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路漫漫(小说)
周志远站在雁子山村的村口,五月的阳光炙烤着他黝黑的脸庞。三年没回来,故乡的变化让他心头一紧。记忆中郁郁葱葱的稻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芜的工地,几台挖掘机静静地停在那里,像几只沉睡的钢铁巨兽。
"远哥,你终于回来了!"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周志远转身,看见发小李强骑着那辆破旧的电动车朝他驶来。
"强子。" 周志远挤出一个笑容,拍了拍李强的肩膀。他注意到李强眼角的皱纹比三年前深了许多,三十出头的人看上去像四十多岁。
"走,先回家。" 李强接过周志远的行李,"你这次回来待多久?"
"不走了。" 周志远轻声说,目光扫过远处几栋新建的高楼,"城里公司裁员,我主动申请了补偿。正好听说村里要搞股份制改革,回来看看能做点什么。"
李强的手突然抖了一下,电动车差点歪倒。"股份制?" 他苦笑一声,"村里人都在说这事,可谁信啊?这些年征地补偿款都不知道去哪了,现在搞股份制,还不是那些当官的想再捞一笔?"
周志远没有接话。他望着路边破败的房屋,墙上还留着红色的 "拆" 字,已经褪色。几个老人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目光呆滞地望着远方。
"王大爷身体还好吗?" 周志远指着其中一位老人问道。
"去年走了。" 李强叹了口气,"脑溢血。住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最后还是没救回来。他儿子去市里上访征地款的事,被人打了一顿,现在腿还瘸着。"
周志远感到一阵窒息。他记得小时候王大爷经常给他和李强摘自家种的枣子吃,那枣子又大又甜。
转过一个弯,周志远看到了自己家的老屋。让他惊讶的是,房子比他记忆中破败了许多,墙皮剥落,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门前坐着他的父亲周老汉,正在修补一个破旧的竹筐。
"爸。" 周志远叫了一声,声音有些哽咽。
周老汉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随即又暗淡下去。"回来了?" 他淡淡地说,继续低头摆弄竹筐,"城里混不下去了?"
周志远知道父亲这是怨他这些年不常回家。他蹲下身,帮父亲按住竹筐的一角:"爸,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听说村里要搞股份制改革,我想参与一下。"
"股份制?" 周老汉冷笑一声,"你读了几年书就以为自己能改变什么?雁子山村的事,水深着呢!"
周志远正想说什么,一阵刺耳的喇叭声打断了他。一辆崭新的黑色轿车停在不远处,车窗摇下,露出村支书刘建国油光满面的脸。
"哟,志远回来啦?" 刘建国笑眯眯地说,"听说你在城里混得不错啊,怎么想着回咱这小地方了?"
周志远站起身,不卑不亢地回答:"刘书记好。城里再好也不如家乡好,回来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刘建国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来:"好啊好啊,年轻人有这份心很好。正好村里要搞股份制改革,你这样的文化人应该多参与。" 他看了看手表,"今晚村委会开会讨论这事,你要不要来听听?"
"一定到。" 周志远点头。
刘建国的车开走后,周老汉重重地叹了口气:"你少掺和这些事。刘建国那人,心黑着呢!"
"爸,我就是想弄明白,为什么同在一个镇,永平村、联谊村的人均收入那么高,我们村却连两万都不到?那些征地款都去哪了?" 周志远从包里拿出一叠打印的资料,"我这几年一直在收集相关数据。"
周老汉的手突然颤抖起来,竹筐掉在了地上。"你…… 你怎么敢调查这些?" 他压低声音,"前年张家小子就因为查这些事,被人打断了腿!"
"所以就更应该有人站出来。" 周志远坚定地说,"爸,我不能眼看着乡亲们继续被欺负。"
周老汉盯着儿子看了很久,最终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弯腰捡起竹筐,蹒跚着走进了屋子。
傍晚,周志远来到了村委会。那是一栋新建的三层小楼,外墙贴着亮闪闪的瓷砖,与村里破败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几个人,大多是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刘建国坐在主位上,正在和旁边的人说笑。
看到周志远进来,刘建国热情地招呼他坐下:"来来来,我们的大学生回来了,正好给咱们股份制改革出出主意。"
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周志远身上。他感到一阵不自在,但还是镇定地坐了下来。
"好,人都到齐了,咱们开始。" 刘建国清了清嗓子,"今天主要讨论股份制改革的人员界定问题。按照上级要求,我们要把集体资产量化成股份,分给符合条件的村民。"
他拿出一份文件:"这是从别的村抄来的方案,大家看看有没有意见。"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周志远仔细阅读后,皱起了眉头:"刘书记,这个方案太简单了。在分配股份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搞清楚村里到底还有多少集体资产?这些年的征地补偿款、土地处置收入都去哪了?"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刘建国的笑容消失了:"志远啊,你刚回来,可能不了解情况。这些历史问题很复杂,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的。我们现在要推进股份制改革,是面向未来……"
"但如果不厘清历史,怎么保证改革的公平性?" 周志远打断了他,从包里拿出自己整理的资料,"根据我收集的数据,1999 年高新区和区政府签订的协议中,13% 的回报用地至今没有落实。2010 年到 2011 年,村里以极低价格处置了 183 亩生产安置用地,远低于市场价。2018 年两个安置小区拍卖,1600 多万被街道截留。"
"够了!" 刘建国猛地拍桌而起,脸色铁青,"周志远,你这些数据是从哪来的?你这是污蔑村干部,破坏村里稳定!"
"我只是陈述事实。" 周志远平静地说,"这些数据都是公开可查的。如果刘书记认为我说错了,我们可以一起去查原始档案。"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一个年长的村民小组长打破了沉默:"志远说的有道理啊。这些年钱去哪了,我们普通村民确实不清楚。现在搞股份制,总不能稀里糊涂就分了吧?"
"对啊!我家五口人,上次征地每人只拿到八千块,隔壁永平村可是三万二呢!" 另一个村民附和道。
眼看场面要失控,刘建国强压怒火,挤出一丝笑容:"大家的疑问我理解。这样吧,我让会计整理一下资料,下次开会向大家汇报。今天的会就先到这里。"
散会后,周志远刚走出村委会,就被刘建国叫住了。"志远,留步。" 刘建国递给他一支烟,被他婉拒后自己点上,深吸一口,"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做事要讲究方法。雁子山村的情况很复杂,不是你读几本书就能解决的。"
周志远直视着他的眼睛:"刘书记,正因为复杂,才需要公开透明。村民们有权利知道自己村的资产状况。"
刘建国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你父亲身体不好,你多陪陪他。股份制改革的事,村里会按程序推进的。" 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拍了拍周志远的肩膀,转身走了。
周志远看着刘建国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感到一阵寒意。他知道,自己已经触碰到了某些人不愿被触及的神经。
回到家,周志远发现父亲还没睡,正在昏暗的灯光下修补一双旧鞋。"会开得怎么样?" 周老汉头也不抬地问。
"我提了些问题,刘建国不太高兴。" 周志远简单描述了会议情况。
周老汉的手停了下来,抬头看着儿子,眼中满是忧虑:"你惹麻烦了。刘建国那人,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他当支书这些年,村里卖地的钱,至少有一半进了他口袋。"
"所以更需要有人站出来。" 周志远坚定地说,"爸,我准备联系村里其他年轻人,一起查清这些事。"
周老汉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小心点。" 然后继续低头修鞋,但周志远看到他的手在微微发抖。
夜深了,周志远躺在床上却睡不着。透过窗户,他看见月光下的雁子山轮廓依稀可见。这座山给了村庄名字,也见证了村庄的兴衰。他想起小时候,山上满是茶树和果树,每到春天,花香弥漫整个村子。如今,山的一侧已经被推平,建起了工业园区。
手机突然震动,是李强发来的消息:"远哥,你今天太猛了!村里微信群都炸了,好多人支持你!刘建国肯定睡不着觉了。"
周志远回复:"我只是说了实话。明天有空吗?我想去拜访几户被征地最多的家庭,了解更多情况。"
"没问题!我陪你去。对了,小心点,刘建国的侄子刚才在群里阴阳怪气地骂你呢。"
周志远放下手机,望着天花板。他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路,但故乡的衰败和乡亲们的困境让他无法袖手旁观。股份制改革或许是一个契机,一个让雁子山村重获新生的机会。
窗外,一阵风吹过,院子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庄多年来的委屈与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