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水】从“报听写”到真指导(随笔)
十年前,每次看到自己放在柜子里厚厚一摞发表的文章,足有一百多篇,内心沾沾自喜,总觉得胜人一筹,能够笑傲教坛。
那年金秋,同事外出游玩,打电话约我。我惊喜之余,立马答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最重要的历练,更何况她说包吃包门票,只需要我人去就可。我听后,心情愉悦如春水,流经五脏六腑,每一个细胞都流淌着快乐。
“嘀嘀”,车子抵达门口,我提着简单的行李出发。除了同事夫妻,后座尚有他们的儿子,正读五年级,天真可爱。同事委婉地说:“小单啊,老师布置我儿子写篇作文,他找不到灵感,要不等下游玩时,你指导一下他。”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我已经踏上了她家的车,总不能中途下去。我忙不迭地说:“小意思,放心。”说话时,我觉得——我,堂堂人民教师,教书十几年,发表文章百篇之多,教一篇小学作文,虽不说易如反掌,但稍加用心,总难度不大。
到达景点,枫叶红似小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炊烟袅袅,配着山头的太阳,翠绿的远山,清脆的鸟啼,啾啾的虫鸣,热情的话语声……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村图。这样的文章,肯定少不了五感法,也就是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外加神奇的想象力,应该不成问题!
我走在孩子右侧,指给他看近处的小草,远处的山峦;让他听各种声音,交汇成一首动听的奏鸣曲;教他感受微风的吹拂,品尝泉水的甘甜;用手触摸粗糙的树皮,细腻的叶子……讲完,孩子睁着迷茫的眼,呆呆的,眼睛无神,根本听不懂我讲了什么,偶尔点头,机械地回答“嗯嗯”。我让孩子拿笔写一写,他无法动手,我启发再启发,依旧找不到好的路径,只能报一句写一句,最后如同“报听写”,才勉强完成那篇文章。
试问,孩子不聪明吗?每次考试,都90多分,数学更是考出满分,这样的孩子该是学习的料;态度不端正乎?不可能,无论是听或是写,他都积极配合,只不过脑袋中一张白纸,再端正的态度也解决不了问题;家长不配合吗?更不可能,为了让孩子写篇作文,不惜自驾游,掏门票,进入旅游景点,还请来我这个所谓的“专家”……最后变成一块板砖,狠狠地拍上我的脸,红彤彤的,赛过熟透的番茄。
当年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琢磨许久,也没有给出答案,只能搁置,悬于房梁,等待谜底的揭晓。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一晃多年过去,如今的我在写作领域混迹二十余年,发表的文章达到三百余篇,获奖达到百余次,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孩子因为我爱上作文,爱上学习,激发了拼搏向上的心,以顽强的毅力面对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取得进步,收获成长。
再回过头想想当年“辅导失败”事件,至少存在诸多原因:我指导的不够专业,五感法看似极为正确,但从五感法入手本就错误,一篇文章更应该先考虑总体的架构,五感法只能作为局部的补充,也就是如何写一样事物,而整个景点可以考虑“移步换景”;我讲解的内容枯燥无味,未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教作文首要在于激发“兴趣”,无论是通过幽默还是其他方式,必须先让孩子愿听、爱听,听得进去,才可能理解吸收,否则,必然是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过于注重灌输,缺乏全局思维,只想着完成同事交待给我的任务,而不是塑造孩子写作的整体思路……如此,不失败才怪!
这么多原因,排在首位的肯定是“不专业”,也就是不够懂,自己一知半解,还幻想着学生进步神速,无异于天方夜谭。十年前的我,自己写作都踩着西瓜皮,踩到哪算哪,凭着一腔的激情写啊写,甚至可以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胡言乱语。自己缺乏章法,怎么可能教好学生?
前些日子,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时,听办公室内的同事讨论:“要不,就让孩子们写一下广场?”“这个好,反正学生都已经去过很多次,肯定没问题。”
我听了之后,忍不住插上一句:“这广场,学生都去过,只是大家匆匆而过,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没有真正去观察,而是走马观花,一些后进生可能写不出来!如果是我,有时候建议后进生写《游校园》。只要写不下去时,就立马去看一下,这样大大降低难度。”
我的话刚一出口,立马遭到部分老师的反对,说这个不是景点,不符合教材的规定,不能写。部分老师虽然没有直接反驳,撇嘴的动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我想降低写作的难度,让孩子们真正去实地观察,写出真情实感,激发孩子写作的自信,这有何不可?学校为何就不能游玩,怎么就不能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清游览的过程,或者不能画出游览线路图,找不到印象深刻的景点,无法考虑过渡句的使用……
也许,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近处无风景,阐述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不是说,其他地方不能写,但校园同样在可写的范畴。我们使用“移步换景”的顺序,像《记金华的双龙洞》用“有我”的方式,加入“我”的感受与所思所想,怎么就不行?
后来,我继续深究,打破砂锅问到底,发现很多老师没有听说过“有我”与“无我”,分不清“移步换景”与“空间顺序”,正如我一直分不清“场景描写”与“场面描写”,常常混淆使用。
“移步换景”的观察点位动态移动,适用于游记、参观记等动态场景,“空间顺序”观察点固定,适用于建筑、物品结构等,如《核舟记》。《游校园》的观察点位恰好动态移动,高度符合这个要求,自然在可写范畴之内。
我们要想教好孩子,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别忘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足够懂”,才不会像十年前的“我”一样黔驴技穷,面对懵懂的孩子无能为力,反而误导学生,将他们引入错误的方向。
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我们才能成为学生写作路上合格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攀登更高的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