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曾经】无声辩论(散文)
我与《扬子江文萃》成员的无声辩论,源于结识了《泰州晚报》原总编辑、《扬子江文萃》公众号掌门人翟明。
2025年5月18日,因我参加了“扬子江文萃征文”,便按照要求添加了翟明的微信。他是负责收稿的工作人员,于是就向他投递了一篇稿子《“青”你读书:张亚凌》——着重讲述了2025年4月22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特级教师张亚凌老师作为特邀的四位嘉宾之一,参加了由共青团陕西省委在西安主办的“‘青春领读人•时代追光者’2025年‘青’你读书•‘阅’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分享会”的活动场景。她和其他三位特邀嘉宾一样,以青春领读人,时代追光者的身份,与我们一同走进书籍的海洋,共同探讨阅读的魅力,分享读书带来的成长与收获。
翟明看到后,说:“文章收到。欢迎转发扬子江文萃。”
“好,推出后,我再转发。”我随即又问道,“每人可投几篇?”
他说:“把你认为最好的,最适合扬子江的发给我。”
我又问:“有没有原创首发要求?”
他说:“请关注扬子江,上面都有。”
于是,5月19日,我就又投递了一篇长文《大善人王克勤》——此文正能量满满,备受江山文学网编辑好评。但却等了10天,一直未见动静。于是,我就仔细阅读了投稿须知:“扬子江文萃只发表第一人称叙事散文,不发诗歌,不发小说,不限字数,不论首发。面向全国征稿。来稿一经选用,即付200元稿酬,文章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式结集出版。所发文章参与当年扬子江散文奖评奖:从全年300多篇文章中评选20篇,每篇奖励5000元。”
这个诱惑力挺大。以前投稿,并未认真细看“投稿须知”,看完,方才恍然大悟,也意识到《大善人王克勤》可能并不符合“扬子江”征稿要求。
于是5月29日,我就又向翟明投递了一篇,并向他发微信告知说:“翟老师好!重新投稿第一人称叙事《母亲的道理》,请您查收!之前投的《大善人王克勤》虽很感人,但不是第一人称叙事,是我当时未看清投稿要求,敬请见谅!谢谢!”
5月30日早上,他回复说:“文章收到。欢迎加入我们。欢迎把《扬子江文萃》分享给更多真正喜欢阅读的人。”
我回复说:“好,待文章推出后,会积极转发上百个群,大力宣传《扬子江文萃》。感谢翟老师!”
他却说:“等你转发了我再看。”
这句话意味深长,不知是等我转发了我的参赛文章《母亲的道理》,他再看《母亲的道理》呢,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我不得而知,只能回复说:“好,期待推出!”
接着,他就向我转发了自己@李洪峰的文字截图:“如果把中国当今写作的人分成两类,那么,一类是喜爱文章的人,另一类是喜爱自己文章的人。扬子江文萃的人,属于第一类,并且是真爱文章的人,是爱真文章的人。区别就在这里。”
只见李洪峰回复他说:“翟总总结得太精准了,一语点醒梦中人啊。”
他发这段文字,明显是针对我而发的。
看到这张截图文字,我直言不讳地说:“喜爱文章,先要喜爱自己的文章,才能谈及喜爱他人的文章,这就如同尊老爱幼一样,先要爱自己的年迈父母和孩子,由此推己及人,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此,单是今年上半年,我就精读了他人近400篇文章,包括茅奖、鲁奖等名家作品。别人的好文章,我也经常转发推荐,并天天坚持写简评,截至昨天,已简评了346篇作品。”
同时,我将自己发表在江山文学网“柳案花明”社团的两篇评论文章《文学自由谈——红海老师<白庚胜先生的诗该在哪里发表>简评》和《重读释疑——读史铁生<老屋小记>》的链接发给了他,以此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他看后,连发了三个“大拇指”符号,予以点赞。
当日上午十时许,他又接连发来了两张文字截屏图片。
一张是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话:
“文学是落在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不能改变我的生活,却会让我的生命因此更加精彩。
“也正是这20年来无欲无求的写作,让我了解了文学对一个普通人的价值。文学,或者是梦想找到我们,是来辅佐我们更好地生活的,而绝不能成为生命的禁锢。
“梦想太大,有时也会包裹住我们的人生,甚至让我们的人生寸步难行。
“追求梦想的最好方式是把梦想缩小成爱好,以便于随身携带。
“当你爱上一件事情,时间越久就越舍不得放下。
“前几天,有一位老师和我对话:‘应该叫你作家,还是诗人?’我说:‘你还是叫我文学爱好者吧。’
“让文学回归大众,或者说让大众爱上文学,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特别幸福的事情。我也常常设想这样一种画面: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一面经历着每日的柴米油盐,一面热爱着诗词歌赋,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画面。当诗词歌赋等同于柴米油盐,一起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极大地增加日子里的幸福感,让生活变得快乐而有趣,这将是和谐社会的又一个层面。
“今年我从春晚回来,在回来的高铁上,我爱人突然问我:‘你上了春晚是不是就是名人了?’我说应该是吧。她又说:‘我们是不是马上就要发财了?’这让我特别警醒。我非常认真地和我爱人说:‘从前你看低了文学,现在你又看高了文学。’
“生活在我的心目中,就像我们正在行驶的这列列车,文学则是铁轨,需要我们不断地延伸,不断地创造,生活的列车才会有目标,才会越走越远。
“发家致富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是如果所有的事物都用经济来衡量,又总有哪里不对,就会降低我们对生命的体验,会浪费掉生命中很多精彩的章节。
“无论哪种方式写作,素人也好,名家也罢,文学最终都要回归文学本身,让作品说话。更有利于文学产生长久的、大众化的影响,更好地体现文学应有的价值。”
另一张是《天涯》主编林森的偏激言论:“对于那些写得好却懒散的青年人,一向是鼓励他们多写,有时甚至会跟他们说,即使不为了什么文学之类,世道艰难,赚点稿费补贴生活也是好的。但对那些明显不沾边,却又天天撒网甚至用ai写、曲曲折折通过各种关系也要砸来稿子的,虽然可以做到出于礼貌忍住不说啥,但心里还是憋得慌:文学害人,还是别坚持了吧。这几天,一个青年写作者的获奖感言刷屏,好多人跟着‘感动’,并获取了‘坚持’的力量。但说到底,有才华的坚持才有可能熬出头,没才华却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所谓的坚持就是冥顽不灵,所谓的坚持就会散发出其吃人的‘毒性’。当编辑多年,见多了各种各样的写作者,有因为稿子没留用就威胁要拿斧头来砍的,有卖惨撒泼哭哭啼啼天天‘轰炸’的,有因为某些事就把自己变成举报专业户的……所谓坚持,只对很小很小很小那么几个人有意义,其并不具备普适意义,太多人在一个并不擅长的领域里投入一辈子的‘狂热’,并幻想自己只要熬下去,总有一天会光芒万丈,这让人觉得悲伤。”
我仔细阅览后,感慨系之地留言说:“王计兵的心里话,确实讲得好!正能量,不消极,我和他的目标一样,不为求名求利,只为引领更多人爱上阅读。由此我才天天阅读,天天写简评,将好的作品推荐给更多读者阅赏!成不了大作家,当个小作家也不错,成不了小作家,当个忠实读者也是幸福的事!名人有名人的活法,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你能说名人幸福呢,还是普通人幸福?只要内心快乐,就勇于追求,不要受他人舌根的影响!一辈子很漫长,专心做好一件事,总能做出成果!”
他浏览后,又向我竖起了三根大拇指。并诚邀我加入群聊“扬子江文文萃会客厅”。还说,可以在群林讨论。这段话说得非常好。
我说:“谢谢翟老师认可。群里就免了。与他们不熟,不张扬为好!只与您私下讨论。”
随即就又亮明了自己与林森迥然不同的观点:“我极不同意林森的观点。我爱人她姨,今年快70岁了。爱好书法,天天练习,晒朋友圈,按林森的观点,就算她练到死,估计也闹不出名堂,成不了书法家。但人家却很快乐呀。人家也从未想当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呀。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爱好呢?内心充实快乐比成名更重要!中国那么多知名作家,可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也只有莫言一个。将林森的观点升级,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算是真正的成功的话,那么中国其他知名作家,岂不是白活一世了吗?显然此观点有失偏颇。再伟大的作家,其作品是写给谁看的呢?还不是读者吗?是谁把他捧得那么高?没有读者,他又何以知名乃至伟大呢?这就是红花还需绿叶衬的道理。显而易见,林森是从功利角度去看待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的。他却严重忽略了个人兴趣与自我愉悦的伟大功能。”
他阅览后,不置可否。
随后我又发了“新征程杯”散文百家大赛作品《学会聆听》链接与他。
他说:“我觉得这种文章太多了。把这个题目交给AI,几秒钟会写得更好。”
我不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于是就反驳说:“AI再好,也不是自己写的。如同自己的孩子,他再丑,也是自己亲生的,别人的娃再聪明,毕竟是别人的。依靠AI写作的人,是最没出息的人!”
尔后,我就向他发去了《纪昀清文辞》公众号刊发的首篇美文——邓银海老师《聆听,架起心与心的桥梁——读纪昀清<学会聆听>有感》的链接。
他龇牙一笑。5月31日,我又将此文不小心转发在了“扬子江文文萃会客厅”微信群里。有人发出了警告“注意群规”。我查看了群规,原来人家不允许转发与《扬子江文萃》公众号无关的文章链接。该群里只允许讨论《扬子江文萃》公众号上刊出的文章。不一会儿,我就被退出了群。
虽然这种做法,令我大为不快。但我看到翟明昨晚转发给我的刊载在《扬子江文萃》公众号上的文章链接,我还是仔仔细细地予以阅读,并用心写出了点评文字:“时庆涛《4张粽箬》以采访追忆的方式,讴歌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精神,那4张粽箬是英雄战士时文林的遗物,那时,时文林‘和母亲告别时笑着说,到了朝鲜,就吃不到粽子了,我带几张粽叶上战场,端午节时闻闻粽箬香。’文章,以小见大,通过时文林妹妹——80岁的时如意的亲口讲述,使得英雄事迹更加真实感人。推荐共赏!”同时,还将此文链接转发到了由我做群主的“周至县新时代文艺创作协会群里”。并将点评文字与转发截图一并发给了他。
他肯定看到了,但却至今一直缄默不语,其复杂的心理,作为教师的我心知肚明。至此,这场无声的“扬子江辩论”就此画上了句号。
2025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