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远去的搪瓷茶缸(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远去的搪瓷茶缸(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举人,5869.8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4发表时间:2025-07-24 11:25:43

发现这只搪瓷茶缸时,还是在城隍庙附近一家怀旧展览馆里。这家取名“重回屋里厢”的展览馆,陈列着1940年至1990年,老上海市民众多的生活用品,里面既有喇叭形状的唱机、老式缝纫机,也有黑白电视机、大白兔奶糖、竹壳热水瓶等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非常具体地反映了当年上海市民的生活景象。
   妻子是在一只玻璃柜里,看见这只白底红字搪瓷茶缸的。那时候,我正在附近观看一架老式钢琴,听见她喊我,我过去后,她指着玻璃柜里的一只搪瓷茶缸,说:“你给我看看,这只搪瓷茶缸是不是我师傅的?”我说:“我又没见过你师傅的搪瓷茶缸,怎么知道?”她说:“颜色和字跟这个一样。”我又说:“一样的搪瓷茶缸很多,你师傅的搪瓷茶缸,怎么可能在这儿?”听我这么一说,她又仔细看了看,不吱声了。确实,社会上一样的东西很多,就拿搪瓷茶缸来说,过去每一个家庭几乎都有,然而,当我们离开玻璃柜,去别的地方参观时,妻子眼眶突然红了起来,我有些不解,问她这是怎么啦?她说:“我想我师傅了。”看着她这副伤感的样子,我忽然想起她曾经跟我说过的,有关她师傅那只搪瓷茶缸的事情。
   妻子的师傅叫陈桂兰,如果不是2013年因病去世,今年已有90多岁。妻子自1974年5月进棉纺织厂后,就一直在她的生产小组工作,陈桂兰是她的带班师傅。陈师傅不仅在工作上,给予妻子很多帮助,而且在生活上,更是给予了不少关心。在我没认识妻子之前,妻子的家庭,是一个很特殊的家庭:岳父是个农民,一直在外地农村种地,没有什么收入,岳母仅靠在街道工厂工作的那点工资,来抚养两个女儿,还得时常寄点钱给岳父,因此,生活十分拮据。而妻子的妹妹,从小身体残疾,没有工作,还得经常上医院治病,所以,当年欠下了不少外债。直到她参加工作后,岳母的经济压力才减轻了一些,但家里仍然很穷。就在这时候,她感受到了来自陈师傅的温暖。妻子说,她当学徒工的第二年,有一次跟陈师傅闲聊时,无意之中说,她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吃过鸡腿呢!真想买个鸡腿尝尝。就这么句无心话,陈师傅却一直记在心里。等到妻子上中班的那天晚上,陈师傅特地来到车间,将一只大号的搪瓷茶缸,放在她工作台上,说是烧了一碗馄饨,让她休息时吃掉。妻子因忙着干活,也就没打开来看。直到下班后,她端到没人注意的地方,将那茶缸馄饨吃了。可吃了没几口,发现茶缸里竟还藏着两只鸡腿,她当时就哭了起来,但没舍得吃,而是将两只鸡腿拿回家,和妹妹一起分享了。
   从那天开始,陈师傅那只白底红字的搪瓷茶缸,就成了给我妻子传送食物,最便捷的工具。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妻子吃过她送来的鸡汤、红烧肉、八宝饭等等,东西很多。最让妻子难忘的是,有一年,她母亲住院开刀,陈师傅不知道从哪儿晓得的,一天下班后,在家用搪瓷茶缸,装了一大茶缸的黑鱼汤,冒着大雨,来医院探望她母亲,让她感动得不知道说啥好。
   妻子见物思人,让我也有感触。其实,只要在工厂上过班,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搪瓷茶缸。那年代,发放搪瓷茶缸,成了每一个企业必配的福利,新职工打从上班头一天起,就会领到包括搪瓷茶缸在内的物品。搪瓷茶缸外面所印的字,除了单位名称外,都是“某某班组”,或者“先进个人”、“为人民服务”等内容。我记得自己当年到单位报到时,单位领导当天就给我发放了搪瓷茶缸、毛巾肥皂、以及一包卫生纸。搪瓷茶缸是中号的,有盖,白底蓝字,印着单位名称以及编号,我很是喜欢。然而,这只搪瓷茶缸,我没用几天就失踪了,原因在于自己粗心。由于当时生产车间有规定,为了防止产品衣服被污染,茶缸一律不准带进车间,因此,车间职工所有的茶缸杯子,都放在车间门口的茶水桶旁边,下班前才能收回来。但我嫌拿进拿出太麻烦,就一直放在茶水桶旁,于是就发生了失踪的事情。当我将这事报告给保卫部门,保卫科长取笑我:这只搪瓷茶缸价值又不大,你还真当失窃案报了?他劝我算了,以后还会发的。
   果然,在我学徒满师的那年,厂工会搞劳动竞赛,我凭优秀奖,又获得了一个搪瓷茶缸。但我还没来得及使用,就碰到一件倒霉头的事。那天下班,我捧着搪瓷茶缸回家,在经过大连路时,有一位骑自行车的男人,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一抖,茶缸的盖子掉落在地上。我责怪了他一句,随后想去拾盖子,可扭头一看,一辆5吨的卡车,正加速朝我这边开来,我有点胆怯,就缩回了手,想等卡车开过去再拾,可没料到司机欺负人,明明可以避开搪瓷盖的,他却直接开了上去,将盖子压扁,并且得意地狂笑。我只能拿着一个没盖子的搪瓷茶缸回家,被老爸臭骂了一顿。
   其实,妻子也是有搪瓷茶缸的,而且比我多比我大,主要是她经常被评为先进个人。她所在的纺织厂,过去发给先进个人的物质奖励,每年都是老一套的东西:毛巾香皂搪瓷缸,没有任何创意,所以,家里的一只五斗橱,几乎成了妻子专放搪瓷茶缸的地方。只要一有搪瓷茶缸,她就会用旧报纸一层层地包裹起来,像包裹珍珠玛瑙似的。我有时候会取笑她:要收藏这么多搪瓷茶缸干吗?又不是啥值钱的东西。她说我不懂,等老了拿出来看看,就觉得自己这辈子活得值了。我说即便这样,你留一只也够你看的了,其他的搪瓷茶缸该用的就用,该送人的就送人,她却无论如何不肯。不但不肯,而且有一年,她参加纺织系统的技术比武,获得第3名,又拿回来一个搪瓷茶缸。由于这只搪瓷茶缸,并没有在会场上发,却是过了几天后,由厂工会转交给她的,所以她也没有注意,等拿回家,拆开包装纸,她才吃了一惊,原来搪瓷茶缸上面的名字印错了。我妻子姓“黄”,本应该印个“黄”字,却印成了“王”。黄和王,完全是两种不同发音的字,怎么会印错了呢?我又一想,上海话里“黄”和“王”的读法一样,很可能是办事人员听错了,将“黄”听成了“王”。可妻子不乐意了,非要将它退给厂工会。最终,在岳母和我的苦苦劝说下,她才勉强接受,但印错名的搪瓷茶缸,她不再收藏,而是将上面的“王”字,用白漆涂掉,当作了漱口缸。
   说起搪瓷茶缸,它也是有历史的,没退休之前,有一次,我去金沙江路办事,顺路参观了搪瓷展览馆,更加深了对它的了解。上海搪瓷展览馆,是私人办的,位于江桥镇上,馆内藏有包括搪瓷茶缸在内,大大小小的搪瓷制品,一共有2600多件,以及400多幅搪瓷制成的画。这些展品,包括了从民国时期,到五六十年代的搪瓷制品。据讲解员介绍,搪瓷最早出现在古埃及,后通过欧洲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首家搪瓷厂在上海虹口建成。1917年,曾经到西方学习珐琅技术的刘达三,与商人姚慕莲合作,共同创办了第一家中华美术珐琅厂,过了没多久,黄炎培先生也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并且设立了珐琅专科,培养出国内第一批搪瓷技术人员,让国产搪瓷用品,逐渐成为当时抵制洋货最耀眼的物品。后来,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国产的搪瓷用品,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除了搪瓷茶缸外,还有搪瓷脸盆、搪瓷碗、搪瓷茶壶等品种,洋货逐渐没了市场。
   与此同时,搪瓷茶缸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物证。我曾经多次到北京旅游,每一次去,都不忘到“军事博物馆”参观,因为馆内,除了有各种兵器外展示外,还有烈士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展示。我曾经在博物馆的第6展区,见过有很多不同时期的搪瓷茶缸展品,在这些搪瓷茶缸中,既有烈士的遗物,也有各个战争年代,部队留下的实物。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只锈迹斑斑的搪瓷茶缸,它曾经有过多种用途,是红军战士不可缺的物品。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只搪瓷茶缸,不但能用于煮食物,也能用于烧水消毒,从而避免水污染引起的疾病。所以说,搪瓷茶缸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在博物馆的第6展区,我还看见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赴朝慰问团赠送给志愿军战士的一只搪瓷茶缸。这只搪瓷缸虽然掉了不少搪瓷片,但“献给最可爱的人”字,以及一只和平鸽图案,依然清晰可见,很生动地反映了当年全国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的场景。
   如今,搪瓷茶缸,包括其他搪瓷用品,逐渐远去,取代它的是各种时尚杯子。然而,对搪瓷茶缸的感情,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是不会消失的,每当在一些场所遇见它,心里总会涌出一种温暖,那份记忆也会顷刻被唤醒。
  

共 32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搪瓷茶缸的精彩散文。发现这只搪瓷茶缸,是在上海城隍庙附近一家怀旧展览馆里,这里陈列着1940至1990老上海市民的众多生活用品,什么都有,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最先是妻子看到的,她说是她师傅的。“我”不以为然,这茶缸到处都有,怎么是你师傅的呢?离开时,妻子眼睛红了,看她那伤感样儿,让我想起她曾说过的那只搪瓷茶缸的事:妻子师傅名叫陈桂兰,她对妻子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十分关心,经常把好吃的东西放于茶缸中送给妻子吃,让妻子为之感动。那些年,评上啥先进都会奖给一只搪瓷茶缸,我也曾经得过,妻子也得过,只是妻子得奖的搪瓷茶缺,奖励单位把写在茶缸上的妻子姓氏写错了,妻子把字涂掉后,把它当作了漱口缸。说起这搪瓷茶缸,历史悠久,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证。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不同时期的搪瓷茶缸,它们在战争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者把搪瓷茶缸作为一条主线,围绕它的来历和作用,讴歌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人们相互关爱,共同进步的崇高品质和不畏艰难,奋勇前行的革命精神。文章以物寓事,以物寓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又说在写作上做到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叙写细腻,语言朴实,引人入胜。感谢江南小溪老师提供美文供大家赏读学习,祝老师盛夏快乐,创作愉快!【编辑:乡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4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笛        2025-07-24 11:28:38
  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描写朴实。感谢老师提供美文,值得赏读。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24 13:17:13
  多谢乡笛老师的辛苦编辑。
2 楼        文友:乡笛        2025-07-24 11:31:03
  文章环环扣,首尾相连,主题突出,语言流畅,叙写细腻。再次拜读学习了。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24 13:17:49
  再次感谢,顺祝安康。
3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24 22:41:18
  散文情感真挚且深沉,围绕一只搪瓷茶缸,流淌出对往昔岁月和人间真情的深深眷恋。搪瓷茶缸是情感纽带,承载着妻子对师傅的深切怀念,师傅用茶缸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温暖,让妻子在艰难生活中感受到如家人般的爱意。同时,它也勾起作者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有领到茶缸时的欣喜,也有丢失、损坏时的遗憾。这些情感交织,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质朴纯粹的情谊,以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人与人之间深厚情感的珍视。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上,如妻子吃馄饨发现鸡腿、师傅冒雨送黑鱼汤等情节,细腻生动感人。寄情于物,以一只搪瓷茶缸串联起诸多回忆,反映时代风貌与人际关系。佳作,拜读学习。感谢老师支持云水。
淡淡的云彩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25 09:33:56
  谢谢云彩老师的精彩留评。顺祝老师安康。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