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刀笔小吏(随笔)

编辑推荐 【东篱】刀笔小吏(随笔)


作者:加朋 布衣,25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5发表时间:2025-07-23 08:43:27
摘要:用好刀笔与做人相似,敬畏是前提,做了很多年的刀笔小吏亦然有了一点体会,说与人听想必只当笑话一看吧。


   “刀、笔”本是古时小吏的常用工具,经日月轮转到了今天,虽刀笔已然在用,只是它的用途有了全新的意义。
   如今刀笔小吏的位置不仅仅只是行政上的官位了,在企业、事业等等稍大一点点的团体中的职员,也都可以自许这个称谓,而在网络上这个称谓可能没有,实际上却是当仁不让地存在,并且这刀笔还是锋锐得紧呢!
   从前混得上刀笔小吏,还真是不容易,是不是真的具备了刀笔之功且不去论,毕竟在那个年代还冠以知识的名头。自知水平不济倒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正如那时的自嘲“混文凭”,实际哪敢去混啊,进了学堂如饥似渴,不学真的不行啊,起码要对得起领导给了让你上学误工的时间吧。学不学还真不一样,没学之前自以为还有两把刷子,学了以后感觉从前那两把刷子并不怎么样,之后再用笔相对有了点自信。
   机关说的写作总体上叫写材料,不仅是写,还要修改。写点东西最重要的是要接地气,连上气,还要精准吃透领导的脾气,那些公文我都称其为御用文章,少不得官气十足让人厌恶。自己想写的东西可信马由缰地放手去编。后来做得久了,喜欢看那些自行发挥的文章。基层上来的文章要用,大都得修改一下,但修改也有讲究,重要的是要尊重下边的创作成果,要改动的地方要与下边商量,要让下边说明立意的道理,动要动得让人服气,或者酌情让人家自己去修改。下边对上行文章十分在意,你给改了他若不服会找你理论,你若改得好了他会渐渐信服于你。给领导或是上层写东西,要特别注意修改的意见和改动的地方,认真地琢磨那些修改稿,你真的会为修改的精妙之处拍案叫绝,真的能领悟高屋建瓴的认识或理论层次,往往那一字之师会让你品味许久。那个年代工农出身的领导干部居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也不少,但他们把想说的交待给你,只要写得好他自是认可。最怕的是不管你写得如何那是一定要修改的,改来改去又回到了改过之前的模样,他却浑然不觉。那时没有打印机,他改一遍你就得抄清一遍,直到上台讲话之前,确实没有时间改了才肯罢休。于是以后他再交待写的材料,那些捉刀的老干事就一直给拖到开会之前才将讲稿交付给他,他倒觉得写得挺好。
  
   二
   文学写作是相对洒脱一些的,但放得开也得收得住。曾经做过几天的期刊编辑,但总是战战兢兢的,生怕改得不好让作者笑话。后来老师指点我:待人的作品要像待己之作一样,要揣摩创作的意图和作品的整体上的表达意境,千万不能像侯跃文的相声《如此剃头》那样,按自己的标准千人一面。你手中的笔就是一把刀啊,下刀割人家的肉怎能不疼。作者投稿亦是诚惶诚恐,文章出手前也不知顺了多少遍,您若是改动锦上添花还好,只怕画蛇添足,伤的可能不只是一篇文章了。
   刀笔刀笔,刀在前笔在后,古时最初写字撰文是先用刀,用刀刻画在龟甲、石头或木、竹之上,后来有了帛、纸才有了笔墨。于是刀退居到了二线。尽管如此,刀的作用有时则更甚于笔。有了笔纸的古代人因为用“笔”写字、用“刀”勘误,而将刀笔连袂在一起,产生了刀笔小吏。而刀对行文的挖补功能有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日上演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就是利用刀的挖补之能骗得小吏李德善,被迫接受接下一道为贺贵妃生辰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死亡”圣旨,而仅仅只改动了一个字,让你见识了刀笔之利无异于刀剑了。
   记得领导或是老师改稿喜用红笔,古时称朱批,红字修正了就基本定型了。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常用批、改、圈的朱批方式,那一个个红字红圈可能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的点化。小时作文就差,总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一次将作文呈给父亲,父亲又要我将一个学期的作文找出来审看,之后给我讲了一课。后来清明祭扫写了一篇感想,交前送到父亲手边,父亲提了几点修改意见,改后得到好评,记得整篇作文画满了老师红色的圈批,在年级展示了一阵子,就是从那些个红圈开始,感觉作文上了一个台阶。
   刀笔现在连袂的少了,因为有了新的涂改擦除文字的工具了,但有笔如刀的味道依然很深重,笔下决定生杀予夺的功能却是将笔化刀了。所以握笔之人当慎之又慎,即使对一篇小小的文章动刀,是否可以采取温柔一刀的方式,有时退稿或是不采用可能会比砍上一刀、修上一刀的效果更好,您的“朱批”可能意味着一次毁灭或是一次精进,则操刀之人更需要深知自己的份量与这把刀的份量才是。
   刀笔小吏当得久了,运刀的能力相对弱了,因为更体会用笔之不易。当下AI的出现一下子让刀笔小吏们适应不了,虽然是省劲了,好干了,同时写的东西让人一下子就看漏了。只可惜当下真正的好文章AI还写不出来,因为只有你的脑袋里才有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而只有你的脑袋里才有你自己的思想的高度。AI如今还没有刀的功能,只要你心里有刀意识,手中的笔才会强健,也许这是AI暂时落后于你的唯一理由。
   珍惜传统意义的刀笔吧,因为其中的蕴涵使我们永远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用我们的刀笔调教,智能工具才可能为我所用。听说DepSeek已经有了自我学习进化的功能,并且出现了创意的动向,可怕吗?但别忘了,生活实践中的鲜活,人类头脑中的思想和创造力是它不可能具备的,因为毕竟是它人创造出来的,人才是它的主宰。
  
   2025年7月23日
  

共 20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刀、笔”这对古时小吏的常用工具,历经岁月洗礼,以别样姿态融入今日的写作世界。如今,它们虽依然存在,但其用途已被赋予全新意义。机关写作,通常被称作写材料,这不仅涵盖了撰写的过程,修改环节同样重要。写材料时,既要深入生活接地气,又要紧跟政策连上气,更要精准把握领导意图。然而,部分公文因官气浓重,令人心生反感。而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则截然不同,可随心所欲地创作,信马由缰。随着写作经历的积累,越发欣赏那些能自由发挥的文章。文学写作相对洒脱,但在放开的同时也要收得住。曾短暂担任期刊编辑的我,工作时如履薄冰,生怕因修改不当遭作者笑话。幸得老师指点:对待他人作品应如自己的作品,悉心揣摩创作意图和整体意境,切不可千篇一律地按自己标准修改。编辑手中的笔犹如一把刀,随意下刀修改他人作品,就像割人家的肉,怎能不让人疼。作者投稿时往往诚惶诚恐,文章反复打磨后才敢送出。编辑若能改动得锦上添花自然好,若画蛇添足,伤害的或许就不只是一篇文章,还有作者的创作热情。回溯历史,最初写字撰文先用刀刻画在龟板、石头或木、竹之上,后来有了帛、纸,笔墨才登上舞台,刀逐渐退居二线。但刀的作用不容小觑,古人用“笔”写字、“刀”勘误,“刀笔”由此相连,催生了刀笔小吏。刀对行文的挖补功能有时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仅改动一个字,便让小吏李德善被迫接下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足见刀笔之利。非常精彩的文章,对于写作者有启发作用,拜读了。【东篱编辑:滴善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7-23 08:44:44
  古时小吏的“刀、笔”融入今写作世界,用途翻新。机关写作有讲究,文学写作需收放。编辑执“刀笔”要谨慎,尊重作者。回溯历史,刀笔相连作用大,其影响延续至今,写作意义非凡 。 问候加朋老师,祝夏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加朋        2025-07-23 17:03:08
  感谢老师对小作的编审推荐。天气太热懒得动笔,心动才手动。顺祝老师清凉一夏。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7-23 11:15:47
  刀笔功夫,虽未雕虫小技,却是有着大学问的。加朋老师对写文章感悟颇深。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加朋        2025-07-23 17:08:06
  谢社长光顾留言,坐机关久了,也看不上写新的八股样的文章,包括报纸上的官样文章。文学写作真的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不断从自己的习惯手法中跳出来,让文章常看尝新。再谢社长,祝福旅程快乐,美文连连。
3 楼        文友:佳华        2025-07-23 11:32:17
  老师笔下的“刀笔吏”,我也做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加班加点,劳心费神,实属不易,搞得我一听见材料两个字都反胃。同样是写,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感觉就不一样。老师提到改文章的细节我很赞同,一篇成熟的文章出来,作者肯定是用心推敲了,除了错别字句,改动时一定要慎重,有时候一点点改动,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回复3 楼        文友:加朋        2025-07-23 17:20:01
  感谢先生留言,君有同感就是缘分,坐机关看似光鲜,其中千般滋味只能心知肚明,好在跳出来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再谢先生,顺祝夏日清凉。
4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5-07-24 21:21:43
  我也曾经常与格式文章,讲真这些东西很烦,但是领导却还要你写出新意,可是那些文章会一开会又有几人记得住。为稻粱谋,没办法的事。老师的文章很深刻,也很有现实意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