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韵凝芳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文韵】晒秋(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文韵】晒秋(散文)


作者:宁星 秀才,157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9发表时间:2025-07-23 09:52:21

晒秋本是乡村常见的农活,却有幸被人赋予一帧帧金黄璀璨且诗意的图画,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
   晒秋,就是一年四季晾晒收成的习惯。它在各地很不一样,我家那边和平原地带就不同。山岗晒场、房前屋后、窗台檐角、村头空地,都是晒秋的好地方。
   四面环山,遮挡住我所在的村庄,因而日出迟、日落早。因为晒番薯丝数量庞大、难以干燥且易腐烂,所以村人把晒场摆在山岗山坡上,那里日照长、山风大,容易快速干燥。村周围的四座山坡,经村民们,包括祖辈们用条锄、锄头、柴刀、簸箕等工具,辛勤开垦出一横横坪坝晒场,宛如一片片梯田群落。共一百多个晒场,其中一座名曰大殿岗的山坡上有二三十个。老屋依此山麓而建,与我家晒场约百米距离。每年秋冬,父亲先去平整晒场,清理杂草、灌木、荆棘,又挥舞斧子夯上几个点的木桩,搭上几根树木连成三十多米长的支架,用以斜放晒匾。它长约三米,宽一米多,两边的纲为竹竿,且出头六七公分。一次父亲叫我把篾匾从家里背到山岗,我还小,一次只背一个就哼哧哼哧,累得不行了,而父亲一次能背四五个。我家用了二十多个,但有些大家庭晒匾使用的数量比我家多,这是根据家庭晾晒番薯丝的量来定的。
   晾晒的农活,一般摆在黄昏或晚上进行,白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听天气预报说近段时间天晴,就开始劳作了,一次晒十来箩番薯,洗净,有时邻居会过来帮忙,一起把番薯刨成丝。夜幕降临的时候,就要挑灯而战。一次次,父亲把两箩筐一百多斤重的青番薯丝,向山岗晒场肩挑时,天黑,在途中及晒场我要提着“围灯”,或打着电筒为他照明;待月亮的脸“大”了,明月为父亲照明。少年时,我也要帮助家里做这些挑担的重活。挑至晒场后,把青番薯丝分倒在几个晒匾的斜面上,摊放均匀。就这样,将一担担挑上来的“青丝”,倒满二十多个晒匾。最后,在上面拉过一根绳索,绑住。有时山岗山风很大,会掀掉晒匾。
   晒架左侧有一块能摊一张小簟皮的晒场,用于“卸装”和“杀青”。若天气晴朗,一般经过一昼夜的晾晒番薯丝就会干燥,便把晒匾端到这里,在簟皮上卸下它们。如果彻底干燥了,就把它装入板箩里,挑回家,归仓。板箩精密,用于盛番薯丝干;疏箩粗疏,用于盛“青丝”。如果番薯丝干燥得不够彻底,就在簟皮上“杀青”一个日头。
   干燥的番薯丝是乳白色的,散发着微甜的香味。当时种的是皮红、肉白的“光冬红”品种,所以晒干后为乳白色。
   偶尔我会奇想,深夜,一排排晒匾整齐划一地摆放着,其两边竹纲,仿佛是森严威武、严阵以待的高射炮;若把三四百个晒匾均集中在一个平面,那晒秋的景象气势恢宏!若将上面乳白色的晒匾,以平面集中在一座山坡上,那就是白雪皑皑的雪山!
   特别是黄昏和夜晚,山岗晒场既繁忙又热闹。山径上,有的拿着扫帚和畚斗,扛着空板箩上山回收番薯丝干;有的挑着满满的两箩筐青番薯丝,别着木杖,气喘吁吁的,朝晒场方向步履蹒跚;有的担着两箩筐番薯丝干下山回家;有的在晒场忙这忙那……已是秋冬的夜晚,山上些许寒意袭来,但围灯、火把、电筒的微光在山间闪烁;劳作声、说话声、走动声,往往要持续到深夜。
   大概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晒番薯丝干的农活才渐渐告一段落,而我家“塔柜”那一格已经储满了乳白色番薯丝干,散发出微微香甜与干燥味。“塔柜”分两格,一格储稻谷,一格储它们。
   接下去,晒零食番薯条、番薯片、番薯丝。给事先选好的上等番薯,去皮,进行切条、切片、刨丝。然后,分批放八印大锅煮成半生半熟。再将其挑到山岗番薯丝晒场晾晒。剩下的汤水加糯米煮,再加麦芽分解,滤出糖水,熬制成“糖油”,用于制作年糖,如番薯丝糖、米糖、面糖、芝麻糖等。当制作好后,薯条似凝胶果脯;薯片被山茶油炸成金黄,香甜在咯隆声中熨过舌尖;各种年糖浓淡总相宜。我的裤子和中山装共四个口袋,常常超重,但很欢快地载着这些零食度过了童年。
   后来,温饱问题解决了,“白米饭撞鼻头”,晒番薯丝干的农活像潮水一样退去,山岗晒场也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当我回望这段历史时,山岗晒场上的一个个繁忙劳作场面,蕴含了困境中求生存的顽强拼搏精神,不也是一幅幅晒秋的美图!
   秋冬时节晒番薯丝干,夏季晒农家天然土酱。
   那时,每家每户都晒豆豉酱。材料为干豌豆(蚕豆)、黄金柴、水、食盐。若用黄豆,那味更鲜,由于黄豆缺乏,留着过年做豆腐,才用豌豆替代。黄金柴也叫牡荆,气味芳香,且有药用价值。
   我家有时也会加入切片晒干的葫芦瓜。岭背上的邻居家,讲究美食制作,去山野挖来野生绿麻芋和地蚕草,加进去一起晒。吃时,绿麻芋比毛芋头有嚼劲;形状似冬虫夏草的地蚕草脆脆的,两样都味鲜且有点野味。
   制作时,将浸泡过的豌豆煮熟,把坨坨的熟豌豆捏成饼,堆在团箕上,又叠上黄金柴,置于通风的楼上,进行数天发酵。长出菌毛和发黄时,把它放入口大底部小的陶瓷酱罇里(晒酱用的),再放入食盐,还有地蚕草等食物,加满开水。端放在房前屋后或楼檐窗暴晒。在房前屋后晒时,放一个大椅子或两支长板凳铺上木板,置放酱罇。
   以前浙西南农村大都为二层楼的泥墙木头房,楼檐窗就是二楼向外延伸出去的一截瓦背,与屋背间一米多高距离,一部分被屋背遮掩,能遮挡小雨,有点像商品房的阳台。
   白天阳光热烈,就在房前屋后晒,雨天和晚上,把酱罇端放在楼檐窗的瓦背上,由于斜面,要垫一块柴爿等,支撑平衡,使其稳固,让它在上面吹吹乡野的清风。我也要参与到频繁端进端出晒酱的活儿之中。白天,有时为防苍蝇要披上纱布。明月繁星夜,在酱罇上盖了一顶竹篾菜盖,“露营”于房前屋后。就这样,汲取日月精华、吸纳山水之气。记得整个夏天都在晒酱,吃完了又晒,日复一日地晒,从清清汤汤的晒成浓稠的、从无色无味的晒成棕色酱香味十足的豆豉酱。在村中漫步,会见到每家的房前屋后或楼檐窗,摆着一大罇盛着豆豉酱的酱罇,还搁着用作搅拌的一双筷子,并散发出浓郁的酱香味,撩拨了人们的鼻子和味蕾。每当忆起老家每户人在繁忙劳动之余,亲手制作小吃的农耕情景,我确实被感动!
   那时,农家的菜品是自养的畜禽肉和蛋,多数为自种的蔬菜、自制的咸菜和豆豉酱。可以烹饪为一碗纯的豆豉酱,用以下饭,配粥,又可当佐料,如烧面、粉丝时挑一勺进去,鲜香味倍增,也可替代酱油。当时我不觉得它是珍馐佳肴,它并没有什么好吃的,只不过餐桌上没有其它好菜时,蘸蘸它,能下饭而已。然而,用豆豉酱烹饪猪肉就有天壤之别了,鲜上加鲜,味道更上一层楼,自然挺好吃的!
   那年,我在外求学,吃惯了咸菜,一天父亲突然给我送来两瓶玻璃罐的豆豉酱烹饪猪肉,父亲真是雪中送炭啊!我配着热热的蒸盒饭,狼吞虎咽!味蕾是有记忆的,现在我想烹饪这道菜品尝之,可是我寻觅不到老家制作的那种天然绿色的豆豉酱了!
   当然,除晒豆豉酱外,房前屋后或楼檐窗还晒其它各种各样的果实和食物。晒具有团箕、米筛、茶籽筛、番薯丝晒匾、簟皮等。农家想晒什么就晒什么,晒物举不胜举,“近水楼台先得月”,迈几步就到,十分方便。有时可以将一些晒物直接放在篱笆上,和后门山的树冠上晒。这就是农家房前屋后的晒秋优势。
   我家的后门开出去就见山,走几步就是坪坝晒场,能摊放一张簟皮。春夏,制作梅干菜时,母亲和几个帮忙的邻居盘坐在簟皮上,在各自的砧板上同时切芥菜,切成菜碎晒。切菜时响着“沙,沙……哒哒……”的声音,和欢声笑语与家长里短,不时在村庄上空回荡,回荡。
   腌制好后,从大木桶里搂挖出来,又放在簟皮上晒,散发出酸酸甜甜的鲜香味,弥漫周遭!制作梅干菜,就是这样晒了腌,腌了晒,晒了蒸,蒸了晒,工序一道道的。
   至于村头那块晒场,就是将一茬早稻收割后整平的一亩田畴。因为良田缺乏,种一茬也能多产一些粮食。盛夏骄阳似火,稻谷一般经过一天暴晒就会干燥。于是,当天就在现场分粮。这晒场好像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活跃于村头,比如冬天堆放和晾晒几万公斤的油茶子,放映露天电影,搭台演社戏等。
   包产到户后,晒场被划成小块,分给各农户做菜地。
   如今每当我路过,耳畔总是回荡着会计那噼哩啪啦的算盘声;仿佛村民伸拉谷筢遛谷,去秕谷时握住谷风机风扇的手把摇动,为了秤杆的平与翘而争吵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些刻在我骨子里的晒秋经历,一晃过去近半个世纪了,今天我把它翻出来晒一晒!
  

共 33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山村“晒秋”的热闹景象。晒秋就是把收获的东西一年四季晒干储存。作者那儿山多日照短,晒场就在山坡上开出来,像小梯田。作者小时候跟父亲摸黑往山岗运红薯丝,点着围灯或借着月光,摊在斜放的篾匾里晾晒,生怕风掀了匾。天好时满山乳白的薯丝,排开像雪山。秋夜里山岗可热闹了,提灯的、挑担的、打扫的人影晃动。除了晒红薯干,夏天家家在屋前、窗台晒豆豉酱,酱罇吸着日月精华,整条街飘着酱香。房前屋后还晒梅干菜,要经历反复晒腌蒸的工序。村头的大晒场就更忙了,晒谷子、晾茶籽,还放电影、唱戏。一晃几十年过去,这些辛苦又温馨的晒秋场景,满是生活的烟火气。作品中,晒秋不只是农活,更是农家在匮乏年代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画卷。它饱含着乡亲们勤劳互助、巧用天时的坚韧精神。山村独特的晒场,见证了农事的艰辛,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和邻里温情,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生动记忆。散文语言质朴鲜活,充满泥土气息与地域特色。好作品,力推共赏!【文韵编辑:绿叶红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3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7-23 09:54:47
  散文语言质朴鲜活,充满泥土气息与地域特色。善用动态动词、感官描写和比喻,生动还原往昔劳作场景,画面感强。欣赏佳作!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2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7-23 09:57:19
  散文细节处编辑面部分细微调整,如有不妥,可联系社团微信!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3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7-23 09:59:55
  作品中,晒秋不只是农活,更是农家在匮乏年代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画卷。它饱含着乡亲们勤劳互助、巧用天时的坚韧精神。山村独特的晒场,见证了农事的艰辛,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和邻里温情,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生动记忆。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4 楼        文友:宁星        2025-07-23 10:41:32
  谢谢社长编辑和微润色!
按上二维码扫一扫,显示过去、绿色今天和空白。
5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5-07-23 22:29:52
  恭喜老师作品加精,感谢支持文韵社团!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6 楼        文友:笔名木子青        2025-07-24 05:28:53
  优美生动,祝贺老师作品车为精品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