质地更优良的产品所取代。过了时的编织物,被冷落到了历史的长河里。
   如今,水边那摇曳着的、已成为乡愁记忆的蒲草,正无声地诉说着岁月变迁中,那些凄美感人的故事。

共 26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乡的蒲草,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我”对过去生活的深深眷恋。散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饱含真情地描述了蒲草与早年人们生活的过往,用于制作盐豆子的蒲包、蒲鞋、蓑衣、蒲扇、草纸等,以及蒲草在防灾减灾、家庭增收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展现了蒲草与人们生活曾经的紧密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蒲草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日常,很多与蒲草相关的传统习俗和用途都已消失。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过去与蒲草相伴的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岁月变迁的感慨,流露出淡淡的乡愁。从写作特点看,一是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全面而细致地介绍了蒲草在不同方面的用途,使读者能清晰了解蒲草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变化。 二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通过回忆与蒲草相关的生活片段,如母亲的关爱、家庭为了生计一起编蒲包等,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生活气息。三是文风质朴,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进行叙述,就像在和读者拉家常一样,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生活质感。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0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0 09:12:35
  细节真实,描写细腻,从生活饮食到日常穿着、劳作工具、防暑驱蚊、手工制作等多个角度展开,每个用途都有具体事例和细节描述,如制作盐豆子的过程、母亲抗洪捐蒲包的经历等,一一呈现给读者。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0 09:13:01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