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家园】淘书记(散文)
淘书记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养成的毛病,我就喜欢逛旧书摊。如果能淘到一本久违的书,那简直是欣喜若狂。回到家里,用湿巾将书籍上面的灰尘擦拭干净,把卷起的页边展开来弄平整,再用透明胶带将书面粘好,就像自己修复好的一件古董似的,心里甭提有多么高兴了。
前一阵子,我曾淘到一本蒋碧薇的回忆录—-《我与悲鸿》,她笔下的徐悲鸿自私,对家庭不负责任,对感情也是朝三慕四。她抱怨说,在她父亲蒋梅笙病重期间,徐悲鸿不仅不照顾,反而将早年为蒋梅笙画过的一幅肖像画要了回去。
想着蒋碧薇是个弃妇,不免有些不客观,于是便想淘一本廖静文的回忆录。
淘了很久,也没有淘到。
有一天,在北市场附近的拐角处,看到一家小书店,里面卖的都是旧书,我翻来看去,竟然发现了那本朝思暮想的廖静文的回忆录——《徐悲鸿的一生》,一问店主,才五块钱,便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
在廖静文的眼里,徐悲鸿温文尔雅,对人富有同情心。一次他与廖静文到成都郊外游玩,看到决然一身的车老板对与他相依为命的老马爱惜有加,徐悲鸿把一幅刚刚画好的奔马图送了车老板。
由此看来,不同的人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相同。
星期天早上,在古文化街上闲逛,那里卖旧货的小摊随处可见。卖旧书的书摊也不少,在路边的一处书摊上,看到了一本《杨朔散文集》,老版的,一问摊主,要价八块钱,觉得有点不值,于是便把书放到了地上。
闲逛到大南边,在一棵大杨树下,有一处旧书摊,地上摆着两块纸盒板,上面写着“一块”,出于好奇,我便停了下来,仔细挑选了起来。书虽然不多,但是有几本还是值得一读的,如《邓朴方与康华》《抗美援越实录》《沧桑广佑寺》等等。
“老板,这都一块钱吗?”我问道,怕摊主出尔反尔。
“哦,都一块钱。”摊主很爽快地应着。
我一连挑了五本书,给了摊主五块钱。看看物有所值,不免暗自窃喜。
“老板,你这书咋卖得这么便宜呢?”
“以前我做买卖那会儿,成堆收的,不打钱,如今退休了,整天没啥事,就归拢归拢,卖点是点。”
“这地方收费吗?”
“不收费,就这点好,卖多少算多少,都归自己。”摊主一边说着,一边压了压头上的凉帽。
这时有一个老头溜达过来,蹲下来,挑了两本书。
“大哥,你看这些图片喜欢不?你要是喜欢的话,你就给我十块钱得了,这些足有一百多张。”
那老头摇了摇头,摊主有点失望。
我粗略地瞅了一眼,那些图片大都是从杂志上面剪下来的,有素描、水彩画、国画、油画,虽然我对绘画不大懂,但觉得剪辑在一起,没事翻看一下,还是挺有趣的。
“老板,不行,你归拢归拢,我给你十块钱吧!俺家那位爱画画。”
“那敢情好了,我给归拢一下。”摊主很兴奋,一边说一边归拢着那些图片,“我再给你找一个塑料袋,我跟你说,兄弟,你要是拿回家去,保证你家弟妹高兴。”
一看才十点钟,离午饭时间还早,于是我索性坐在了石凳上,与摊主攀谈起来……
“老哥,你啥时候退休的?”
“有15年喽!”
“瞧你这岁数也就70来岁,特殊工种退的吧?”
“挺有眼力呀!”
“你挺有路子呀!特殊工种一般可办不下来。我一个朋友,就因为差一年的保健票子,特殊工种就没有办下来。”
“其实,要严格来讲,我根本不够条件,我们厂长一看我们车间就那么十多个人,他不愿意给我们交保险,就给我们办退休了。”
“那你算赚了,你说你少交了五年钱,又多领了五年钱,这里里外外,不就是十多万块钱嘛!”
“当时,有不少人不愿意退,说挣的少。”
“那是没算明白帐,现在你就是求人花钱都办不成。”
摊主一边点头,一边收拾起来。
“大哥,今天没少卖呀!”旁边卖手串的摊主说道。
“还行,少了一大兜子。”
“老哥,你一般都啥时候来?”
“周末三天,我一般都来。”
“有机会,我们再见。”我寒暄着,然后拎着那一袋子图片和书,吃素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