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巧梅(小说)
张家村是江南水乡常见的村庄。村中屋舍俨然,绿树掩映,家家门前有一片水泥场,场边种些月季花、美人蕉之类,屋后庭院里种枇杷、橘子等果树。村外河塘众多,土地平旷。村民的责任田早就收归村委管理,包给浙江来的私人老板种瓜、种粮。村民中还在侍弄土地的,是老一辈的农民,农二代大多把家安到了镇上,做别的营生。
七十二岁的巧梅,生在张家村,长在张家村,嫁在张家村,打小与泥土打交道。
盛夏的一天,暮色四合。巧梅手持水勺,直起腰来。塑料桶里还有一点儿水,她拎起水桶随意一泼,桶里的水在空中散开,像一把打开的扇子,随后大珠小珠落在长豆的叶上、藤上、架上,也有水珠滚过豆角,滴落到土地上。
这路边的三分地里,巧梅种了两垄长豆,一畦洋瓜,十棵茄子,八棵辣椒。这块地正是收成的时候。长豆不停地结豆角,采掉一批,过两三天又有一批。茄子仿佛跟长豆比赛似的,紫色的长条这些天总也采不完。最喜人的是洋瓜,个大、味甜、闻着喷香,这地头的二
十个瓜,少说也可以卖五十块钱。
巧梅叹了口气。她还想去荷花塘边转转。荷花塘边的那块地是福生家给她种的。福生得了老年痴呆,进了康复医院,福生嫂被儿子接去镇上享福了。他家老早就放弃了侍弄大半辈子的土地,一任杂草将土地占领。她跟福生嫂要地,福生嫂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那块地上,她种了生菜、空心菜、玉米,扦了五十个山芋头。这几天,空心菜、生菜都可以收获了。玉米已经老透,应该清除掉了。那五垄山芋按说要除一除草,浇一浇水。想来那除草、浇水的活丈夫应该去做了。丈夫跟她同岁,身体强健,白天在私人老板那里打工,下班回家帮着她侍弄土地。她还有块地,在张家河边,是自己开垦出来的,地里种了二十棵芋头,那里浇水很方便,那几棵芋头长势喜人,到八月里,芋头肯定也能卖出好价钱。
巧梅再叹了一口气。她本来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土地,比她的老伴还值得信赖,可以依靠。只要她有力气,她付出劳力,土地总会给她相应的回报。江南水乡是块福地,天灾少,土地肥。靠着土地上的收成,她翻了新房子,帮儿子成了家,助孙子买了车。她手上还有五十万养老的钱。
她的日子,本来过得很滋润。吃的,几乎不花钱。蔬菜,都是自己种的;鸡、鸭,自己养了十余只,鸡鸭下的蛋,老两口来不及吃,攒起来满二三十个,就让住镇上的儿子回来取,偶尔买点鱼、肉,要吃一个礼拜。现在的人,肚子里不缺油水,她和老伴也吃不了多少。吃的米和喂鸡鸭的饲料是要出钱买的,那也花不了多少钱。她穿衣服不讲究。整天在土地上忙碌,什么真丝、香云纱,她巧梅穿着不合适,她穿孙子不穿的校服,那衣服是全棉的,穿着透气。攒钱很容易,看着卡里的数字不断增长,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侍弄土地的劲头越来越大,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穷苦大半辈子,还有这样的好日子在后面等着她。
暮色里显现出一条狗的身影。那是巧梅家养的阿黄。阿黄来到地头,趴下来,眼睛看着女主人。一会儿,巧梅的老伴也来了。阿黄站起来,朝主人摇尾巴。巧梅知道,老伴来接她回家吃晚饭了。她把水勺放进塑料桶,说声:“走吧!”转身踏上回家的路。老伴跟在后面,阿黄又跑到前面去了。
门前水泥场上,丝瓜棚旁边,摆着一张小桌,两张小板凳。巧梅摘了草帽,取下袖套,洗了脸,洗了手。老伴摆出晚饭——两碗粥,三个菜。菜有丝瓜炒蛋、红烧排骨、炒苋菜。张家村上别的人家都关起门来开空调吃晚饭了,只有巧梅家还习惯夏天在门前水泥场上边乘凉,边用餐。
巧梅胃里长了东西,明天要去城里住院看病。
巧梅吃了一碗粥,起身进屋整理明天住院要带的东西。打开衣橱,她迟疑了。衣橱满满当当的,里面竟挑不出一件像样的出门衣裳。妹妹巧珍给她的旧衣裳,太花哨,她穿不出去;孙子的校服,穿着舒服,可是当出门衣服,太寒酸;她又取出藏了六年的儿媳妇给她买的裙子,这条裙子花纹素净,式样洋气,她很喜欢,可是她把裙子穿到身上再看,就看到一段枯槁的木头裹上了绸缎。四季轮替的风吹日晒,把劳碌和辛苦刻进了她脸上的皱纹里,刻进了她的每一寸黝黑的肌肤里。她最好的衣服,是一件冬天穿的酒红色羊绒外套,那是媳妇为她挑的,连着几年,她都是穿这件外套跟着儿子儿媳去酒店吃年夜饭。
她叹了一口气,跟自己商量:“去医院又不是去吃席,衣服自己穿着舒服就好。再说,医院会给住院病人发病号服。”到底将孙子的校服塞进了行囊。
手机微信铃声响了,儿子邀她视频聊天,儿子嘱咐她不用费心整理,缺什么到城里买,城里大医院里有超市,里面日常生活用品都有,家里那些破破烂烂的杂七杂八,趁早换新的。她忙说:”怎么能不带呢?牙膏、牙刷、洗洁精,勺子、筷子、饭盆子,买起来都要花钱。”儿子不耐烦起来,说:“你听我的。你的病就是节省省出来的,现在日子好过了,谁还要你这么节约——明天早上六点半,我开车来接你。”她还要在说什么,儿子已经把通话挂断了。
巧梅有点伤心。儿子当然是孝顺的,她的病是儿子有心,才发现的。村里组织七十以上的老人体检,儿子想到她偶尔要胃痛、胃胀,叮嘱她体检时加做个胃镜,没想到一做胃镜,医生就找家属了。儿子又带她去城里大医院看门诊,医生就让住院做手术。可是,儿子并不贴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儿子总是嫌弃她做饭难吃,家里邋遢,节俭过头。儿子总是说:“都什么年代了,你还是天天跟泥土你侬我侬,泥土能让你一夜暴富?你就不能学学巧珍阿姨,有空跳跳广场舞,打打小麻将?你还要干什么大事业呢?”她承认,她光顾着地里的瓜菜,荒了家务,洗衣靠洗衣机,做饭靠老伴,打扫卫生靠老伴兴致。可是,她要不是专心侍弄土地,地里哪有那许多出产?她手中怎能攒出钱来?她已经嘱咐过老伴,路边田里的长豆、茄子、洋瓜,明天一早采了拿到集市上卖,卖完了再去私人老板那里上班。明天一早上的买卖,应该又有百来块钱的进账吧?这几年,儿子承包了一个车间,手下有二三十个工人,每年有二三十万收入。儿媳妇在儿子手下当助理。孙子大学毕业,在村里当村官。虽然儿子的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她还盘算着,等孙子结婚她要包一个大红包。她大半辈子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临到老了,她也不要靠儿子养老,有力气做,还是要做。
第二天,巧梅起了个大早,怕到医院要验血,早饭都没吃。巧珍开着电动车早早来了。她戴着遮阳帽,穿着防晒衣,穿一条棉绸的碎花连衣裙,背一个双肩背包。巧珍看起来,不像是去医院当陪护,倒像是要上哪里去旅游。儿子准时开车来了,见了姨母,打趣姨母打扮洋气,有御姐范。姨母很开心。儿子再看母亲身上的校服,哭笑不得:“姆妈,你就没有比较正式的出门衣裳吗?我出门好歹被人叫一声张总,你穿得还不如我车间里的工人。”巧梅委屈得差点掉下泪来,这些年,就是靠着精打细算,能省则省,才攒出钱来帮助儿子买房买车,到头来儿子却嫌弃她穿得寒酸给他丢脸。
到了医院。
巧梅九点多进了病房。巧珍让巧梅在病床上躺着,她来整理带来的日常用品。巧梅抚摸着胳膊说:“能不能把空调关了,太冷了。”巧珍就把自己的防晒衣给巧梅先披上,挡挡寒气。巧梅让儿子下次来医院看望她的时候给她带件长袖衬衫来。儿子却看着母亲的口杯,道:“姆妈,你的刷牙杯是啥年代的?无锡县中艺绣品厂建厂四周年纪念,1986年到1990年,上世纪的古董,你还在用!”
儿子离开了病房。不久,儿子拎着一个鼓鼓的背心袋回来了,里面有两套长袖睡衣裤,一套洗漱用品,一袋湿纸巾。
儿子要走了,临走对姨母说:“小姨,我预交了1500元饭费,是按两人一天100元算的,你和我妈选有营养,味道好的菜去订,不要心疼钱。”
巧梅把话听在耳朵里,着实心疼钱。她多少天浇水施肥除草才能收获瓜菜,然后坐在菜场里跟买主讨价还价,挣下一百块。一百块钱,够她和老伴一个月的伙食费了。她张了张嘴,又不好反对。再看儿子给他买的睡衣睡裤,洗漱用品,这一袋子,只怕又花了二百多。这钱怎么可以这么随意地花出去呢?她又怪自己身体不争气,跑到医院里来花这个冤枉钱。巧梅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下来了,又怕手术还没做,先流泪,不吉利,忙把眼泪擦了。
巧珍道:“姐,你这病,发现得早,不妨事的。只是,你这病是累出来的,出了院,一定要好好休养。你那些地只能抛掉一点。儿子已经成家,孙子虽说还没有对象,可家里房子、车子都准备好了。你和姐夫有失地农民的补贴,手里又有存款,你肩上一点压力都没有。你实在不用像从前一样,不是在地头,就是在菜场。钱财身外之物,挣多少算个够?等出了院,好好养身体,吃点好的,买几身像样的衣服打扮打扮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吃好点,巧梅觉得自己每天都吃得很好,在家时每天都有荤菜上桌,天天过年,还要怎样吃得好呢?穿好点,她都七十二了,打扮得花枝招展给谁看呢?
手术很成功。巧梅在医院住了两周就出院了。儿子把她接到镇上休养。儿媳很热情,把客房收拾得清清爽爽,早早把空调打得和医院里一样凉。半夜,巧梅冻得吃不消,儿子家的中央空调跟她家里的挂壁式空调不一样,她不会调,只好翻出住院时儿子为她买的长袖睡衣睡裤穿上,再盖上空调被,总算不那么冷了。
第二天五点,巧梅起床了,在家她也是这个点起床。她用电饭锅煮了四碗白粥,自己就着腐乳吃了一碗,吃得很香甜。她把余下三碗凉在厨房灶台上。到了七点多,儿子儿媳起来了,她赶紧让儿子教她关空调,人不在,房间里还开着空调,巧梅为此愧疚。巧梅煮的粥,儿子儿媳和孙子都不吃。儿子的早饭是一杯牛奶,一个煮鸡蛋,一个水蜜桃,一个刀切馒头。媳妇也吃了一个水煮蛋,喝了一杯绿绿的果蔬汁就不吃别的了,说是要减肥。一会儿门铃响,巧梅要去开门,孙子嘴里叼着牙刷抢在前头,外卖到了。孙子点了一份肥肠面。巧梅想,那这粥她可以当午饭和晚饭。八点,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去上班了,临出门,儿子说:“中午我给你点个馄饨,你喜欢什么馅的?”巧梅忙说不用。不一会,三室二厅里空荡荡的,只有巧梅一个人了。她关了客厅的空调,可是找不到一台电风扇。在张家村白天她和老伴总是开着风扇防暑降温,晚上睡觉才开空调。转了一圈,她连把扇子都没有找到。她又换上校服,去逛超市,蹭空调。超市里的长豆茄子又让她动了思乡情,老伴每天给她打电话,可电话通了,老伴无非说他蛮好,家里都好,让她不要牵挂。别的也说不出什么。她牵挂她的长豆、茄子,放心不下家里的鸡、鸭,又看市场上秋葵卖得不错,她想回去后她也要试着种几棵秋葵。
逛完了超市回住处,吃饭还早,巧梅找了一张报纸当扇子扇着,又掏出手机刷了会。眼睛累了,巧梅又上床躺了一会。又想象着如果在家里,她可以戴上草帽,到地头去转转,闻闻泥土的芳香,看看自己种的瓜果蔬菜。那种天高地阔的日子,当时只觉平常,后来在医院里躺着的时候她就深深怀念过了,现在,真想马上回家。
中午,巧梅将一碗冷粥从冰箱里取出来,在微波炉里加热了,就着腐乳吃了。过了一会儿,门铃响了,儿子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背心袋,里面是一碗馄饨。儿子进门就说:“姆妈你怎么不开空调?宁可把钱交给供电局,也不要把钱交给医院啊。”说完开了客厅的空调,请巧梅吃馄饨,巧梅哪里还吃得下?只好对儿子说,她留着馄饨当晚饭吃。儿子说晚上只有孙子陪巧梅吃晚饭,他和老婆有应酬。晚饭孙子会回来做。巧梅觉得她给儿子孙子添麻烦了,她又想回家了。
下午,巧梅在儿子家的客厅里这儿摸摸,那儿坐坐,又刷了会手机打发时间,真是度日如年。她想回家。
傍晚,孙子回来了。带回来三个熟菜。菜有凉拌黄瓜,鸡蛋羹,红烧黄鳝。巧梅又吃了一碗冷粥,就着熟菜;孙子吃了馄饨。三个熟菜没吃掉多少,巧梅便把菜收好,盖上保鲜膜,放到冰箱里。
吃过晚饭,孙子去菜鸟驿站取回了几个快递包裹,孙子拆开快递包裹,取出一瓶沐浴露、一管防晒霜,一套短袖雪纺套装。巧梅看那上衣花色文静,裤子是黑色的阔腿裤,她穿上在镜子前照照,自己看着觉得人精神了不少。巧梅问孙子这套衣服多少钱。孙子笑道:“奶奶,你又来了。这套衣服二十块钱,划算吧?”巧梅道:“你小看奶奶了,你不告诉我,我就没法子知道价格了?”巧梅拿出手机,打开淘宝网页,扫一扫,衣服的价格跳了出来,199元。巧梅吓了一跳,忙道:“退掉,退掉,太贵了。”孙子道:“我的沐浴露246元,妈妈的防晒霜640元,都比你的贵,奶奶,挣钱是为了花钱。钱花出去了,你才会感到钱给你带来的快乐。”巧梅心想,不对,钱握在手里,才是快乐的,可是,她不知如何反驳孙子。
新的一天,巧梅去开冰箱找冷粥。冰箱里的冷粥和冷菜都没了。她心疼得打了个哆嗦,那扔掉的都是钱啊。她在儿子家才住了一天,回家的念头就在肠中转了千百遍。她要回张家村。
儿子拗不过她,只好开车送她回家。儿子一再嘱咐,不要再到地头去,好好休养,她不说话。
场上的丝瓜还在开花结果,阿黄趴在树荫下,看到巧梅就站起来迎接。巧梅站在门前水泥场上,想起在医院和在儿子家中的种种,恍如隔世。巧梅的日子,又和从前接上了轨。回家当天黄昏,她又戴上草帽,套上袖套,拿起镰刀、竹篮,踏上了去往地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