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星月】那些消失的农村“礼节”(散文)
我婆婆经常说:一个闺女三辈害。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婆婆有四个女儿,我感觉还是挺好的,平时过年过节来探望她,大包小包拿着,婆婆也是笑眯眯地跟闺女叙旧,一幅母慈女孝的和谐场景,真没有觉出“害”在哪儿。
有一次妈妈也对我这么说,我就让她给我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妈妈说:女儿只要不出嫁,就是家人;一出嫁,就变成了亲戚。成了亲戚后,就要遵守我们这儿的习俗,跟娘家“走礼”,就是逢年过节要去串亲戚。如果女儿在婆家过得不如意,还要麻烦娘家人去说合,去出气;如果日子不好过,娘家还要贴补女儿,总不能看着女儿过不成时光吧?妈妈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怪不得农村人重男轻女,女儿还真的是“害”,挺麻烦。至于三辈,也就是说过了三辈,女儿的后代和娘家的后代们亲情就会渐渐淡薄,最后跟普通人差不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很多礼节都在渐渐消失。以前交通不便,人们靠串亲戚来维持亲情,现在交通和网络发达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打电话,微信语音聊天,视频“见面”,啥时候想见面就见面,因为各种交通工具非常便利,以前的那些繁文缛节也就慢慢被历史淘汰了。可是那些已经消失的“礼节”就像被时代浪潮冲刷到岸边的一枚枚贝壳,静静地躺在我们的记忆里,闪着光,让我们不时去追忆。
女儿结婚后,在过到第一个春节之前,母亲要去给女儿“送花”。这是母亲第一次来女儿的婆家,一般都会买上两个漂亮的花瓶和两束美丽的花——那时没有鲜花,都是买的塑料花,再拿上几盒点心。到现在我也不大懂得母亲给女儿送花的意思,应该是祝愿女儿永远像花儿一样美丽,日子过得花好月圆吧。母亲第一次上门,女儿也会好饭好菜招待。饭后少不了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叙叙母女深情。这时,母亲和女儿的心里都不是滋味,两人的身份此时不仅仅是母女,也是亲戚。
到了夏天,母亲还要去给女儿“追节”。追节的时间在端午节前几天,母亲会带着家人来到女儿家做客,一般需要拿的礼品是扇子,凉席,粗布被单等消暑用品。有的母亲也会给女儿拿一些水果,特别是家里树上结的杏子,桃子等,让女儿再次回味一下娘家的味道。当然,到了端午节那一天,女儿要去娘家串亲戚,给母亲拿的是炸得香喷喷的菜角或者是油条,后来又与时俱进,时兴起了拿粽子,食用油,饮料等,这就是“礼尚往来”。老人们常说:亲戚嘛,要越走动才越亲。
过了五月,新麦归仓。女儿要回娘家了。以前没有存粮,新麦下来后,女儿会用新麦磨面,蒸上一锅白花花,暄腾腾的大馒头,给母亲送过去,我们这儿叫“行麦礼”。因为女儿回娘家串亲戚经常挎个篮子,我们这儿就给女儿起了个外号:馍馍篮,麻烫(我们这儿对油条的别称)篮,意思就是女儿会经常拿着馒头或者油条去看望母亲。以前人们缺吃少喝,给母亲送一篮子馒头和油条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中华礼仪讲究的就是“礼尚往来”,即使是母亲和女儿也是如此。过了六月,母亲就要张罗着给女儿“送羊”了。
送羊的历史很悠久。据说很久以前送的羊是真的山羊或者绵羊,后来因为送真羊不方便才改成了用面粉做的面“羊”。
女儿结婚后第一年要送“头羊”,就是第一次送羊。送头羊的规模比较大,略逊于结婚典礼的排场。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凡是八竿子能打得到的亲戚都会参与。亲戚们拿的是白面蒸的馒头,母亲拿的是白面蒸的羊。后来因为天热馒头和面羊不好保存,就都拿成了白面。
娘家的亲戚到来后,婆家的人要支起大锅做大锅饭招待亲戚们。我记得小时候去送头羊,吃的是小米捞饭配红白萝卜丝咸菜,还有第二顿饭,吃的是绿豆杂面汤。有的饭量大的男人喝着杂面汤,还要放进去一块小米捞饭吃。也有的人家会炸一大簸箩油条,做上一锅香喷喷的面筋汤招待亲戚,也是很受欢迎的。天气热的时候,婆家人还会买上几个大西瓜,在吃饭前切开招待亲戚。我们这些孩子不知深浅,吃了一肚子西瓜,吃饭时就吃不下去了,结果饭后不久很快就又饿了,就只好舔着脸跟父母要钱买东西吃。
再次去送羊就只有母亲去了,这次送羊要等到女儿的孩子出生以后。
送羊的习俗是为了传承孝文化。“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在民间,乌鸦因为其难听的叫声和丑陋的外表不招人待见,可是它的孝道却让人津津乐道。据说,乌鸦老了不能觅食后,它的子女会找来食物亲自喂给它吃;小羊吃奶的时候是跪着的,意思是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母亲给女儿送羊,其实是送给外孙的,意在提醒孩子要孝敬,像羊一样,不要忘记妈妈的养育之恩。
送羊是有讲究的。从孩子一岁起就开始送羊,要送到孩子十五岁。一岁到十四岁送的面羊是半圆形的大羊:一个半圆形的面团上,中间是一个羊头,两边还有几个小羊头,中间有几条蛇形的面团围绕着这几个羊头,寓意是小羊们团结和气。除了大羊,还要蒸十几个羊羔。这就到了考验女人们手艺的时候了。这些羊羔可以和大羊上的羊一样,也可以是其他小动物,我记得妈妈经常给我送的羊羔有面做的蛇、刺猬、蛤蟆、鱼、小鸡等,各个小巧精致,栩栩如生。每次收到母亲送的羊羔,我都不舍得吃。还有一个规矩,我收到母亲送的羊,会拿出几个分给邻居家的孩子,让他们吃了给我的孩子“咬灾”,是求孩子平安顺遂的意思。
到了孩子十五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圆羊”的仪式,从此以后就不再给孩子送羊了。孩子们到了十五岁,就算成人了,到这一年的六月里,母亲会做一个圆形的大羊,是一个封闭的圆形面团,跟原来的大羊一样,上面是几个羊头,中间有蛇形的面团围绕着。母亲把圆羊送到女儿家,母女俩把圆形的大羊套在孩子的脖子上,意味着送羊的仪式就圆满结束了。从此以后,女儿就不用给母亲行麦礼,母亲也不用年年来给女儿送羊了。
想着以前,每年过了六月,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挎着篮子的婆婆们,带着孙男娣女去给女儿送羊。送羊也成为母女团聚,拉话叙旧的重要时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习俗渐渐消失,虽然亲人们的关系并不会因为这些习俗的消失而变得淡薄,可是送羊的快乐是现在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
我结婚时妈妈送给我的花瓶还在,塑料花却早就不见踪影。妈妈虽然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可是她教给我做面羊的手艺我却依然记得。我想,等我女儿有了孩子,我一定要去给她送一次羊,哪怕就一次,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个“送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