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晒秋(散文)
秋天的太阳,激情似火地照。尤其在这江南的小村,阳光不似夏日那般毒辣,也不像冬日那般吝啬,只是温和地洒下来,将万物都镀上一层金色。人们便趁着这好天气,将一年的收成摊开来晒——稻谷、玉米、辣椒、豆子,乃至腌制的鱼肉,都排布在各家的门前屋后。这便是“晒秋”了。
我们村的晒秋向来是很热闹的,自我记事起,每到此时节,家家户户门前便如开了杂货铺子,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白的棉花,黑的芝麻,煞是好看。小孩子们在晒场间穿梭嬉戏,偶尔偷抓一把花生塞进嘴里,大人们见了也只笑笑,并不当真责备。这晒秋,晒的不只是粮食,还有人们一年的辛劳与期盼。
老麻头人勤快,他可是我们村最会晒秋的人。他家的晒场总是收拾得最整齐,粮食铺得匀称,每隔一个时辰就用竹耙子翻一次。他常说:“晒秋如绣花,马虎不得。”这话我起初不解,后来才明白,粮食晒得好,保存得久,来年青黄不接时才不致饿肚子。老麻头晒的稻谷,颗粒饱满,从未见有发霉的;他晒的辣椒,颜色鲜亮,能放上两三年不坏。
记得有一年秋雨连绵,许多人家来不及收粮,稻谷都发了芽。唯独老麻头,每天看天色不对就提前收粮,再用炭火慢慢烘,竟保住了八九成的收成。那时节,村里人提着空口袋去他家借粮,他从不推辞,还会多给人一些。他说:“都是乡里乡亲邻居住着,我家有的也是大伙的。”来年村里人家收获了粮食,借他家粮食的都主动去他家还,还多添了一成利息。老麻头把这多出的一成又分给了那年受灾最重的几户人家。
“粮食是命根子,晒秋就是保命。”老麻头总爱这么说。他晒秋时极认真,腰弯成一张弓,汗水顺着皱纹流到晒得发红的脸颊上,他也不擦,怕手上的泥土脏了粮食。我小时候常蹲在旁边看,他便教我认五谷,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学问,丢了可惜。
“这晒秋啊,不单是晒粮食,也是晒人心。”老麻头有一次突然冒出这么句话。那时我尚年幼,不解其意,只觉得这老头说话总爱绕弯子。如今想来,却觉得大有深意。晒场上,谁家勤快谁家懒,一目了然;谁家丰收谁家歉收,也瞒不过人眼。晒秋时节,人心也如这秋阳下的粮食,是饱满是干瘪,是干净是污浊,都摊开在光天化日之下。
我十二岁的那年秋天,晒秋的季节我爷爷病了,在家附近的小诊所打了针也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了。母亲就和父亲急呀,就一起用板车拉着他去了市里的医院,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晒秋这活我也干不了呀!正在这时老麻头来我家了,他摸着我的头说:“走,咱爷俩一起去给你家粮食晒太阳。”那天,村里人也都来帮忙,热火朝天的有说有笑场面很是难忘……
前年,老麻头走了。他那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办丧事,对晒秋一窍不通,急得团团转。村里人知道了,不约而同地都聚到他家晒场上,你翻稻谷,我收辣椒,不到半日功夫,就把老张头留下的粮食晒好收仓了。他儿子要给工钱,众人却摆手不要,只说:“老麻头帮过我们,这是应该的。”
去年晒秋,路过老麻头家时,我看见他儿子正学着父亲的样子翻晒稻谷,动作虽笨拙,神情却认真。隔壁的王婶和几个乡亲在一边帮忙指点着,他连连点头道谢。阳光照在那片晒场上,金黄的稻谷泛着光,恍惚间,我似乎又看见老麻头弯着腰在那里忙碌。
晒秋的习俗,在这村里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即使在最困难的年岁里,人们也要想方设法晒一点存粮,为的是熬过寒冬,盼来新春。如今的年轻人多去了城里打工,但每到秋季,仍会回来帮着家里晒秋。他们说,城里的活计再忙,也不能忘了根本。
秋阳下,晒场上的粮食渐渐干了,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香气里,混合着泥土的芬芳,阳光的温暖,还有农人汗水的气息。我深深吸一口气,忽然明白了老张头那句话——晒秋如绣花。是啊,这一年的收成,这一生的勤劳,都在这细细密密的“绣工”里了。
每年的晒秋我从不会缺席,无论再忙晒秋之日我都会从城里返回家。帮家人晒秋,去邻居的老人家帮忙。因为我知道我是农民的儿子,晒秋的日子每年都会继续,如同这村庄里的生活,平凡却坚韧,年复一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