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山】在巴中土地上的一次诗意旅行(赏析) ——读胡清华《诗韵巴中》序
一年前,得知胡清华在编一本叫《诗韵巴中》的书,曾出版过两本小书的我深知写书、出书的艰辛,当时就想,她既非教育、文化等主管部门的干部,也非文学艺术、社科研究机构的专门工作人员,仅仅是一名在学校任教的老师,有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和心血做这件事吗?再则,她要编成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知道,与巴中有关的古诗,在已经出版的各类巴中本土文化类书中均有收集,尤其是2006年,市政协已编撰一套巴中乡土文化丛书,其中的《巴中诗文》收集了大量与巴中有关的古诗词、散文,她要编的这本书是再次简单地对前书已经收集的古诗进行罗列呢?还是从其他众多典籍中重新发现整理出一些古诗面世?或者对已经面世的古诗进行分析、解读呢?如果是后两者,那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凭着我对她的一些了解,我想,她花费心血编著这本书,应该是可行可为有价值的,应该是能取得成功的。这在读了该书的初稿后得到了印证。
身为城区一所小学语文教师的胡清华,同时担任着学校领导职务,是省优秀教师,近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人才荟萃的教师队伍,算得上出类拔萃的一个。十多年前,我在另一个单位当领导干部时,全省评选“知识型、技能型”职工,她是教育系统的推荐人选。我在审签推荐材料时,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虽不认识她本人,但在材料上看到她当时在一所很边远的农村小学任教,由于爱学习、勤钻研,已发表过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教学成绩也不错,由此记住了她。近年来,因为文学创作和社科研究活动的交集,认识并进一步了解,深知她非“懒庸者”,身经多年写作却没有疲惫感,是一个好学好写的勤奋人。对这本书,正如她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到:“除了工作时间,除了学校或教学上必须要在晚上或周末做的事情占据的时间外,我都在敲击键盘。”有志者事竟成,《诗韵巴中》能如期完稿并付梓面世,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但要做一件文化方面的事情,特别是这种述学著书的事,光有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能“术有专攻、详闻其道”,既要有很强的情怀担当,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胡清华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历年来学习研究颇多颇深,对巴中风土人情充满热爱,这是她编著这本《诗韵巴中》的底气和信心。
我个人认为,对于诗歌的品读鉴赏,如果是现代诗歌,尚可以凭自己熟悉的生活阅历和掌握标准作一些“自由裁量”式评价,所谓“见仁见智”,相对灵活。而古典诗歌,虽然也像现代诗一样通过创造意像表达思想感情,但毕竟年代久远,古人的生活环境、诗歌所涉及的风土人情与现代是不同的,况且古典诗文体特征固化、格律要求严格,特别是简明凝练的语言风格,要从有限的字里行间对其进行解读评价,对其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说出所以然来,既要兼具文学性又要体现学术性,实非易事。而这点,胡清华在《诗韵巴中》中,基本做到了。巴中,包括现恩阳、通江、南江、平昌的整个区域,是古巴国的中心地带,米仓古道的主线和支线纵横相贯,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纯朴,文化积淀较为丰厚,自唐代以来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不论是长于斯土的、还是任职此方的、还是路徙谪居的,吟涌、书写巴中的诗词均不少。胡清华的这本《诗韵巴中》,无疑是又一集成者。从作者来看,如有著名诗人李白的《送郄昂谪巴中》、杜甫的《灵山题壁》、陆游的《过奇章僧刹》、刘禹锡的《酬元九侍御题赠璧山鞭长句》等;有虽然诗作并不出名、但在巴州为官口碑较佳的严武的《题南龛光福寺楠木诗》、羊士谔的《南池荷花》等;有出生在巴中本地的文化名人“三李父子”李蕃、李钟壁、李钟峨,有诸如吴道凝、汪琬、孙清士等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诗人的诗等;同时,还收录了已故去的曾经在巴中战斗过的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使得与巴中有关的“古诗”更为完整。从内容来看,比较多的是写巴中山水名胜古迹,巴州南龛石窟、王望山、奎星阁、凌云塔,恩阳三峰山(义阳山)、登科寺、石城堡,通江壁山、得汉城,平昌巴灵台、白衣镇,南江光雾山、皇柏林等;也有部分历代赠寄诗,如杜甫的《送鲜于万州迁巴州》、王勃的《江亭送别》等。从体例来看,分为巴州篇、恩阳篇、南江篇、通江篇、平昌篇,这种体例排列更觉清晰,便于读者特别是巴中本地读者更了解所在地方的古典诗词。胡清华把自己置身于巴中山水,作一个游览者“以巴州名胜为经线,串起这一串诗歌明珠”“从四龛开始,开启名胜诗之旅。”书中这些山水名胜诗、赠寄诗,所直接描述的或间接涉及的大多景点、风物,穿越历史的天空,历经风雨的洗礼,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或保持原状,或缺失变化,或不复存在,但过去的巴中、巴中的这些地方是什么样子?我们不难从这些诗歌中找到答案。
但该书的特点,也是作者编著的初衷和体现个人诗歌水平的地方,是结合具有学术性质的地方志的记叙,对每一首诗,在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进行了内容研读、解析,特别是与巴中的关联性、融合性在哪里,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来让人觉得亲切,这是以前所有同内容的书没有的,从这点上讲,算得上填补了空白。正如她在前言中写道,“虽然,记录诗歌的作品不少,但是很多人并未知晓,把那些好的诗歌解读给我们的巴中人,让我们的巴中人读懂之后,再去广为传颂”。身为语文教师,讲析古诗词本不在话下,但对与巴中有关的古诗进行综合性解读,因为能参照的范本较少,更多的要靠“挖生肉”,胡编几句更是不行的,解读得有水准才是第一位的,这一点,胡清华算是做到了。如对朱正蕃《次羊士谔题东龛韵》中的“著屐东山结伴游,禅关高出白云悠。”她是这样解读的:“著屐,著,穿。屐,一种登山用的木鞋子,看得出诗人朱正蕃很喜欢出游,穿着木鞋子,呼朋引伴去登东龛山。禅关,应该就是指山顶的东洞寺。葱郁的树木,朱红的庙宇,再加上天上白云悠悠,仿佛都能听到山下潺潺流淌的泉水叮咚声了。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副绝美山水画,而且是纯原生态的,想想都是美美的”,既详细,又文彩飞扬。又如,对张垓《九日约同官游南龛至云间阁》中“清江一曲抱村流,古柏千茎绕径幽”的解读,对前一句,巴中人都很熟悉,镌刻在现今南龛石窟侧的石壁上,“‘清江一曲抱村流’,诗人写的是远景,再把视角拉近,于是就有了‘“古柏千茎绕径幽。’南龛山上,古柏森森,林立在路的两旁,遮天蔽日,格外清幽。天边,云彩绚丽多彩,眼前,峰峦叠翠,一切皆是如此秀丽美好。”当我们在南龛坡上看到这首诗后,是否如胡清华想得这么美丽美好?这就是她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感受。再如,在对巴中通江著名历史文化名人“三李”的同题诗《璧山春望》解读后,她评议道:“一家三父子,同题而作《璧山春望》,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儿,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三首《璧山春望》,只有李蕃和李钟峨的诗中,让我读出了春意。”她将这种家庭同作同题诗解读为“有意思”、“幸福”的事情,是诗歌本身以外的一种亲情、人性的升华,并指出李钟壁的诗中“春意”尚不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看得出她深厚的诗词功底。
基于以上特点,这本《诗韵巴中》,可作为巴中本土文化知识的普及读本,适合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及所有文化爱好者阅读,以从中了解巴中,感受巴中,提升文化修养,增添热爱故乡的情怀,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吸取丰富营养,否则就没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相对于中华民族源流流长的诗词文化,相对于众多传诵至今的名篇佳句,诚然,与巴中有关的古诗词名家、名作、名句不多,艺术性、思想也不能同一而论,对巴中人的实际影响力也不够,但巴中的古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与巴中结合紧密,是巴中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不乏很多在今天看来尚且正向正能、与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相融相合的作品,值得我们珍视。如大量的山水题材类的古诗,诗人与自然对话,寄情山水、回归自然、闲适洒脱之情在字里行间体现,蕴含有万物与“我”同一的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与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是相契合的。当然,其核心内涵和思想体系古今并非完全相同,今天今天的内涵更丰富了,思想更深邃了,它既指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外在和谐,也指向了人自身内在的和谐;既指精神和物质的内外平衡,也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又如羊士谔《上元日紫极宫门观州民燃灯张乐》:“山郭通衢隘,瑶坛紫府深。灯花助春意,舞绶织欢心。闲似淮阳卧,恭闻乐职吟。唯将圣明化,聊以达飞沉。”与老百姓同分享欢乐,乐民之乐,把对君王的感恩戴德和对社会的美好祝愿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个有胸怀、有境界的官员的家国情怀。再如韩驹《题严将军祠〉:“先生大节重如山,云让孤高雪让寒。一曲巴江城下水,年年留照旧衣冠。”。严颜将军有语:“我州只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作者在诗中表现出将军矢志不渝的坚守、一臣不事二主的忠义精神如泰山一般沉稳、挺拔,气节比云天还高,比霜雪还要严肃,像巴河的流水一样,奔腾向前,永无止息,润泽后世,对今天的从政者来说,其“忠诚担当”的品质依然值得学习,不失为一面可资借鉴的镜子。但本书中,胡清华更多地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巴中古典诗歌的蕴含的核心思想价值没有作过多的分析辩思,从而基于在历史维度上的批判意识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精神取向,去糟取精,立足当下,古为今用,在古今对照中求取核心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既能把与巴中有关的古典诗作“无遗漏之珠”地筛选出来,又能把体现巴中地域文化特征特质的文化记忆元素与核心价值在解读中提炼出来,这毕竟不是一本单纯的文化知识普及书能做得到的,在这一些点上,我们似乎也不必苛求。
阅读本书是一场愉快的精神旅行。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声,莫深乎义。”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女士也曾说:“我之所以喜爱和研讨古典诗词,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与召唤。”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诗歌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因更能根植于人的血脉,一经潜移于人的内心并默化为一种理念、思维和价值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大的。对其有特别爱好的人,心情就无法高筑,就会影响到追求,自觉与不自觉做一些事情,胡清华正是怀揣这份心情成就了这本书。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虽然可能清苦、寂廖甚至悲怜,但内心始终会是幸福的。孑然前行的人总会有温暖相伴,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朵也许没有发现的勿忘我小花,往往就开在脚边。记得幸福路一程,相信《诗韵巴中》从编著到出版发行,于胡清华的人生事业留存的是一份美好、一种值得,于巴中的文化发展,留存的是一本读物,更是一脉自觉。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相信,今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巴中的读者读了这本书,会产生“诗意的生活还有眼前,还有近处”的想法,从书中领略家乡巴中的前世今生,在原点通感家乡巴中的发展变化,会更有一份亲切、温暖、自豪的感觉,信心满满地走向明天。如是,正是胡清华带给我们的《诗韵巴中》的价值取向。(载入《诗韵巴中》一书,发表于《巴中日报》2022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