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晒秋(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晒秋(散文)


作者:米缸有米 白丁,6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0发表时间:2025-07-25 10:40:30

秋天的太阳,激情似火地照。尤其在这江南的小村,阳光不似夏日那般毒辣,也不像冬日那般吝啬,只是温和地洒下来,将万物都镀上一层金色。人们便趁着这好天气,将一年的收成摊开来晒——稻谷、玉米、辣椒、豆子,乃至腌制的鱼肉,都排布在各家的门前屋后。这便是“晒秋”了。
   我们村的晒秋向来是很热闹的,自我记事起,每到此时节,家家户户门前便如开了杂货铺子,红的辣椒,黄的玉米,白的棉花,黑的芝麻,煞是好看。小孩子们在晒场间穿梭嬉戏,偶尔偷抓一把花生塞进嘴里,大人们见了也只笑笑,并不当真责备。这晒秋,晒的不只是粮食,还有人们一年的辛劳与期盼。
   老麻头人勤快,他可是我们村最会晒秋的人。他家的晒场总是收拾得最整齐,粮食铺得匀称,每隔一个时辰就用竹耙子翻一次。他常说:“晒秋如绣花,马虎不得。”这话我起初不解,后来才明白,粮食晒得好,保存得久,来年青黄不接时才不致饿肚子。老麻头晒的稻谷,颗粒饱满,从未见有发霉的;他晒的辣椒,颜色鲜亮,能放上两三年不坏。
   记得有一年秋雨连绵,许多人家来不及收粮,稻谷都发了芽。唯独老麻头,每天看天色不对就提前收粮,再用炭火慢慢烘,竟保住了八九成的收成。那时节,村里人提着空口袋去他家借粮,他从不推辞,还会多给人一些。他说:“都是乡里乡亲邻居住着,我家有的也是大伙的。”来年村里人家收获了粮食,借他家粮食的都主动去他家还,还多添了一成利息。老麻头把这多出的一成又分给了那年受灾最重的几户人家。
   “粮食是命根子,晒秋就是保命。”老麻头总爱这么说。他晒秋时极认真,腰弯成一张弓,汗水顺着皱纹流到晒得发红的脸颊上,他也不擦,怕手上的泥土脏了粮食。我小时候常蹲在旁边看,他便教我认五谷,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学问,丢了可惜。
   “这晒秋啊,不单是晒粮食,也是晒人心。”老麻头有一次突然冒出这么句话。那时我尚年幼,不解其意,只觉得这老头说话总爱绕弯子。如今想来,却觉得大有深意。晒场上,谁家勤快谁家懒,一目了然;谁家丰收谁家歉收,也瞒不过人眼。晒秋时节,人心也如这秋阳下的粮食,是饱满是干瘪,是干净是污浊,都摊开在光天化日之下。
   我十二岁的那年秋天,晒秋的季节我爷爷病了,在家附近的小诊所打了针也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了。母亲就和父亲急呀,就一起用板车拉着他去了市里的医院,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晒秋这活我也干不了呀!正在这时老麻头来我家了,他摸着我的头说:“走,咱爷俩一起去给你家粮食晒太阳。”那天,村里人也都来帮忙,热火朝天的有说有笑场面很是难忘……
   前年,老麻头走了。他那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来办丧事,对晒秋一窍不通,急得团团转。村里人知道了,不约而同地都聚到他家晒场上,你翻稻谷,我收辣椒,不到半日功夫,就把老张头留下的粮食晒好收仓了。他儿子要给工钱,众人却摆手不要,只说:“老麻头帮过我们,这是应该的。”
   去年晒秋,路过老麻头家时,我看见他儿子正学着父亲的样子翻晒稻谷,动作虽笨拙,神情却认真。隔壁的王婶和几个乡亲在一边帮忙指点着,他连连点头道谢。阳光照在那片晒场上,金黄的稻谷泛着光,恍惚间,我似乎又看见老麻头弯着腰在那里忙碌。
   晒秋的习俗,在这村里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即使在最困难的年岁里,人们也要想方设法晒一点存粮,为的是熬过寒冬,盼来新春。如今的年轻人多去了城里打工,但每到秋季,仍会回来帮着家里晒秋。他们说,城里的活计再忙,也不能忘了根本。
   秋阳下,晒场上的粮食渐渐干了,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香气里,混合着泥土的芬芳,阳光的温暖,还有农人汗水的气息。我深深吸一口气,忽然明白了老张头那句话——晒秋如绣花。是啊,这一年的收成,这一生的勤劳,都在这细细密密的“绣工”里了。
   每年的晒秋我从不会缺席,无论再忙晒秋之日我都会从城里返回家。帮家人晒秋,去邻居的老人家帮忙。因为我知道我是农民的儿子,晒秋的日子每年都会继续,如同这村庄里的生活,平凡却坚韧,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共 16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描绘了江南乡土世界中晒秋这一独特的农事活动,通过平凡而质朴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情、坚韧与传承的乡村画卷。作者以老麻头为主线,刻画出一位勤劳善良、乐于助人且心系乡亲的乡村智者形象。老麻头一生坚守晒秋的传统,将这看似平凡的劳作赋予了生命的意义,他常说晒秋如绣花,不仅是对粮食的珍视,更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经营。他那在晒场上忙碌的身影,以及乐于助人的善良之心,成为村里人共同的记忆,也成为晒秋习俗得以延续的生动注脚。在岁月的流转中,老麻头虽已离世,但他所传递的善良、勤劳与传承的精神,在后辈们身上得以延续。文中那一代代人对晒秋习俗的坚守,那乡村邻里间质朴的情谊,让人感受到乡村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那些在秋阳下闪光的粮食,以及背后凝聚的人情与坚守,是乡村文化中最为珍贵的部分。晒秋,晒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乡亲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以及一种代代相传的乡村精神。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5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25 10:43:10
  本文以江南小村的晒秋习俗为引,生动地刻画老麻头的形象,展现其勤劳、善良与无私的品质。文字传递出乡村的温暖与坚韧,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坚守。通过晒秋,作者深入诠释了勤劳传承的意义,以及人情与岁月的交融。全文语言质朴,情节感人,充满浓浓的乡土情怀。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07-25 10:43:35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7-25 22:13:57
  一拜读有米老师佳作,欣赏你的才华,恭喜有米老师精品连连!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