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经过青岛(散文)
青岛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小城,经历过屈辱和挣扎,也有过不甘和努力。对于青岛,不管你有多少次的偶遇,也都是个开始;不管你住得多久,也只是个片段。所以对于青岛,每个人应该都是经过,包括本地人。
尽管去青岛之前,我做过大量的功课,当真正面对青岛时,却还是手足无措。从日照向青岛行进时,一直在想像着青岛的模样,仅且只能看到青岛的冰山一角本在意料之中,后面的经过也确实验证了这个结论。
当车行至一方高楼林立的地段时,并且车子在此还绕行了很长时间,我以为这就到了青岛市。导游告诉我们,这是黄岛区,是青岛市辖区,距离青岛市还有一段距离。当汽车穿行青岛胶州湾隧道时,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海底隧道。不知是他说得神乎其神,还是我想像力太过丰富,我总以为海底隧道肯定在道路的两边能看到海。然而,隧道走尽了,我却未看到半滴水,这似乎和普通隧道没有多大区别。不知是该感叹科学技术的深不可测,还是该自嘲我的浅薄先知。过了胶州湾隧道,不大一会儿,看到的是青岛的造船厂。里面泊有大小不等、样式各异的船很多,而且车子环绕这里一段时间后还是造船厂的区域,其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导游告诉我们造船厂始建于1949年,前身为国营青岛造船厂,后来发展壮大,而今成为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一边目光接受着外界的新奇,一边听着导游的侃侃而谈。他告诉我们青岛有三大怪:“骑车没有走路快,身穿泳装走在外,啤酒装进塑料袋。”造成三大怪的原因就是青岛地势高低起伏不平,有些坡度可达到45度,骑车比较困难,所以大家宁愿走路也不骑行,当然也就没有共享单车的什么事。泳衣穿在外是因为青岛处处有浴场,为了能够随时下海而提前做的准备。啤酒装进塑料袋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而又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还告诉我们家中常用的电器好多原产地就是青岛。比如海尔,海信,澳柯玛。老实说,海尔,海信品牌的电器多年前就在广泛使用,却不清楚它们都是青岛制造,只知道青岛啤酒名扬天下。导游则告诉我们你们平日里喝的青岛啤酒未必有那么正宗,青岛这边的啤酒是用纯正的崂山水酿制而成的,来青岛必须要尝一尝,价格不贵而且口感非常地道。从导游那里能获得关于青岛的这么多信息,也算是个意外惊喜。
当汽车经过青岛站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忍不住就记住了它的模样,并且百度了它的历史。青岛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由德国人设计的,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楼南角耸起一座造型优美的尖钟塔,建筑双坡陡峭,屋顶,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结实的花岗石砌成。后来虽然几经扩建,但依旧保持原来车站红瓦黄墙的欧式风格,如老钟表楼和候车室。远观就像是中外造就的混血儿,既有中国型红瓦蓝砖的古朴典雅,又有西方的浪漫元素。青岛站应该承载着青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到达青岛,第一站是乘坐游轮海上观光。游轮很大,正儿八经的坐椅上也少有人按部就班。大家不是上到了顶层甲板就是站在船舷两侧,一边喂着海鸥,一边欣赏着水天一色的碧蓝。偶尔游轮激起的水浪溅在衣衫上,清清凉凉的惬意。一边享受着黄海上的美景,一边倾听着音响中对四周标志性建筑物的介绍。我们这片区域内最明显的可以看到青岛电视塔,它位于太平山上,其实和山加起来的高度不过三四百米,但和海平面相比较,还是很醒目的。远望过去,塔蝶和塔球的设计样式新颖别致,堪称世界第三。当然,属于这片海域的看点很多,只是真正走进记忆的画面不能一一详述。
接下来,汽车经过青岛有名的栈桥,这个本来是在行程之内的,奈何大家早晨赶路过来,游轮观光已占去一段时间,实在没有精力,只好赶往餐厅。不过,从导游口中我大概了解到了栈桥的历史和青岛的由来。
1891年,清政府想在胶澳设防,于是着手修建港口。1893年竣工,当时只为海军运输军用物资所用。1897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又对栈桥进行扩建,成为他们统治青岛的工具。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的主权后,对栈桥进行维护与改进。1931年,在栈桥的南端修建了一个半圆形防波堤,并在上面修建了中国传统风格的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1938,日本人又从栈桥登路,栈桥又一次沦为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军用码头。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我国才收回了青岛的主权,栈桥从此才成了中国人的栈桥。栈桥是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捍卫者。落后就得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真正拥有主宰权,发展才是硬道理。与栈桥隔海相望的一个小岛,空中俯瞰有点像古琴,所以最初取名为“琴岛”。小岛上有德国人修的灯塔,日本人修的铁路。当年德国人占领胶州湾后,把居住的区域划分为华人区和欧人区,而华人区指的就是“琴岛”。1922年,我国收回胶澳主权后,才正式命名为“青岛”。虽然这两个景点对于汽车而言,只是一晃而过。对于中国的历史,它们简直就是活化石,承载着厚重的苦难,同时也见证着今天的繁荣。对于我而言,栈桥是我了解历史的桥梁,“琴岛”是我对青岛定义的另外一种理解。
青岛是一个各方面底蕴都比较深厚的城市,想了解它,只凭走马观花实在有点浮浅。不仅需要渊博的文化知识兜底,还得用五官的认真感知去记忆。那些经过的,看到的仅仅是个表象,要想从深处挖掘,就得静下心来去聆听。
“五四广场”和“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同在浮山湾这片海域,相距不远,步行完全可以实现两处风光的共赏。到达这里时,正是中午两点左右,风景是好风景,虽然有点海风,但火辣辣的日光直射下来,还是觉着腿上注进了铅。对于“五四广场”,我只是对望了半个小时,感知了它的过去和现在。“五四广场”标志性的建筑便是广场主体雕塑“五月的风”,它采用了钢架结构螺旋上升,加上底板一共19层。造型独特,色彩火红,寓意深刻。它位于海岸线的转弯处,在这边桥的某个合适位置,如果伸出手,它是会不小心放进手心的。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而列强们无视中国的要求,要将德国在青岛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而后激起了国人们的愤怒。于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大规律的学生运动,最后强迫北洋政府于1922年终于收回了青岛的主权。“五四运动”的地点不是在山东,但是青岛作为中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志的中华儿女不可能让它成为随意转赠的商品,所以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而与此相邻的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恰与五四广场隔海相望。靠近帆船中心,最让人瞩目的是海上雕塑奥运五连环,它由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套接而成,在明亮的天空与碧蓝的海水映衬下,更显得英姿飒爽,似乎自身的存在就带着奥运会的拼搏。它的附近应该是青岛奥运博物馆和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因为其独特的构造让我多看了两眼。奥运博物馆外观像是散开的扇面,玻璃幕布又像是翻滚的浪花,极富想像力和艺术感染力。而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则造型犹如展翼的海鸥,彰显出独具一格的海滨特色。由于时间有限,精力欠佳,所以这些只是远望而已。不过,火炬大街却是真真切切地走了一圈,两旁泊满了大船小船,大的是游轮,小的便是形色各异的帆船,像是专门等待着每一位想在海上尽兴的游客。火炬大街两侧挂满了各国不同颜色和图案的旗帜,在晴朗的天空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走在此处,似乎走进了全世界,又似乎全世界都被搬到了这里。一边走,一边在想,如果前来参赛的有德国队和日本队,他们看到如今繁荣的青岛,是不是有过那么一点点愧疚。不过,中华民族向来是个希望和平的民族,是不会因为过去而放弃现在的。火炬大街的最南端屹立着高达二十多米高的奥运火炬“祥云”,是奥帆会点燃火炬的地方。虽然天气如同点燃的火炬,但还是阻止不了我的想像。当火炬点燃的那一瞬间,有多少人的梦想在此放飞,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争夺桂冠,该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沐浴着世界各国在此沐浴过的阳光,吹着运动健儿们曾经吹过的风,望着他们曾经百舸争流的海面,奥运的力量便从此生根发芽,只要活着就得尽力地去拼搏,只要生命还鲜活那么就得死去活来地去努力。
青岛的遇见不过半天多一点的时间,而青岛的博大精深对我而言,只能惭愧地说成经过。虽然只是经过,但是对于青岛的过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青岛的风光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黄海之滨,有那么一个美丽的小城青岛,永远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