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大理太阳宫记(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大理太阳宫记(散文)


作者:陈俊义 布衣,18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0发表时间:2025-07-25 11:06:25
摘要:原创首发。


   大理太阳宫的石头是有记性的。
   几百年的雨打在上面,把棱角泡软了,却泡硬了骨子里的倔。崖壁上的石缝里嵌着贝壳,是多少年前海水退去时留下的念想,被风磨得光溜溜的,像谁不小心掉在石头里的玉。清晨的露水顺着石缝往下渗,“丝丝”地响,像石头在喝水,喝饱了,就从墙根的青苔里冒出来,聚成小小的水洼,把天上的云都装进去了。
   最早醒的是守宫的老李。他住在最底下那间石屋,门是木板拼的,开关时“吱呀”一声,能惊起崖边的一群白鹭。老李披着蓝布褂子,手里拎着铜壶,踩着石阶往上走,铜壶碰着栏杆,“当啷、当啷”,声音在空荡的院子里荡开,碰着石墙,又弹回来,倒比鸟鸣还脆。他要去露台上浇花,那些仙人掌长在石缝里,根须钻进石头的骨头缝,开花时,嫩黄的花瓣能把石头映得发亮。
   石屋里的窗是朝海开的,木头窗棂被海风蚀得发灰,却更结实。推开窗,“嘎吱”一声,能看见窗台上的薄尘被风吹起来,像一群小虫子,打着旋儿飞出去,掉进洱海里。海面上的雾还没散,白蒙蒙的,把远处的渔船裹成一团影子,橹声从雾里钻出来,“呀——呀——”,像隔着层棉花,听不真切。
   露台上的藤条桌被露水打湿了,摸上去黏糊糊的。老李把铜壶里的水倒进陶盆,“哗啦”一声,水花溅起来,打在石头地上,洇出一小片深色。他蹲下来,用抹布擦桌子,抹布擦过藤条的缝隙,“沙沙”响,像在给老伙计挠痒。擦完了,他就坐在藤椅上,摸出烟袋,烟丝填进锅里,“咔嚓”一声划着火柴,火星亮了一下,又暗下去,烟圈打着旋儿往上飘,碰着石屋檐,散了,倒惊得檐下的风铃“叮铃”响。
   风是从东边来的,带着洱海的潮气,吹得风铃不停歇。那风铃是用贝壳串的,白的、粉的、带花纹的,风一吹,贝壳碰着贝壳,声音清凌凌的,像小姑娘的笑声。老李眯着眼听,烟锅子的火星明明灭灭,倒比远处雾里的船灯还亮些。
   天慢慢亮透了,雾像被谁收走了,洱海一下子敞亮起来。水是蓝的,蓝得发绿,像一块没打磨的翡翠。苍山的影子落在水里,青黑青黑的,山顶的雪在太阳底下闪,像翡翠上镶的银边。有海鸥从水面掠过,翅膀拍着水,“啪啪”响,嘴里叼着小鱼,飞起来时,鱼尾巴还在晃。
   游客顺着石阶上来了,脚步声“噔噔”地响,带着喘气声。有姑娘穿着花裙子,裙摆扫过石阶的青苔,“沙沙”地擦出绿痕。她们举着手机拍照,“咔嚓、咔嚓”,镜头对着海,对着花,对着石墙上的三角梅。三角梅的枝条缠在石缝里,花红得像血,花瓣被太阳晒得有点卷,倒更精神,有蜜蜂趴在上面,翅膀被阳光照得透亮,像薄玻璃。
   卖饵块的阿婶挑着担子从石阶下过,扁担“咯吱咯吱”地晃。竹筐里的饵块冒着热气,裹着油条和酱,香味顺着风往上爬,钻进游客的鼻子里。阿婶喊:“热饵块——加花生酱的——”声音敞亮,像扔在石头上的铜元,弹起来,又落下去。
   屋里的老木头开始发热。香樟木的柜子,柜门上的铜锁被太阳晒得发烫,摸一下,能烫得人缩手。柜子里的旧书散发着霉味,混着木头香,翻一页,“簌簌”响,像虫子在爬。窗台上的玻璃花瓶里插着芦苇,穗子毛茸茸的,被风一吹,花粉落下来,在阳光里飘,像碎金子。
   日头爬到头顶时,石屋里的凉气就成了宝贝。有人躺在竹榻上,盖着薄毯,毯子上绣的茶花被阳光照得透亮。竹榻“吱呀”响,人却不动,呼吸轻轻的,像檐下的风。墙角的老座钟“当”地敲了十二下,声音闷闷的,像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钟摆晃得更欢了,“滴答、滴答”,和窗外的浪声合在一起,倒像一首没谱的曲子。
   露台的阴影往回收了,石头栏杆烫得能烙饼。有小孩光着脚跑,踩在石地上,“嗷”地叫一声,又跳着跑开,脚丫子印在地上,湿乎乎的,像小鸭子的脚印。妈妈追过来,手里的冰棒化了,糖水滴在石头上,“啪嗒”一声,很快就干了,留下个黏糊糊的印子。
   午后的太阳宫像被晒化了。风也懒了,风铃不响了,只有苍蝇“嗡嗡”地绕着花飞。石屋里的人大多睡着了,嘴角挂着笑,大概是梦见了水里的鱼。老李躺在藤椅上,草帽盖着脸,呼噜声轻轻的,和着钟摆的声音,倒比什么催眠曲都管用。
   墙根下的蜥蜴爬出来了,灰扑扑的,趴在石头上,一动不动,晒得舒服了,尾巴轻轻晃一下,像在打拍子。蚂蚁搬家,队伍长长的,从石缝到花盆,“沙沙”地搬着饼干渣,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像一群会动的小金点。
   傍晚的太阳把一切都染成金红色。石墙是金红的,瓦片是金红的,连老李的烟袋锅子都泛着金红。露台上的人影被拉得老长,投在水里,跟着浪晃,像水里的妖怪。远处的云被烧得通红,一块一块的,像刚从炉子里夹出来的铁块,慢慢又变成紫的、灰的,最后只剩淡淡的青。
   收摊的阿婶挑着空担子往下走,竹筐碰着石阶,“哐当哐当”响,声音里带着乏。她哼着调子,不成句的,像风吹过石缝,“咿咿呀呀”的,倒比唱出来的还好听。石阶上的烟头被她用脚碾灭,“咔嚓”一声,火星灭了,烟丝粘在石头上,像块黑疤。
   屋里的灯亮了,是昏黄的煤油灯,玻璃罩子上沾着灰,光透出来,朦朦胧胧的。有人在灯下缝补,针线穿过布面,“嗤”地一声,线头打个结,用牙咬断,“嘣”地一声,在安静的屋里格外清楚。窗外的浪拍着崖壁,“啪、啪”,像在敲门。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露水又开始往石头上爬。露台的藤椅凉下来了,坐上去,后背能感觉到石头的沁凉。洱海的水变成了墨蓝,把月亮装进去了,圆溜溜的,像掉在水里的银镯子。有夜航船从远处过,马达声“突突突”的,越来越远,最后被浪声吞了,听不见了。
   老李在石屋里翻了个身,竹榻“吱呀”响。他起来,走到窗边,推开木窗,风带着水汽涌进来,吹得煤油灯的火苗“突突”跳。他望着外面的水,嘴里嘟囔着什么,声音轻得像风,只有石墙听见了。
   远处的村子熄了灯,只有零星的窗户还亮着,像困乏的眼睛。山尖的雪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比星星还亮。石缝里的虫儿开始唱,“唧唧、啾啾”,调子细细的,织成一张网,把整个太阳宫裹在里面。
   夜深了,连风都轻了。风铃偶尔响一下,“叮”,又停了,像怕吵醒谁。钟摆还在“滴答”,和浪声、虫声、远处的狗叫声混在一起,倒像大地的心跳。石头墙把这些声音都收进去,又慢慢放出来,像酿在坛子里的酒,越陈越香。
   太阳宫就这么站着,站在石头上,站在水边,站在风里。人来了,人走了,像石缝里的草,枯了又荣;浪来了,浪去了,像檐下的云,聚了又散。只有石头记得一切,记得哪年的花开得最艳,记得哪次的雨下得最久,记得哪个游客的笑声最亮。
   等明天太阳出来,露水还会把石头打湿,风铃还会被风吹响,老李还会踩着石阶去浇花。一切都和昨天一样,又和昨天不一样,像洱海里的浪,看着相同,其实每一朵都是新的。这就是太阳宫的日子,不慌不忙的,像石头一样,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念想。

共 26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理太阳宫是一座充满记忆和生命力的石头建筑。岁月的雨水软化了石头的棱角,却增强了其内在的坚韧。石缝中的贝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清晨露水的滴落仿佛石头在饮水,滋养出青苔和水洼。守宫人老李的日常活动,如拎铜壶浇花、擦藤桌、抽烟,都与石头和自然和谐共存。海风、渔船的橹声、游客的脚步、卖饵块的叫卖声,都构成了太阳宫生活的一部分。太阳宫的日子,就像洱海的浪花,看似重复,实则每天都有新的生命力。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感谢赐 稿宁静,问好夏安。【编辑:开心的秋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5-07-25 11:09:15
  优美的文风。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6 07:23:58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