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下坑(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下坑(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69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发表时间:2025-07-25 14:00:59
摘要:不知不觉,近三十年过去了。一切仿佛都在昨天。细算起来,我差不多得有至少二十多年没下过坑了。游泳动作还记得,会不会游另当别论了。即便会游,体力也跟不上了。 如今,坑也好,河也罢,水质大多污染。城里家家有热水器,农村户户有太阳能,洗澡无需去下坑。“下坑”这个老土的方言名词,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促成了儿时一场旧梦。   

在七八月份的酷暑里,“下坑”一词自带凉意属性。
   下坑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很火,可能以前也火,只是我出生在八十年代无法回头去感受。下坑,听起来有几分土气,它好像只属于农村。如今很多城里人知道游泳,但未必知道下坑。
   我记不得,自己最后一次下坑是什么时候?是初中毕业后,还是高中毕业后,还是……完全想不起来。当时我不知道那是自己最后一次下坑,如果知道,我定会留个纪念。至少会把那天的场景多在脑子里过几遍,以备多年后写这篇文时能想起来。
   世上没有后悔药,就像和某人一次很平常的见面,有可能就是此生最后一面。有点儿沉重,但这是事实。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很多平常的事,普通的物,错过即是永别。
   我不是旱鸭子,却“旱”了好多年。
   我到底还会不会游泳?我自己都不知如何回答。或许会吧?这技能学会了,应该不会忘,很少听说有鸭子被淹死嘛!
   如今每年暑假,县城的游泳班报名很火热。朋友圈里频繁刷到游泳馆的广告。孩子们在清澈的泳池,穿着五颜六色的泳衣嬉戏。不知为什么?我并不羡慕他们。他们像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金鱼被放在鱼缸里。
   纯净的水质,人工种植的水草,沙石,“咕咕”冒泡的氧气泵。看上去金鱼们很闲逸,但我总觉得它们很可怜,一生要被困在这逼仄的空间里。我希望它们是从小就被人工养殖在鱼缸里,它们不知道什么是池塘,什么是河,什么是江,什么是湖,什么是海?不然,它们的一生会郁郁寡欢。
   在我们县城西郊有一处湿地公园,“金牛湖湿地公园”这里有一座笔架山,山南端是一片人工湖,叫金牛湖。每年夏天,这里有一处浅水区可以游泳。晚饭后,从县城和附近村子有一些人会来这里夜游。
   每听到有人说去金牛湖游泳,我心底总会泛起一丝冲动,也想去游一游。想归想,从未实施过。我不知道自己怕什么,是怕自己忘记游泳技能,还是怕被工作人员抓现行,还是对金牛湖的水深有些忌惮。不管是哪种原因,至今未能成行。
   游一游的想法,虽未能实现,但它一直都在。
   前几日,晚饭后,我和妻子去村南桥头散步。走在河堤上,看着河面在黑夜里反射出的光亮,想起以前。
   桥南这片河道很宽,早春上游放水,河水很湍急。我放学后喜欢趴在桥头上,看水争先恐后地钻入桥洞。它们太顽皮了,好像前方有什么东西在召唤着它们。
   它们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桥墩,夹杂着泥土味的水珠偶尔溅在我脸上,这让我很兴奋。我们这里离黄河很远,离长江也很远,离大海更远。课本上学到的“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浊浪排空”,这些成语,我无法理解。但当看到桥墩下拥挤的河水,泛起的浪花,这些成语被具象化。
   夏天,河水便不再那么急着涌向前方。浑浊的黄河水经过一天天沉淀,变得清澈起来。大多数时候,风平浪静,它好像累了。一阵风吹,微波荡漾,波光粼粼,给人一种静谧之感。随着“扑通”一声,打破这诗意的宁静。
   桥南,桥北,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
   不一会儿,水面上满是孩子们的身影。他们个个很精瘦,皮肤黝黑略显蜡黄。桥下这条河叫“四新河”,它源头在哪里?我不确定,但我知道在聊城段它是一条很宽的河,向东南延伸,越来越窄,走到王庙村东侧被芦苇吞没,流到我们村南河道逐渐变宽,变深。
   河堤上,种满柳树。其中有一棵向着河道倾斜。我们喜欢站在上面,往河水里跳,好像谁敢跳下去,谁就是勇士。跳到水里,几个人开始比赛扎猛子,看谁憋的时间长。比赛从南岸游到北岸,看谁游的来回多。玩腻了,便顺着河道往东北方向游。
   桥南侧是一片开阔水域,河水较浅。孩子们在这里摸鱼,打水仗。扎个猛子,双手用力挖出一块淤泥,悄悄探出水面。瞄准其中一个同伴的头砸过去。啪,一块黄泥紧紧贴在他头发上。使坏者迅速扎进水里,片刻后,若无其事地探出头来,好像刚才的事与他无关。洋洋得意之际,一块泥巴重重地砸在他肩上。一声惊呼过后,看向水面,肇事者早已逃之夭夭。他只好潜入水中,洗去肩膀上的泥巴,顺手挖上一块淤泥,准备反攻,主打一个出其不意。
   大家玩腻了打水仗,就去桥洞处冒险。看谁有胆量从狭窄的桥洞里钻到拱桥北侧。桥洞里很黑,水也凉,阴森森的,给人一种压迫感。期间憋不住气,抬头会碰到桥壁,喝几口水。心生惧意,加快游速,待看到光亮,猛地抬起头,空气真好,光明真好,大有一种死里逃生之感。
   桥北,河道西侧是一片滩涂,上面种满成人手臂粗细的柳树。在雨季,这里变成浅水区,为村里年龄较小的孩子提供了戏水的地方。河道也较浅,最深处也就一米半左右。
   与这片滩涂一路之隔的西边还有一片水域。是该叫它坑,还是该它叫塘,还是该叫它滩呢?它都像一些又都不像。村里人还是喜欢叫它坑。这里也是孩子们嬉戏的地方,但水很浅,大多还都是雨水,水质很差,常有村民鸭鹅在这里游泳。水深一米左右,水里长满粗壮的柳树,岸边长满榆树、杨树。
   这两处地方,大人们很少来,他们都去村北齐后支渠。
   齐后支渠是村里主河道。出村路必经过一座独孔拱桥。在我小时候,桥翼是粗沙灰质,如今细沙灰质,很光滑。每年早春,这条河道两侧满是机器轰鸣。夏天,主要水源是雨水和黄河水,水质很好,鱼虾居多,因离村子有一段距离,很少有鸭,鹅。
   拔草回来的村民,会在桥头处淘洗一下草,顺便跳到河里,洗去一天的乏累。大一些的孩子,会站在桥头上往下跳,“扑通,扑通”。这里的桥洞比较大,钻起来没那么恐惧。
   在老家大门外,有一处宅基地,因主家没能力把它填平,它一直是个坑。坑很深,水的来源主要是雨水以及村里污水。水质可想而知,但不知为什么?这里还是个比较火热的游泳地。大人,小孩都喜欢在这里游一游。我第一次在这里游泳,才五六岁,拿着家里的水桶,学着别人瞎扑腾。大坑东侧有一棵大柳树,我常抓着树根练习游泳。
   我们村南紧邻的是小陈庄,陈庄有一处鱼塘。是游泳的好去处。夏季每天晚上,这里都挤满男女老少。水比较深,不会游泳的孩子,大都在边上由父亲或母亲看护着,抓着树根瞎扑腾一阵。男人和女人在两个区域,拿着毛巾擦拭身体,擦拭完,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朝鱼塘深处游去。游一个来回,便回家休息了。
   小时候我常住在三舅家,三舅离鱼塘直线距离不到百米。有时候临近凌晨,隐约间还能听到,有人游泳扑腾的声音。有节奏的,沉闷的“扑通,扑通”慢慢淹没在酷夏的午夜,淹没在我的梦里。
   我从村南小河学会游泳后,便跟着大一些的孩子去深水坑。出村向东是邓庄村,村北有一个大坑,很大,很深,坑南侧有一个大土山,很高,很陡。在坡上有一条十几米光滑的滑道,我们都叫“大滑梯”。这是一天天用屁股磨出来的。我们爬上土山顶,依次排好,坐在滑道上,喊出一句响亮的口号,顺势滑下,感受急速带给身体的刺激,倏忽间,滑进水里。这条细长的滑道承载着童年无数快乐。
   这片大坑一分为二,北半是稠密的芦苇荡,南半是一片至少两到三米多深的水域。这里常年不断水,具体是雨水还是河水不好说。记得最北侧好像有一条河沟相通,应该也是河水雨水各半。这里水质极好,虽然芦苇荡有鸭,鹅,非但不影响水质。偶尔游累了,还能进去摸鸭蛋。鸭蛋数量很多,有些已经坏掉,便被我们当成臭蛋打仗用。新蛋就拿回家煮着吃。很好辨别,拾到鸭蛋,用手晃一晃,手感为固体则是好蛋,手感为液体则是坏蛋。
   南半水域,东西向大概有三四十米,南北向也得二三十多米。从南侧到北侧游一个来回,是很费体力的。大多数人,需要在芦苇荡的浅水区歇一会儿。如果真能游一个来回,便被我们奉为英雄,如果一个猛子能扎到头,更会让我们为之疯狂。
   每个暑假,吃过午饭,村里一大帮伙伴,就集合起来朝邓庄大坑开拔。穿过一片玉米地,穿过一片盐碱地,穿过一条河沟,走到土路和柏油路的分界线,踏上柏油路,左侧是邓庄砖窑,右侧是一废弃煤场,向前五十米,路北侧就是土山,随即就听到孩子的嬉闹声和脚面拍水的扑通声。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穿一个裤衩,也无需再脱衣服,爬上土山,依次滑下。
   我曾学着大一些的孩子,游到最深的地方。把右手举起来,垂直下沉。下沉过程中,我会睁着眼睛,水的颜色由浅黄色变成黄色,变成绿色,变成墨绿,变成褐色,变成黑色。水温,由温热变温,变凉,变冷。随身体下降,我感受到一种未知的恐惧,两三米深,却迟迟不到底,好像误入无底洞。
   越往下越害怕,但心不甘,继续下沉,直到踩到软软的坑底。那种软给人一种莫名的恐惧,仿佛踩在一个怪物身上。赶紧用力一蹬向水面游去。整个过程会有一种突然被一只大手拽住的错觉,恐惧加倍。此时只想赶紧冒出水面。随着水温增加,颜色变浅,头露出水面,刚才收紧的心,慢慢放松。奋力向岸边游,眨眼间,又加入玩乐的队伍。仿佛刚才的恐惧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知不觉,近三十年过去了,一切仿佛都还在昨天。细算起来,我差不多得有至少二十多年没下过坑了。游泳动作还都记得,会不会游另当别论了。即便会游的话,体力也跟不上了,游不几米就得气喘吁吁。
   如今,坑也好,河也罢,水质大多令人堪忧。鱼虾以及其他水生物也不像以前那般丰富。城里家家有热水器,农村户户有太阳能,洗澡无需去下坑。“下坑”这个老土的词,活成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成了我儿时的一场旧梦。

共 37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下坑”为切口,打捞起八九十年代农村夏日的鲜活记忆。从四新河的戏水打闹、桥洞探险,到齐后支的清凉慰藉,再到邓庄大坑的惊险畅游,每个坑塘河道都盛满童趣。扎猛子的比拼、淤泥仗的嬉闹、滑土山的刺激,是没有泳池的年代里,大自然馈赠的快乐。“下坑” 不仅是消暑方式,更藏着乡土社会的野趣与纯真,是孩子们在水中习得的勇气与成长。如今水质变化、洗浴便利让“下坑”成了旧梦,可那些扑通声、嬉笑声仍在记忆里回响,提醒着“我”:有些快乐无需精致设施,只需一片自然水域与一群伙伴,便能在时光里沉淀为最珍贵的念想,成为回望时心头的一抹清凉。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5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25 14:02:33
  下坑的记忆太清凉!水里的嬉闹、土坡的滑梯,藏着童年的甜。问候作者,愿这份快乐常绕心,日子如盛夏坑水般舒爽,喜乐长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25 14:03:19
  被文中“下坑”的野趣打动,字里行间是时光的暖。问作者好,盼您常忆水中欢,生活如儿时坑塘般鲜活,安康顺遂!
3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5-07-25 21:09:26
  拜读冬阳老师佳作问好老师!大坑对于现在的孩子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了。但是过去生长在农村的男孩子们大坑是游泳、抓鱼、摸虾最快乐的纳凉地方。如今最小的也有不惑之年了,这些快乐时光成了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4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7-25 22:42:27
  感谢汪老师辛苦编发和精心点评以及文后留墨添香。致敬我们物质匮乏却快乐有趣的童年。
5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7-25 22:44:09
  感谢付老师抬爱读拙与留墨添香。是啊,如今的孩子都在游泳馆,只能说是玩水,也很快乐,但不能和我们那时候同日而语。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