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芳华】一往情深建安堡(散文)

精品 【金文·芳华】一往情深建安堡(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854.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8发表时间:2025-07-23 19:11:24

我常常站在陕北高原的高坡上,一个人独自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无穷无尽的沟沟壑壑,脑海里激荡着万千的心事。有考古学家认为,目前的山川以前曾经是海洋,而现在的海洋曾经是古代的山川,因此“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痕,让我浮想联翩,让我难以忘怀。
   追溯“沧海桑田”的来源,据说来自于东晋的葛洪所著《神仙传》里关于麻姑的记载。在这部书里,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两位仙人,一个是王远,一个是麻姑。有一次,他们相约到一位叫做蔡经的神仙家里饮酒欢聚。在聚会的过程中,王远乘龙而来,麻姑却迟迟未到。等到麻姑到来的时候,仙乐飘飘,祥云环绕,麻姑身着轻柔华美的五彩绫缎,看上去恰如十八九岁的青春少女。麻姑见到王远,首先就说我们已经五百多年未曾见面了,今日相逢,恍如初见。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谈论一些所见所闻,麻姑说:“自从得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看见三次东海变成桑田了。刚才在赴宴的路上,看见海水又在减少,莫非大海又要变成桑田了吗?”王远听了,叹息道:“是啊,看来用不了多久,这里又该变成桑田了!”欢聚结束后,他们都乘着彩云飞翔而去。在这里,沧海桑田形容的是时光飞逝、人间世事变化巨大。
   站在苍茫的陕北大地,望着远方的古长城遗址,望着一道道山川,想起历代王朝的更替,想起历史上无数的兴亡,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深感古人的智慧高深,也深知这片神奇土地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对这片土地我充满敬畏,并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
   万里长城就像一条巨龙横亘于神州大地的北方,守卫着这片古老的土地。长城途径陕北高原地界,竟然绵延长达1100多公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卫工事,也是不断修建不断废弃又继续修建又逐渐被废弃的一个巨大的工程。据资料记载,明朝“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三月命余子俊为副都御使巡抚延绥,九年迁徙延绥镇治于榆林,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子俊备筑延绥边墙,东起清水营,西迄花马池,共三十六营堡。”当年修建的长城营堡一路途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吴起、定边七市县区,全长1170公里。在这三十六营堡(包括前代修建废弃的和不再使用的实际上共修建了43座营堡)中,建安堡是非常独特的一座营堡。
   我第一次去建安堡,心情不仅是激动,用一个比较确切的词,那就是“震撼。”我惊叹于在这高原与沙漠交界的地方,竟然建设了如此规模的营堡,我惊叹于这种巨大的工程竟然多次被毁弃,特别是文革期间毁弃的竟然如此彻底,我更惊叹于这座营堡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地位,它有着惊人的复活能力,它不仅仅是一座营堡,更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许建安堡早已经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但是作为一种长治久安的象征,作为一种平安吉祥的保障,建安堡始终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是一种威震四方永保平安的守护神。目前我们看到的建安堡遗址实际上是明朝修建的曾经在清朝废弃在民国1912年被毁又后来重修于文革期间被毁又于1978年重新修建的。多次被毁,多次重修,建安堡经历了什么,建安堡见证了什么,我们站在建安堡遗址上,望着建安堡四周的村落和远处的沙漠,内心十分凝重。历史总是鲜血染成,历史却总是默默无语。没有人能够记录全方位的历史,没有人能够倾诉全历程的感情。我们只能望着残余的城楼和城墙,默默地致以最虔诚的敬意。
   建安的意思是既然修建则渴望永久平安长治久安。建安堡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乡建安堡村,遗址城垣周长1416米,占地面积110400平方米,墙体基本为土墙,少数墙体残存有明代包砖,城内现存城门3座,角楼4座,马面1座,瓮城3座,楼台1座,水井7口。建安堡是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的军事城堡之一,也是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与榆阳境内的双山堡、常乐堡、归德堡、保宁堡等边堡一起拱卫着当年的榆林卫城,有着榆林长城东路极冲的名号。明成化十年也就是公元1474年,建安堡由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增置,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07年,100多年后的巡抚涂宗浚布置用青砖包砌建安堡城墙。这座屹立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古堡,既可俯瞰万里沙漠的塞上壮美风光,又可瞭望连绵群山的高原壮美河山。拂去岁月的尘封,翻开往昔的史册,我们会见到一幅回荡着马嘶长啸、弥漫着铁血硝烟的壮丽画卷。
   从大河塔镇沿着山路上行不到2公里,就可以看到建安堡古城遗迹。目前的建安堡遗址断壁残垣犹在,昔日的雄壮威仪尚存,大致轮廓是一个长方形的巨大城堡,四周的城墙又于多次毁损之后,外表砌建的砖墙已经被全部毁弃,只剩下原来里面的土夯墙依然顽强地横亘于这片土地。在建安堡中轴线的中间位置,有一座三层建筑钟楼也被称为玉皇楼巍然屹立,城楼上有题刻,也有塑像,巨大的铜钟尚在,偶然有游客撞钟,发出巨大而深沉的叹息,悠远而洪亮。据文字记载,该楼初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而建安堡则是建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也就是说钟楼修建的时间要比建安堡早一百多年。玉皇楼座北朝南,南门、北门、钟楼沿南北中轴线一字排开。底座为长条青石修建,上窄下宽略呈梯形,钟楼下四面呈窑洞状,当地老乡说这种门洞叫五宣门洞,通往四面八方。
   在城墙内围的土地上,当地居民利用城墙边的土地,种植了一些玉米、高粱、番茄、辣椒河南瓜。我们第一次去建安堡的时候,正是南瓜临近秋收季节,粗壮的玉米棵上已经接出来金灿灿的玉米穗子,番茄河茄子也都很茂盛,辣椒红绿相间,呈现出丰收的景象,这里特别适宜种植南瓜,一棵南瓜秧上可以结出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南瓜,躺在城墙边的土地里,非常喜人。
   登上城墙环视四周,建安堡城廓尽收眼底。城墙平均高度为8.7米,墙体厚6.8米;东西城墙长185.3米,南北城墙长451米。城周长1200多米。举目北望,长城时隐时现,周围还有墩台23座。建安堡的位置在大河塔镇的南山之巅,距此不远处有个香水村,聚水为池,清沏甘甜,经冬不冻。粼粼的清水河从山脚下缓缓流过,注入秃尾河。城堡现存东、西、南三座砖券残留城门,供人出入。城内约有居民30多家,分散居住,显得整个城堡内空空荡荡。城堡内外原来有近20处庙寺,陆续建于明、清两代,如今仅有娘娘庙、龙王庙、三官庙、关帝庙等数处。堡城南门外的关帝庙最初建于后唐,如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后来累废累兴,香火未绝。1912年毁于神团之手,1914年又加重修。十年动乱中再次遭劫,1989年重修今貌。
   第二次登临建安堡的时候,是我独自一人去的。头一次去游览只是走马观花,虽有诸多感慨,却来不及细细观察河沉思。当我第二次去建安堡的时候,也是一个秋天。路上的红高粱已经长满了颗粒,红彤彤的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因为从小在农村生长过的原因,我对玉米河高粱这一类农作物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只有独自一人的时候,我感觉我才可以认真面对建安堡,自由地任凭思绪漂流,可以敞开心扉,与这座古城堡推心置腹地对话,回顾它的历史,正视它的现在,甚至展望它的未来。一个人在大漠草原里恰如一粒尘埃,无足轻重;一座城堡在历史长河里恰如一朵浪花,时而升起,时而沉没,随着时光的推移,消磨了她的容颜,散去了它的光环,最终都会淹没在大河奔流的汹涌波涛之中。
   我站在建安堡的城墙上,望着城墙内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遥想当年,此地为蒙人与汉人交界之地,多次为了土地与财产你争我夺发生征战,双方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惨重的代价。为了镇守此地平安也为了保护本地百姓,镇守此地的官员费尽心血,耗费巨资才修建了威震四方的军事城堡。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曾经威严雄壮的建安堡几经兴废,如今只留下断壁残烟。建安堡遗址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仰卧在沙漠河高原的芳草之中,倾听着历史长河的波涛,回味着当年的战马嘶鸣鼓角声声,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几百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尽,这里的百姓依然生生不息。他们在脚下的泥土里曾经挖掘出古代的大炮,也曾经挖掘出弓箭和玉器,还有一些头骨,有些已经被国家评定为文物,有些依然被埋在底下。所有当年的热血与豪情犹在,但所有的征战杀伐都已经化为云烟。俱往矣,英雄早已长眠,辉煌早已不再,只留下无数后来游子在游览之后的情思绵绵、无数感叹!
   尽管这里大漠浩渺,尽管这里依然贫穷落后,但这片古老的土地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放眼建安堡四周的土地,葱郁的玉米地就像茂盛的森林,碧绿的高粱地恰如春天的草原,无论是土豆、谷子、荞麦还是辣椒、茄子、西红柿、香瓜和南瓜,都已经结满了果实,到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尽管劳作十分辛苦,但只有不断努力耕耘,才会有所收获。尽管这片古老的土地历史是如此沉重,现实是如此落后,但是我依然真诚地热爱这片土地。
   我沿着青砖铺成的甬道慢慢地走,细细地看。我试图从这古老的城堡中寻找壮丽传奇的秘密,我试图探索这如黄河一般悠久而深沉有力的答案。我知道,所有的文字背后一定会有热血和泪水,所有的历史记录背后一定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还必须拂去历史的尘埃,拨开笔墨掩饰的迷雾,去慢慢反思,认真品读,追寻真相,追求真理。
  

共 37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开篇从陕北高原上的沉思起笔,借 “沧海桑田” 引出长城及建安堡,自然流畅又饱含历史厚重感。文中对建安堡的介绍详实且生动,无论是其地理位置、建筑构造,还是历史沿革与文化意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作者两次游览建安堡的经历穿插其中,首次游览时的震撼,惊叹于营堡规模、毁弃状况及其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第二次独自游览时的深入思考,与古城堡展开心灵对话,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建安堡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建安堡见证了历史的兴衰荣辱,如今虽只剩断壁残垣,却依然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与记忆。作者通过对堡内农作物的描写,展现出这片古老土地的勃勃生机,更凸显出其对这片土地真挚而热烈的热爱,这种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佳作推荐共赏!【金文编辑:婉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5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婉影        2025-07-23 19:16:50
  精彩美文,欢迎品读!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7-23 20:44:36
  感谢婉影老师敬业编辑,祝福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