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一个命途多舛的老人(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一个命途多舛的老人(散文)


作者:夕照青山 布衣,286.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8发表时间:2025-07-20 13:57:34
摘要:避暑度夏,来到芦山县,在酒店康养中心,我和老伴认识了一个84岁的老人。她家住成都龙泉驿,二十天的接触,她常摆谈起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老人年轻时,生活中遭遇的不幸,今人叹息…,


   老人姓王,她今年84岁。
   我和老伴来到芦山县桅子花酒店康养中心,认识这位老人十九天了,常在同一桌吃饭,我老伴喊她:老大姐,我也这样称呼她。
   老大姐在和我们不长的接触中,彼此有了熟悉和信任,她不时讲述一些她自己的往事;加上听先来避暑康养的其他老人的摆谈,我和老伴逐渐知道了这位老大姐年轻时遭遇到的悲惨不幸,令人扼腕叹息。
   我和老伴是六月三十日,上午九点三十分,乘坐成都石羊场客运汽车站,发往雅安宝兴县的大巴客车,前去芦山县避暑度夏。
   车到雅安,多数乘客下车。客车继续行走,到了距离宝兴县还有四十多公里的芦山县,我和老伴下车,客车司机下来,帮我们取出放在车下面的行李:两个拖箱,一个双肩包。
   车站旁边停有出租车和火三轮。
   几个火三轮司机马上把车子开过来,停在我们面前,有人问:坐车吗?
   我抬头望了望天上,厚厚的云遮着太阳,气温不高,看了下手表,中午十二点十五分。
   去康养中心还有好远?我问,心里打算,与火三轮车司机讲讲价。
   老伴在旁边,已经与一个火三轮司机讲好了价:8元,送我们去栀子花酒店康养中心。
   司机来把我们的行李放进他的火三轮车,我和老伴也坐了进去,我问:远不远?
   司机说:不远,一会就到。
   火三轮沿着芦山县汽车站外平整的街道行驶,拐个两个弯,来到一条宽阔的大道,
   司机热情介绍:这一片是2013年4月芦山县发生七级地震后,十多年建设起来的芦山新城,眼前这条路叫迎宾大道。
   10多分钟,火三轮车驶进我们的目的地:栀子花酒店康养中心,我看见,隔壁就是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旁边,公安局出入境接待处。
   这个夏天,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来芦山县避暑,将在这家酒店康养中心度过今年的夏天。
   我和老伴拉着行李走进酒店康养中心,去前台接待处。
   酒店内,两辆长途大巴客车,今天从成都送来芦山县七日游的随团客人们,也到了。
   午饭后,客车要返回成都,顺便把上一批在酒店住了七天的几十个散客中老年人,接回成都。
   刚刚来的,准备走的,聚在
   酒店康养中心接待处大厅,里里外外,认识的,不认识的,好几十人,人多嘴杂,叽叽喳喳,闹哄哄的。
   单独来的我和老伴,在人群堆穿过,经人指引,找到酒店李经理,一个大约40岁左右的女士。
   我说:经理,我们两个,是百分温度公司会员客户,公司安排从成都来芦山,你们这家酒店康养中心,刚到。
   李经理知道我们今天要去,忙而不乱的她,立即为我们作登记,又叫了一个青年女服务员,递给她三张房卡,吩咐:你带两位老人家上二楼,让他们先去选房间。
   帮我们拉着一个大拖箱,20来岁的女服务员,边走边说:大爷,婆婆,今天来的客人多,经理让你们长住的老人家,先去选房间,这会儿,正是中午饭点,放好行李,我马上带你们去餐厅吃饭,一会儿,你们再去房间收拾行李。
   二楼,是我和老伴预订的楼层。
   女服务员拿着标间房卡,打开房间,让我们选,看了第一间,又打开第二间,都宽敞明亮。
   这间房内的床1米5,宽些,女服务员说。
   老伴立即作出选择:那就这间,219。
   我和老伴把行李放在房间里,又跟着女服务员去餐厅。
   餐厅里人也有点多,长住的是分餐制,我和老伴随便吃了点饭菜。回二楼房间,开始整理行李,两个人忙了好一阵,洗了一下手,脸,往房间里的两张床上一躺,休息,眯了半小时,看了会儿电视。
   老伴提议:出去转了一圈。
   我们两个人出酒店,沿着约有三四米宽的人行道朝前走,一路看到芦山县党委,政府的党政机构、公检法司、广播电视中心,都设置在迎宾大道旁边。
   芦山县这条迎宾大道给我的感觉不错。
   中间六条机动车道,两边是四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外,又是三米多宽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也有三四米宽。
   长长的迎宾大道路面宽阔,而且,密植的大树多,草坪多,小花园多。
   外地车辆从雅安方向驶来,穿过一隧道,视野开阔,就是芦山县城的迎宾大道,道路宽,街景美,迎宾二字恰如其分。
   下午6点钟,吃晚饭,我和老伴拿着自带的碗筷,走进餐厅,打好饭菜,我们寻找座位,看见有位老人,她一个人坐在一张大圆桌前,其余椅子都空着,我们走过去,在圆桌边坐了下来。
   慢条斯理,正在吃饭的她,抬眼看了一下我和老伴,问:你们,今天从成都来的?
   老伴点点头:中午到的,大姐,你好多岁,在这儿住了好久喽?
   有十多天喽,她说,我84岁,一个人来的,家在成都龙泉驿,这几年,我都来这芦山县过夏天。
   都是老乡,我看着对面的她,说:成都附近,农家乐那么多,青城山、街子、新场、山郎镇,你咋一个人跑这么远来芦山?
   她迟疑了一下,告诉我们,在芦山,她工作了几十年,熟悉芦山县这个小地方,夏天比成都要凉快些。
   她说话,轻声细语,声音比较小。
   吃完饭,她站起来,我一看,估计,她身高不超过一米五,肤白,脸小,眼睛也不大,手臂和腿脚纤细,整个人显得单薄,瘦弱,个子小,虽然那么大岁数,仍然身材匀称。
   年轻时,她一定是个娇小玲珑,秀气的姑娘。
   你们俩个,慢吃,她脸上微笑着对我们说,转身拿起一根放在桌边空椅子上的小拐杖。
   我和老伴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对她说:老大姐,你走慢点哦。
   她住二楼221房,与我们219房隔得近,楼栋客房这头,朝东,去餐厅最近。
   十多天,我和老伴一直与她同桌吃饭。
   边吃饭,边聊天,她喜欢说话,芦山县她工作过的单位,在县城外的山上,年轻的她,从农校中专毕业,被分配到芦山县山上的单位工作,那时,她不到20岁。
   几十年过去了,老大姐依旧怀念在芦山县度过的时光,或许在她心中还有不舍的牵挂?
   我和老伴,住了十多天,对这个酒店康养中心,基本上也熟悉了:酒店占地宽,绿树环绕的场地坝子中央,建有面积不小的游客住房楼,楼高三层,整个楼栋,呈四方形,围绕着中庭的绿植树木,花草,一楼二楼两层,标间住房共94间。房间门前是长长的宽敞过道,下雨天,客人也可沿过道,散步;房间门,大多数正对过道外侧的推拉窗户,推开窗户,打开房间最里面的推拉窗,空气对流。楼栋周围满是成荫的树木,竹丛。三楼全是供客人休闲娱乐的地方:歌舞室,阅览室,乒乓球室,最多的是棋牌室,1、2、3、4号,四大间,室内宽,共放了24桌机麻。
   酒店康养中心,场地宽阔,平整,一个池塘,两个餐厅和住房楼栋,仅十来米的距离。
   这里原是县招待所,修建时间较早,没有电梯。三层楼的步行台阶,宽一米五,一层楼二十八级台阶,在十四级处转弯,走起来,台阶平缓。
   特别是,楼梯两边和住房过道两边,都有金属扶手,为老人们考虑得十分周到。
   环境不错的酒店康养中心,可同时接待近两百人进餐,住宿。
   入住几天后,我和老伴逛街走马观花,去游览新城和老城,才晓得,这芦山县还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县城。
   三国时期,蜀汉在此设县,史称姜城,当地人叫:汉姜古城。蜀汉后期,大将姜维,率军,曾在此驻守;1936年,工农红军长征,红军在朱德,徐向前领导下,消灭敌人,占领了芦山县城,建立当地苏维埃政权,不乆红军从芦山县出发,翻夹金山,继续北上长征。
   如今的芦山县,老城和新城之间隔着青衣江,江水流淌不息,滔滔江水,千年来,见证着芦山县,从古至今的巨大变迁。
   听老大姐对我们聊起过,她年青刚到芦山县工作时,小小的芦县城仅四条街道,街上只有一家卖吃的小食店。
   如今,尤其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芦山县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高高低低的楼房,错落有致,城区范围扩展了好几倍。
   从老大姐的摆谈中,在芦山县工作近四十年的她,工作单位在城郊山上。从年青到中年、老年,风风雨雨,时光流逝,岁月沧桑,不知有多少难忘的记忆在她心中?
   住进中心酒店后,每天,康养的老年人们,大家都会见面。
   早中晚三顿饭,下楼去餐厅吃饭,我和老伴常看见,老大姐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楼梯扶手,缓慢移动脚步,一级一级从台阶下楼。
   我们放慢脚步走在她旁边,和她打招呼:老大姐,下楼,你要慢点哦。
   她微笑一下,说:谢谢你们两个,这样关心我。你们先走,我小腿肌肉痛,走得慢。
   十多天,进餐厅,我和老伴,与她都坐在一桌。
   我说:老大姐,你腿痛,可以让服务员,把饭菜,送到你房间里嘛。
   她摇摇头:不用,我必须要自己走路,才能锻炼保持我的行走功能,这些年,岁数大了,我都是坚持这样做。不然,路也走不动了,咋个办?在芦山这里住两个月避暑,我还是要回龙泉驿家中,自己照顾自己的。
   每天除了去餐厅吃饭,她会拄着拐杖,走出中心,围绕着中心转上一圈;有时,还会坐火三轮车,去城里稍远的街上,买点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或许,这是她,现在唯一的喜好了。
   听先来酒店康养中心里避暑的其他老人摆谈,王大姐,命苦,年轻时候,她的两个孩子很小就夭折了。直到她和老公都退休,两个人才一起回到龙泉驿老家,夫妻相依相伴,过了十多年退休生活,老公不幸患鼻窦癌,在73岁病逝。
   比老公小5岁,68岁的她,从那以后,一直孤独,顽强的生活着。
   渐渐的,我和老伴与她熟悉起来。
   彼此接触,天天见面,时不时,听她断断续续叙述,讲她自己的一些经历。
   一天在餐厅外洗碗,遇到她,我问,老大姐,你退休是公务员哦。
   她告诉我,她是单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读过农校。在山上的劳改茶场,负责管理茶树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治理,保证茶树良好的生长状态。因为她的专业技术能力强,55岁办了退休后,单位又返聘她继续留在山上工作了五年。直到担任管教干部的老公退休,夫妻俩才下山,回了龙泉驿老家。
   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她喃喃自语:那时候,山上条件差,生活很艰难的……
   在芦山县,过了快二十天,认识了老大姐,听到她年轻时的经历,一段一段,在我脑子里串连起来。
   六十多年前,农业专科学校中专毕业,她,一个不满20岁年青姑娘,被分配到芦山县工作,工作的单位,是在距县城二,三十里处的大山上的劳改茶场,属于省劳改局管理的监狱。
   犯罪判刑的犯人们在大山里的监狱内,种植茶树生产茶叶。
   监狱里管教干警管理犯人,教育他们认罪服法,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年轻的她,工作了差不多五年,认识了一名管教干部,两人在单位相识,恋爱,结婚,在山上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婚后三年,快到30岁的她,好不容易生下一个女孩,孩子的降临,给她和丈夫的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孩子3岁那年的一个晚上,高烧不退,出现抽搐。她和丈夫抱着孩子,急急忙忙一路步行下山,赶往县城医院。可惜,耽误了救治时间,女儿幼小的生命,没能抢救过来,夫妻二人悲痛欲绝,她,哭得死去活来。
   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工作还得认真地去做。
   两年过去,她又一次怀孕,她和丈夫精心保胎,单位领导也关心她,为尽量减少她的工作量,专门为她调配了一名女徒弟。
   没想到,辛苦十月怀胎,30多岁的她,第二孩子生产时,难产。
   医院妇产科产房里的医生努力工作着。
   她的丈夫在产房外,不断地抽烟,等待。
   一个女医生从产房出来,对她丈夫说:家属,很对不起,我们尽力,想,保母子俩平安,可是,你爱人难产,眼下…只能,保一个。现在,情况危急,必须由你尽快作选择,签字。
   守候在产房外的丈夫,一楞,惊呆了,十分艰难的从口中挤出三个字:保…大人。
   可怜的孩子天日未见,胎死腹中。
   从此以后,心灰意冷的她和丈夫,再也没怀过孩子。
   这就是命。
   这个老大姐,真是命途多舛。
   为84岁的这个老大姐祈福吧,祝她,健康的活下去。
  
   2025.7.19,芦山县栀子花酒店康养中心。

共 47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诗以平实而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位84岁老人坎坷而坚韧的一生。艺术特色上,语言朴素自然,叙事舒缓如流水,细节真实动人(如“拄拐杖下楼”“坚持自己走路”),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情感表达含蓄深沉,不刻意煽情,却通过日常对话、零碎片段,层层递进,揭示老人历经丧子、丧夫之痛后仍保持的顽强生命力,令人动容。 思想感情上,作品既是对个体命运的凝视,也是对岁月沧桑的喟叹。老人如芦山县一般,历经地震、变迁,却仍静默屹立,她的故事成为时代洪流中的微小注脚,映照出普通人面对苦难时的隐忍与尊严。 作者以温润的笔调记录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这种真诚的书写尤为珍贵。愿您继续以这样的目光,打捞更多被时光掩埋的故事,让沉默的生命在文字里获得回响。期待您笔下流淌出更多深沉而温暖的力量!【编辑:乐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5-07-20 13:59:41
  这篇散文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84岁老人的坎坷人生。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录日常细节,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深沉的情感。老人面对命运多舛仍保持坚韧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作品既是对个体生命的凝视,也是对岁月沧桑的思考,展现了普通人面对苦难时的尊严与力量。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 楼        文友:夕照青山        2025-07-20 17:33:51
  很感激乐歌老师为我的小文编写按语。84岁的老大姐,几乎将她的一生献给了芦山县,献给了大山上的工作。世事无常,命途多舛,连续遭遇不幸的她,仍然顽强的生活着。写此小文,我真诚的祝福她,健康的生活下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