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西山赋(古韵)
摘要:一场空灵缥缈的山林奇遇,最终指向对生命本质的思索——“永恒不在虚幻仙境,而在当下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内在灵性的觉醒。”
一
乙巳之夏,游玩西山。朝岚初散,野径苔深。踽踽独行,忽闻幽涧咽,拾级而上,则见清泉泠泠如漱玉。举目四顾,岩隙有兰若生于露中,幽姿清发;涧底玄鹿俯饮于流波,其态闲逸。
二
俄而云气聚散,一女子现于古松之下。青丝委地,松针簪发胜翡翠;素衣含风,苔痕沁袖胜云裳。其行也,若朝岚之出岫;其止也,如暮霭之栖岭。行过处,蕨草低伏如拜,藤萝垂丝如璎珞——非尘世之颜色也。
余心震骇,恍疑梦中,遂趋前揖问:“仙姝何来?林深雾重,岂非湘君解佩之所遗乎?”神女默然,唯以夏波流转作答。是时风起林杪,松涛如啸,恍然间似闻其声:“吾居此山阿,餐霞饮露,与松鹤同寿,同岩壑久长。”言毕忽解腰间玉佩相赠,其光莹然,温润如握初阳。
余方欲再叩,忽见其影渐淡,如雪入清漪,杳无踪迹。唯余手中玉佩,顷刻化为青石一枚。四顾空山,但闻松涛依旧翻涌如海,清涧幽咽如诉;暮色四合,苍茫群峰无言,唯有万壑月明。
三
归视衣襟,数点湿苔犹在,其碧如新——始知山灵之遇,非幻非真,乃是天地以清露点染的缥缈幽痕。怅然久之:世之所谓蓬莱,未必在烟波浩渺处;而神女所赠的微物,竟成此心归去的永久信符。
异史氏曰:“神光离合之遇,古今同怅。然彼山中一石一露,何尝非大块之凝泪?人拾片玉,以为奇缘;仙遗青石,原属本真。松风万壑,不过天籁自鸣;月满千峰,本是太虚底色——恍然彻悟,灵踪原在方寸之内,何须涉险远求?”
【编者按】这篇《西山赋》在古典文学与现代哲思的融合上展现出独特魅力,时空叙事结构,以"朝岚-暮霭-月明"构建完整昼夜循环,暗合《周易》"大明终始"的宇宙观。从"野径苔深"的地面视角到"万壑月明"的俯视视角,形成仰观俯察的立体观照。玉佩→青石的转化过程,体现《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佛理。文学互文性,与《楚辞》对话:"湘君解佩"的典故运用,使文本成为跨越两千年的文学回响。对《聊斋》的致敬:神女"如雪入清漪"的消散方式,较之《画皮》更具诗意美感。向《红楼梦》致意:玉佩化石的设定,与通灵宝玉的母题形成互文。哲学表达创新,提出"缥缈幽痕"概念,将道家"有无相生"思想具象化。"方寸灵踪"说突破传统山水悟道模式,具有现代心学特征。结尾"太虚底色"的提法,将张载气论与海德格尔"此在"哲学熔于一炉。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