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红灯未灭(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红灯未灭(散文)


作者:邢震 布衣,28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5发表时间:2025-07-23 20:35:46

“银盐沉底,血色浮光。”当影院最后一盏灯熄灭,银幕上显影液缓缓漫过胶片,一帧帧黑白影像在暗房里显出血淋淋的真相——这并非夸张的修辞,而是1937年12月南京的真实底片。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前夕,电影《南京照相馆》把中国人用命保下的16张“京字第一号证据”重新放大到IMAX尺寸,让88年后的我们第一次如此逼近祖辈的瞳孔。“屠杀三十余万之众,其残忍之状令人发指”,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观影,而是一场跨时空的“显影仪式”——显影的是民族记忆,也是每个中国人心底尚未晾干的耻辱与尊严。
   影片把罗瑾、吴旋两位平民“生死接力”藏相册的往事,揉进一间虚构的“吉祥照相馆”。邮差阿昌被日军误抓来冲照片,红灯每一次亮起,都像在他瞳孔里重新曝光一场屠杀:金老板一边向“太君”鞠躬,一边把显影液偷偷换成定影液,让罪证永远停在胶片上;小女孩金婉仪在间隙问父亲:“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被杀?”童声如锥,扎进观众心脏。导演申奥没有让血泊淹没叙事,而是让恐怖在日常里生根——日军逼迫百姓冲洗“亲善全家福”,同一张底片,正面是微笑,背面是屠刀。镜头平静地对准暗房木盆里翻动的照片,显影液由透明变暗红,像极秦淮河水被血染的傍晚。此刻我想起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里写的:“这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人、一双双眼睛。”影片用最克制的声画,让这句话有了滚烫的温度。
   真正撕裂我的是影片后半程:当邮差阿昌被日军摄影师伊藤一刀刺穿胸膛,他临死前那句“我们永远不可能是朋友,不可能……”,把施暴者与“伪装成记录者的帮凶”身份同时钉进历史的耻辱柱。更残酷的是,导演在片尾直接把16张照片并列银幕:江边成堆的浮尸、被砍下的头颅、少女被凌辱的瞬间……字幕冷静提示:“本照片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号001-016”。原来我们刚才看到的“电影”,只是历史的1:1复印。虚构与史实的边界在此刻崩塌,观众席爆出低声啜泣。而灯墙上,幸存者的灯一盏盏熄灭。结尾处,小女孩在废墟上按下快门,给幸存爷爷拍了一张新照片。灯灭灯亮之间,电影完成了一次记忆的“代际显影”:当亲历者的灯熄灭,胶片里的灯永不熄灭。
   我想去一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想验证电影里那堵“哭墙”是否真的刻着10665个名字。想象着,纪念馆外墙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幸存者肖像,黑白照片在雨幕里像一张张显影未干的底片。我忽然懂了: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最大价值,不是再现苦难,而是把“观看”本身变成一次守护。
   守护那组被罗瑾藏在毗卢寺厕所墙洞、又被吴旋揣在棉袄里穿越枪林弹雨的底片;守护1937年12月13日这个编号,它不仅是邮差阿昌胸口的工号“1213”,更是国家公祭日长鸣的警钟;守护“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它从金老板一家在暗房里展开的假画布(实为藏底片的掩护),变成今天中国航母甲板上的真实航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电影用光影补上了被某些人试图删除的“祀”,也提醒我们——“戎”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不让下一卷胶片再染上中国人的血。88年前,罗瑾、吴旋用命把底片从地狱捞出;今天,申奥、刘昊然,每一位买票进场的观众,都在把底片重新压进民族的底片袋。显影液会干涸,但底片不会;幸存者会归零,但记忆不会。银幕内外同时亮起一束手电筒光:那是影院工作人员打给观众的安全出口灯,也像暗房里最后一盏红灯——告诉我们,出口不在别处,就在看清历史的那一刻。
   “如果我们都忘了,谁替我们记得?”
   走出雨夜的电影院,城里的灯火在湿地上映出长长的倒影,像一条从1937年延伸至今的胶片——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成为它的下一任暗房师……

共 14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通过对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观感书写,细腻地展现了那段沉重历史在当下被重新触摸、打捞的震撼与意义。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1938年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冲洗日军暴行照片,与吴旋接力守护,这份京字第一号证据成为审判战犯的关键。文章巧妙地将这一历史事件与电影叙事相结合,以显影为核心隐喻,形象地描绘了从暗房里的隐秘抗争到银幕上影像重现的过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至暗时刻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作者对影片中细节的刻画尤为动人,如暗房里显影液变暗红、小女孩的童声提问等,都极具冲击力地直击人心。更重要的是,文章深刻挖掘出这部电影的深层价值,它不在于简单地重现苦难,而是将观看转化为一种守护记忆、捍卫历史的行动,让民族的伤口和尊严在光影中被铭记,也让每一个现代人在观影后都能感受到传承记忆、守护真相的使命感。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23 20:39:37
  该文以电影《南京照相馆》为切入点,深刻地剖析了历史记忆与民族尊严。用细腻笔触描绘显影过程,将观众带入那段惨痛历史,使人们直面屠杀真相。其价值在于将观看转化为守护记忆,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使命,警醒世人。
回复1 楼        文友:邢震        2025-07-24 15:21:37
  谢谢芹芹森老师辛勤编辑。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23 20:40:02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