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舌尖上的见证(散文)
美食,一半是地域风情,一半是历史见证。
味蕾犹如一张记忆芯片,见证着我们品尝过的美食,储存着烟火中的美好记忆。
有人说,这世界,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是的,爱是精神上的慰藉,美食是舌尖遇见的美好。
我们喜欢一个地方,通常是因为那里的美食掠过舌尖时,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能在我们记忆深处留下痕迹的美食,往往不是那些高级酒店里的饕餮盛宴,而是小城故事中的风味小吃。因为这些小吃,承载着一个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情感。
北方人喜欢面食:烧饼、油条、包子、花卷、馒头……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毫不吝啬地用它们的执着,书写着家乡的餐桌文化。
在我生活的豫北清丰,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作“烧饼”的面食,它承载着千年的风情,用它独有的魅力,满足着我们舌尖上的贪婪,见证着传承了千年的美好。
这种小小的面饼,始于隋朝,上面洒满各种调料,倾注着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刚刚出炉的烧饼香味扑鼻,共分三层,外皮焦黄、外酥里软,让人垂涎三尺。
每一种特色风味小吃,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有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风味烧饼亦是如此。小城的人们,对这种美食情有独钟。喜欢一边在品尝中回味,一边在遇见中追溯。
穿越千年,透过一个个沾满芝麻、飘溢着香味的烧饼,我在隋朝的街头,看到那个当街烧炉卖饼的孝子——张清丰。
生于古顿丘的张清丰家境贫寒,以卖烧饼为生。他每天用精心制作的第一炉烧饼敬奉父母,无论谁出高价,从不出售。如果有人强买,他就耐心解释:“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不知父母养育之恩,枉为人也。”
沿着隋朝的风,张清丰的孝道精神,化作缕缕食香,氤氲在一张张烧饼中,彰显在一个个家乡人的生命里,传承了一个又一个百年。
这一张张烧饼,承载着舌尖上的记忆,传承了华夏文明,传承了孝道文化,这传承是把美放在生活中,让我们去认识,去见证,去珍惜。
漫步清丰,你会在“好吃街”的拐角,遇见张清丰遗落在故土的烧饼。每一张热气腾腾的烧饼,都会冒出扑鼻的香气,用它的金黄和蕉嫩慰藉着纷至沓来的人们。
那一张张沾满芝麻的烧饼,宛如一枚枚文化活化石,在每一次咀嚼中,都能让今人与历史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当人们咬下拿焦黄酥脆的烧饼时,见证的不仅是麦香混合芝麻香在舌尖上浮动的美好;更是跨越千年,今人与张清丰孝道精神的链接。
行走在烟火红尘,我们遇见的不仅仅是风味小吃,遇见的更是当地人的生活美学和精神追求。
承载着家乡人情感的“清丰烧饼”,是一种舌尖上的温暖,是一种属于小城的文化,是一种穿越历史的见证,是一种孝道精神的皈依。
你要相信,在孝道之乡,遇见的每一种食物,都如这小小的烧饼一般,见证着历史的文明,见证着世间的温暖,见证着人们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