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遇见两座山(散文)
一
固原城一北一南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须弥山,一座叫做六盘山。山与山不相遇,人与山总能相见。我去固原就是奔着与两座山相识,一手牵着须弥山,一手拉住六盘山,仰望云卷云舒。
在去固原市的火车上,我就替固原感到些许委屈。固原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的五个地级市之一,就旅游来说,明显边缘化了。人们出游基本上都是围着银川、中卫、吴忠市转悠,偏北一点的石嘴山市还有一个沙湖吸引着游人,人们很少前往固原这个宁夏唯一一座非沿黄河的城市,这使得固原显得有些冷清。
走出固原火车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时间上来不及去登山。入住酒店后,便前往固原市博物馆参观。穿过一个大广场,远远就能看见博物馆,整个建筑采用高台、角楼对称布局,气势恢宏,充满汉唐建筑韵味。博物馆依托固原地区丰富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积淀而建,收藏了大量文物,馆藏丰富,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固原市历史悠久,古称原州,在彭阳县发现古人类活动遗址,证明了三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秦惠文王时期设乌氏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固原地处关中通往塞外西域的要道,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咽喉重镇,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经济重地和军事重镇,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
从一楼到二楼,一间间展厅分不同的年代展示大量出土文物,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铜器、陶器,宋夏金元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文物……色彩艳丽的“鎏金银壶”,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壶出土于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夫妇合葬墓,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我惊讶于壶身环绕的三组精美人物图案,描绘的竟是古希腊神话“金苹果”和“帕里斯裁判”的故事。显然,一把壶已经超出了它的使用价值,它与出产于波斯的金银器、玻璃器、货币等,一起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许还有审美观念上的碰撞,因而精彩纷呈。
把思绪从北魏漆棺画流畅线条上收回来时,已经傍晚时分。夕阳照在原州古城遗址上,青砖层垒的古城墙反射着幽幽的光。这一段长约五百米的城墙,是在原古城遗址上重新修建,高大,雄伟,却少了古韵。相反走到城墙尽头,有一段黄土夯筑的城墙,这才是古城本来的面貌,风雨侵蚀掉土墙棱角,刻下浅浅的沟壑,沧桑之感扑面而来。
城墙下是一座公园,叫做西湖。头戴白帽顶的男人和戴着盖头的女士,有的漫步湖畔,有的则步履匆匆地走过公园。其实,我说盖头并不准确,固原回族女士那个帽子呈圆筒状,颜色多样,既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非常时尚好看,成为固原街头流动的风景。
公园外是一片商业街区,错落着大大小小的饭店,饭菜的香味传来,肚子便开始抗议了。在固原当然要吃羊肉了,宁夏人自己调侃:没有一只羊能活着走出宁夏。从火车站打车到酒店的路上,司机师傅说,固原吃的都是羊羔肉,也就是不足一年的小羊,肉质细嫩、膻味较淡、味道鲜美。这样的羊肉,无需繁复的烹饪,炖好,装盘,手抓,味道好极了。除了手抓羊肉,我们还勇敢了一回,吃了一个五香羊羔头。老板说,五香羊羔头一般选用三十多天的小羊羔头,加入独家秘制的高汤和作料小火慢炖两小时。五香羊羔头嫩而不膻,相当美味,但瞅着一个完整的羊头,心里还是扑通跳个不停。
夜幕降临,广场上和公园里传来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有风拂面而过,风从塬上来。
二
出租车是昨晚预定好的,我在网上看到马师傅的信息,说他要价公道,为人热情,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他年龄不大,竟然是九个女儿的父亲,上演了现实版的《家有九凤》。车来了,可是开车不是九女之父,而是马师傅的表妹。
表妹驾车娴熟,一路的超车,时机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很快就把我们送至五十公里外的寺口子河北岸——须弥山风景区入口处。须弥山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宝山、妙高山,是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圣山。眼前这座丹霞地貌的山,借用了佛教用语,便显得佛意悠然,而实际上须弥山的精华,在于分布在八座山崖上的一百六十多座石窟、三百五十余尊造像,以及壁画、题记、石碑等,焕发着古代石窟艺术的光辉。
远远望去,整体呈现赭红色的须弥山,像燃烧的火焰,沿着寺口子河岸翻滚着,层层向上,似乎要把天空那一抹淡云染红。及至走进山里,崖壁、峡谷、沟壑、峰林、石柱尽显嶙峋,风雨带走了土壤,沉淀下来的铁离子锈染岩石,红遍山谷。凸起的砾岩筑成山体的筋骨,山看上去便是硬朗无比;叠加的层岩刻下山体的褶皱,山看上去便是历经沧桑。山上山下也有油松等树木,但没有达到繁茂的地步,每一棵树木都长得十分艰难,它们把根须伸进石缝里,牢牢地攥住红石,枝叶努力向上伸展,斑斑驳驳的绿意点缀在山峦之上,红绿相间,给须弥山平添了盎然绿意,粗粝之上多了一抹生机。
景区观光车停在山腰处,面前两条山路,一条蜿蜒向上,一条横向通往“大佛楼”。我决定走上山的路,在山峦中绕一圈,最后再去大佛塑像,把最核心的景点放在最后。须弥山石窟与敦煌、云冈与龙门不大一样,那些石窟都是集中开凿在一面峭壁上,一窟挨着一窟,一览无遗。须弥山石窟却是随着山峦起伏而变化,有的开凿于山脚下,直面大河汤汤;有的则雄立于山巅之上,俯视山野沟壑;还有的藏在山凹沟谷,仰视崖壁陡岩。就这样东一片、西一点地形成了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等八个风景区,若想都走全,需要时间和体力。抬头看见,一对年轻人正向山顶攀爬,阳光把山脊照得通亮,山顶翘檐飞角闪动着光亮,两个黑色的身影透着一股倔强。
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倔强的解读,比如开凿石窟的执着。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后经西魏、北周、隋、唐等历代不断添凿和修葺,才形成目前的规模。沿着台阶,我从侧门走进子孙宫,一座寺庙。我对佛教没有太多研究,转了一圈就从正门离开。刚跨过门槛,一女居士跟我用方言说话,我不能完全听懂,但意思我明白了,她让我上二楼,那里有两座石窟。踩着窄窄的木楼梯上到寺庙二楼,果然一左一右有两座石窟。洞窟幽深,雕像与佛教有关,石佛低眉,人物姿态优美,雕刻手法纯熟,精美绝伦。至于艺术特征,究竟那些是北魏的“秀骨清像”,或是大唐的恢弘气象,我就说不清楚了。
转过一个山角,瞬间就被一尊大佛所震撼。高高的山壁环抱下,一尊高逾二十米的弥勒佛像坐立其中,佛像面庞浑圆饱满,嘴角微扬,微笑着看着芸芸众生。我站在佛像下仰视,那种感觉自我太渺小的心理弥漫心间。我顺着楼梯爬到佛像前,近距离观赏这尊来自大唐的神圣的艺术品。千年风雨侵蚀,石像的面目却依然清晰可辨,鼻直口方,气宇轩昂,眉眼间透着一种安详安然。佛身衣褶深厚流畅,佛的左手安然平放在膝上,几株小草生在衣袖褶皱间,一群小鸟在佛像前飞来飞去,我不确定它们是不是在佛像上筑了巢。
回身,凭栏远望,山川辽远: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古时候,这里作为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孔道,曾经设有重要关防“石门关”,经历了铁马金戈的征战。如今山势水势还在,却不再有战事,峡谷河边的草甸子绿得几乎失真。
回望大佛,千年凿刻的信仰伟力,在阳光下、赤岩间依然震撼人心。
三
清晨,汽车载着我们一路向南,这回开车的是马师傅。说起九个女儿的事情,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时就想要一个男娃子,有点偏执了。
前方大概出交通事故了,车子堵在路上一动不动。还好,我们处在一个路口边,马师傅将车开到岔路上。这是一条旅游观光路,但路上车不多。应了老话“因祸得福”,这一路风景独特。黄土高坡上,是一片片旱地梯田,层层叠叠,曲线延展,像是刻在黄土地上的年轮,叙说着农人辛苦劳作的故事。梯田里覆盖着地膜,泛着白色的光泽。马师傅说,种的是玉米,再过一二个月,玉米长到一尺多高时,满山都是绿油油的,那才壮观呢。
汽车追着白云,一路驶到白云生出: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六盘山如一道苍青的屏风,横亘于固原南部,山势巍峨险峻,山路盘旋曲折,风景别致,气象万千。实际上,我最大的观感就是与须弥山或是贺兰山相比,这是一座林深草茂的大山,可谓是青山葳蕤。六盘山自然比不得黄山之秀、泰山之伟、华山之险,但在黄土高原上,它的青山绿水已经是夺人耳目、满目苍翠了。
六盘山很大,我们不可能漫山遍野地转悠,重点游玩小南川和凉殿峡景区。小南川以流泉飞瀑闻名,素有“小九寨”美誉,也是泾河的主源头之一。一条河从大山深处流出,这就是泾河,成语“泾渭分明”中的“泾”,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我们沿着河岸的小路,逆流而上,三公里多一些的徒步,一路走过古树潭、相思水、桦树弯、红桦林等景点。一路上河水叮咚,树木茂密,开着白花的乔木斜伸在河面上,风一吹,花落河面,飘荡着奔到山外。走到泾河的尽头,就是泾河源头,水势更大,顺着岩石飞流而下。野花盛开在小路边,飞溅的水雾落在枝头,叶子与花便凝结一滴滴晶莹的水珠,空气湿润而清新,沁入肺腑。
从小南川到凉殿峡,一路穿行在林荫道上。但凉殿峡进山的路口却封闭了,说是正在修建,暂不开放。我们只好站在山坡青草地上,眺望远山,注目浓荫蔽日的峡谷深处。凉殿峡,顾名思义就是凉爽宜人的地方,因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在此设避暑行宫,便改名叫“凉殿峡”。没承想,在此屯兵避暑,图谋再战西夏,同时又在疗伤的成吉思汗,竟于一二二七年夏天,在六盘山区去世。凉殿峡的夏凉,终究未能挽住一代天骄的宏大愿望。
五月的六盘山是绿色的海洋,碧海春波,浓翠荡漾,雄伟而峻秀,因而赢得宁夏的西双版纳、黄土高原的绿色明珠之美誉。然而,六盘山也是红色的海洋,赤红如火,燎原之火。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中央红军,在结束了艰苦卓绝的草地行军、突破腊子口天险、翻越岷山之后,进入甘肃南部,继而向陕北挺进。此时,六盘山横亘眼前,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翻越六盘山,意味着红军主力将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长征胜利在望。
在翻越六盘山之前,红军在六盘山东麓的青石嘴,与国民党东北军何柱国部的骑兵部队遭遇。红军果断发起进攻,取得红军长征后期的一次重要胜利,为顺利翻越六盘山和挺进陕北扫清了障碍。曙光在前,翻越六盘山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触景生情,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著名词作《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群峰起伏,绵延无际。卷过松林的风,呼啸于耳畔,似乎正在吟诵那豪迈的词句,声音雄浑又苍凉,诠释着伟大的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