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丹江师魂(小说)
一
芬儿很开朗,见人都笑,话也多也甜,都夸程祹有个好福气。
这一向芬儿有些反常,轻易不出门,一人闷在家里常发呆,婆婆心里犯含糊,是哪根弦不协调了?
并不是婆婆敏感,芬儿的情绪确实有些低落,三声不言,四声不语,动不动就坐在她的房间里发癔症,有时候还轻轻叹息两声,婆婆劝她多出去走走,她苦笑着摇摇头:“搭不上话,没意思。”
婆婆想知道她有什么心事,就试探着问她,她却遮掩说:“有点上火,没什么。”
婆婆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暗暗对老头子说了儿媳妇情绪低落一事,老头子说:“还不是刚来,想娘家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
婆婆不赞成老头子的分析,就又向儿子程祹说了这件事,让儿子掏掏儿媳妇的心里话。
程祹也看出来了,近来媳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私下里一再追问她是不是有感觉了,她摇头。问急了,她才说:“也不知咋的,我来这儿有些不适应,左邻右舍看起来都很热情,可总是客套过后就没话了。和咱村的女人们闲谈,她们七嘴八舌议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丹江如何如何美,而我却像傻子一样搭不上茬,傻乎乎地坐着陪着笑,总感到陌生、空虚和失落。”
“你这是自寻烦恼,别太在意。”程祹安慰妻子。
芬儿实话实说:“有时候我也这样想,可总是心不由己。”
程祹又说:“刚好我手里的工程接近尾声了,我腾出空带你回丹江看一看,你耳闻目睹了丹江的风采,就不愁没有话题了。”
“真的?你太好了!不许反悔,谁反悔谁是小狗。”芬儿来了兴致,放下手机,小鸟依人般地倒入丈夫怀中,撒娇道。
“君《丹江师魂》: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讲述丹江流域一位乡村民办教师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师魂的伟大。主要体现在:其一,主题深刻:文章以‘丹江师魂’为主题,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乡村民办教师的高大形象。魏爷不仅在教学上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关爱学生,还在生活中勤劳节俭、勇于担当,为家庭默默付出。他最终为救学生而瘫痪,直至离世,其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动容,深刻诠释了师魂的内涵,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的赞美与敬仰之情。其二,人物形象鲜明:文中的魏爷是核心人物,作者通过多个事例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他让儿子捡红薯皮、亲自为学生修凳子、带领学生拾粪筹学费等情节,体现了他的勤俭和对学生的关爱;而他在关键时刻舍身救学生的举动,则将其高尚品格推向顶点。此外,芬儿、婆婆等人物也刻画得较为生动,芬儿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被魏爷的故事打动,对丹江产生深厚情感,其转变自然真实,衬托出魏爷事迹的感染力。其三,情节安排巧妙:文章以芬儿的情绪变化为主线,开篇写她因不适应新环境而情绪低落,为引出丹江相关内容做铺垫。接着通过魏爷忌日这一契机,逐步展开对魏爷事迹的叙述,情节过渡自然。在讲述魏爷故事时,采用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方式,既清晰地展现了魏爷的一生,又避免了叙述的单调,使故事富有层次感。其四,地域特色浓郁:文中融入了大量丹江流域的地域文化元素,如丹江石、丹江酸菜、以‘营’命名的村子以及丹江的历史典故等,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还让读者感受到了丹江独特的风土人情,使丹江成为一个承载着故事和情感的特殊地域,进一步烘托了‘丹江师魂’这一主题。推荐共赏!【编辑:纪昀清】”
子一言,老婆难追,我魏爷说过承诺重于泰山,守信方显人品。我向他老人家发誓,我一定守信。”程祹幽默地说。
“你把我比成驷马,你太坏了!”芬儿疼爱地用拳头捶了捶程祹的后背,撒娇道:“我给你来个女提辖拳打镇关西。”
程祹爽朗地笑了起来:“刚才你称赞我,说太好了,现在又贬低我说,太坏了,在你眼里我究竟是好还是坏?”
芬儿做了个滑稽的鬼脸,天真地说:“好的时候不坏,坏的时候不好。”
“法西斯!我魏爷是法西斯,你也是法西斯。”程祹戏言道,“丹江是老家,老家是故乡。”
魏爷是谁,芬儿想问,可话到嘴边,却又岔开了话题:“对你来说是回老家,对我来说是旅游。”
“你不说你想亲自弄一块丹江石当压菜石,到时候你亲自去挑选,选一个你喜欢的。”
芬儿有了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你骗谁?你说过老家都成了水域,老宅子都在河底之下,到哪儿去捡石头?”
“你真是傻大姐嫁给傻二姐,傻得大放异彩,说你孤陋寡闻你还不服气。你以为丹江只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成千上万个足球场排放到一起也只是它的一条岔流。我们没搬迁时,人们搞建筑,淘金船筛金在高地势处留下了大量的鹅卵石堆,到那里寻一块你如意的石头还是有把握的。”
程祹的一席话,更加剧了芬儿看丹江的欲望。
程祹说到做到,收拾了几样东西放到了车上。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内弟打来电话,说他家盖房,怎么设计也不如意,他知道姐夫哥的手段,他想请姐夫去一趟给指点指点,并一再强调,先别让他姐回,她要一回去,家里就又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对于别人的事儿可以推一推,但对于内弟,找借口恐怕就说不过去了,程祹歉意地看着妻子说:“我得亲自去一趟,趁此机会你敢不敢回一趟娘家探探水?”
芬儿失望地摇摇头,神色黯淡。
家里的一切她太清楚了。母亲早逝,父亲续弦,后妈就像是一只母老虎,对她向来是阴沉着脸,父亲懦弱,一味受后妈的摆布,对后妈的无理取闹无事生非向来没办法。她在排挤、挖苦、憋屈下长大成人,而且成了远近一朵花。后妈对她的态度变了,指望她能大捞彩礼,对她是又威胁又利诱。她和程祹谈恋爱,后妈是千般阻挠万般设坎,后妈嫌程祹干工程没出路,不是吹胡子瞪眼就是撒泼打滚,小闹一四七,大闹三六九,一时间家里硝烟弥漫。更让她受不了的是后妈撺掇父亲把她锁进了房间里,她行动失去了自由。她和程祹的的婚姻已经滑到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边缘。同父异母的弟弟明事理,偷偷给她开了门,又把她的手机交给她,说:“姐,你走吧,和妈你永远有打不赢的官司。微信上我给你转了五千块钱你先用。明天早上我送你去火车站,你和程祹联系,让他在那里接你。你放心,家里有我,天塌不下来。”
现在弟弟遇到难处了,让丈夫去帮忙建房,她再委屈,能不答应吗?但是,她不能回,后妈人财两空一无所得,能不闹个鸡犬不宁天翻地覆?程祹就不一样了,大不了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她也想对弟弟说说知心话,没关系,微信能够代劳。
真想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和尘世喧嚣,给心情来个大放松,却冒出来这档子没鼻子没眼的事儿,这不怨程祹食言,怨只怨事情赶得那么凑巧,凑巧得出人意料。
二
晚饭的时候,婆婆把饭菜端到了桌上,一家人围桌而坐。婆婆说:“程祹,明儿个是你们魏爷的忌日,我想回老家一趟,给你魏爷磕个头。”
婆婆说话是有分寸的,她特别强调了“们”字,很自然地把儿子和儿媳妇连到了一起。
“也别忘了给咱爹、咱妈烧张纸。”老头子追了一句。
“那是咱家的根,那还能忘得了?”
没想到一直矜持的芬儿却脱口而出:“妈,我随你一起去,我开车。”
芬儿马上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朝公公看了一眼借以掩饰:“爸,你也回去散散心吧。”
公公说:“我倒是想回,程祹要去你家,他的工程的后续项目还有些残余,我得留下来该完善的完善,该清理的清理,都走了,施工队就群龙无首了。”
婆婆压根儿没想到儿媳妇愿和自己一路同行,激动得连“咳”两声,连忙说:“太好了,路上有个伴儿,妈就不寂寞了。”
为了活跃气氛,程祹得意地看了看芬儿说:“小时候,我跟着妈常去魏爷家,他总是给我好吃的,杏儿、桃儿、梨儿他都给我留着,直到我吃得肚子溜圆。有一次妈回去晚了,他把妈好一通埋怨,说妈是白眼狼,不知道领孩子回来看他,最后他从箱子里拿出了月饼,可是月饼已经成了干饼,硬邦邦的吃不成,他惋惜地把月饼扔进了猪槽里。”
程祹母亲嗔怒地看了一眼儿子,说:“你魏爷实心实意待你,可你扭过身就说你魏爷的坏话。”
“我什么时候说过魏爷的坏话?”
“你不口口声声骂你魏爷是法西斯吗?”
“魏爷不够意思,见了我不是抠我肚脐眼儿,就是给我刮鼻子,再不就是用胡子扎我。”
程祹父亲插了一句嘴:“那还不是你魏爷稀罕你逗你玩的,你就那么不识逗?”
芬儿兴致高了,胆儿也大了,话也多了,饶有兴趣地问:“魏爷?什么意思?”
程祹解释道:“在丹江流域称外公为魏爷,外婆为魏婆。”
程祹父亲也有了兴致,补充道:“说曹操你们都知道吧?曹操被皇帝封为魏王,曹操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皇帝,生下了很多子女,曹操的女儿就让她的子女们喊曹操为魏爷,这样叫着叫着,在民间就也叫开了。”
芬儿又盛了一勺汤,说:“妈,今儿个酸菜汤真好喝。”
婆婆说:“还不是你听说要去丹江,心情好,好吃了你就多吃点儿。”
程祹插嘴道:“咱吃的还不是正宗的丹江酸菜,丹江酸菜才叫地道呢。”
芬儿噗嗤儿一声笑了:“你又拿我寻开心了,酸菜还讲究个眼耳鼻舌身,水木土火金?”
程祹父亲微微一笑道:“程祹没说假话,确确实实酸菜带有地域性,这与丹江的水质、土壤、气候、工艺等密不可分。正宗的丹江酸菜色泽润亮,酸浆粘稠,揭开缸盖,醇香弥漫,酸味扑鼻,酸菜亲和力强,能搭配很多食材,做出来的饭菜酸脆爽口,酸爽宜人,能开胃增食,解渴消暑,去腻、去膻、去腥。”
婆婆奚落道:“你也发挥得摸不着边际了。”
程祹父亲反驳:“他魏爷就是研究过丹江流域的土质,这是他说的,他的话你不信,我信。”
程祹接口:“在咱老家,家家户户都会渥酸菜。这次你和妈回老家,亲自学学丹江人是怎样渥酸菜的。”
程祹母亲笑了:“傻孩子,你也是外行,渥酸菜是在秋冬的时候,现在是春天了,放在冰箱这一些一吃完就要再等到秋冬以后。要说渥酸菜,你魏爷魏婆都是渥酸菜的高手呢。你魏爷会用酸菜做酸菜鱼、酸菜炒牛肉,变着花样能弄十来个菜。”
芬儿又问:“妈,你娘家是丹江什么地方的?”
婆婆说:“杜家营。”
芬儿又扭头问公公问:“爸,咱老家是丹江什么地方的?”
没等公公回答,婆婆抢着说:“李家营,相隔五六里地。”
芬儿笑了,笑得那么开心,那么无拘无束:“怎么都是营啊?”
对于这个问题,婆婆这次可不嘴快了,因为她也说不清楚这是为什么。还是公公知道的比较多,解释道:“丹江两岸以营命名的村子很多很多,比如赵家营、杜家营、张家营、李家营,为啥叫营,很可能就与过去驻军有关。”
“丹江驻过军队?”
公公进一步解释:“不是丹江住过军队,而是丹江两岸的大山是天然的防御工事。这里是豫鄂陕结合部,地处伏牛山余脉,古为入陕通道,这里依山傍水,山水川相连,进可攻,据可守,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楚的‘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还有李闯王、太平军、捻军等,都在这里活动过。从近代来说对日的最后一战,河南大学流亡,李先念率军过丹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都发生在这里。”
芬儿用佩服的眼光看着公公,羡慕道:“你怎么知道得那么多?”
公公得意地看了程祹母亲一眼:“别看你妈是你魏爷的亲闺女,你魏爷讲的她未必记得住。这些都是你魏爷在世时,和他闲聊,他告诉我的。”
婆婆白了老头子一眼,回奉道:“美的你!”
公公又补充了一句:“公心说一句,老泰山不仅仅是博学多闻,也是最有担当的丹江汉子,我打心眼里敬重他。”
三
婆婆见一家人都对自己的父亲感兴趣,就也来了兴致,她显得有些压抑,声音略带低沉地说:“说起你们的魏爷,那不是一般的好人,可惜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婆婆索索叨叨说开了。
你们的魏爷,就是我的父亲,是丹江流域的一位乡村民办教师。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回到家里就别想有个喘息的机会。我母亲下地挣工分,他不是担上挑子去割柴,就是挖地种菜补贴家用。我们兄弟姐妹多,我爷爷奶奶又上了岁数,家里年年缺粮,民办教师的补贴每月只有五块钱,根本保障不了全家的开销。为了开源节流,他掏过粪、脱过坯、搓过绳子、拉过树叶、挖过药材、烧过窑,不论活儿苦不苦,无论赚多赚少,他不在乎,在乎的是能省一顿我们就能多吃上一口。
父亲是种田的老师,教书的农民,集耕、读、教、传于一身,整日里交织着劳心与劳力,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声。
他十分注重勤俭,反对浪费。记得有天早晨全家人吃红薯糊汤,我弟弟,就是你们的小舅捞了一碗红薯,随口把红薯皮吐掉了,我父亲发现后,威严地责令他把红薯皮捡起来放到鸡舍里,你们的小舅犟,就是不肯弯腰,结果他的饭碗被夺了,屁股上还挨了几巴掌。我父亲常说:“《朱子治家格言》说得明明白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无力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