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灯火阑珊处(赏析) ——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南渡之后,他的妻子很快也不幸逝世。经历了痛苦之后,时间治好了他的伤痛,他恢复了单身生活。当时辛弃疾才二十多岁,自然是要寻找第二段爱情的。他来到了南宋的京城,赶上了热闹的元宵节。他当然知道元宵节也是情人节,所以心有所感,创作了这首词。
中国文学史上,有关元宵节的词作,本来欧阳修的《生查子》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但这首词横空出世后,两首词孰优孰劣就全凭个人喜好了。辛弃疾终究是辛弃疾,他借助求偶这个颇符合元宵节宗旨的主题,竟然上升到了爱国情感的迸发,后世王国维还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治学的境界,其境界之远大,当然超过了欧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词结构很简单,上片纯粹写景,下片抒情,实际上是写自己求偶之思。第一句写灯,春风来了,晚上似乎盛开了千树的花。这是比喻,花是指花灯,树当然也不是实际的树,而是树的造型,灯镶嵌在树上,可不就像是树上的花朵?西方圣诞节会有圣诞树,树上也会缠绕一些灯带,还会放上一些小饰品,我国很多人乐此不疲,认为还是西方人会玩,殊不知数百年前甚至更早,我们的先辈们早就玩过这些玩意了,而且比圣诞树更大、更优美。
看到这句词,分明会想到岑参那句著名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借助春风吹开了花朵,来比喻本不是花的物体,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又美好的艺术形象。除了灯树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花灯,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摆在地上,有的不知借助什么东西挂在半空中,灯的光亮夺目,让这些依托物产生灯下黑的效果,几乎不怎么看得见,就像半空中悬浮着一盏盏明灯,那岂不像一颗颗小星星?星星高度不一,那自然是流星雨的感觉了。
现在各地元宵节都会有花灯展,尤其是秦淮河边的花灯,非常盛大漂亮,只要身临其境参观过这些花灯,就能明白辛弃疾的比喻是多么的形象生动。第二句是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参观的人太多了,有骑马的,有坐车的,那些坐车的肯定都是贵夫人或者官宦家的大家闺秀,她们的到来,让整条道路都充满了香气。
灯不是静态的只给人看,元宵节举国同乐,当然还会有一些表演,于是笙歌响起来了,音响效果先拉满;耍灯人开始挑起舞来,灯自然随之旋转,照射出的光芒也随之旋转,那就是我们现代歌舞厅旋转射灯的效果;还有各种造型的灯,像什么鱼啊,龙啊,随着耍灯人的舞蹈,这些动物似乎也在翩翩起舞。这种热闹的场景,整夜不息。这是直接描写灯会的热闹。元宵灯会,真的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保护遗传,因为这是与民同乐。
下片,开始抒情。我不是想找配偶吗,自然更关心女人了。我看到的都是满身华彩,佩玉鸣鸾的公主一样的女子,她们为这个热闹而开心,一路笑嘻嘻的走过,还留下扑鼻的香气。只是很可惜,这样的女子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寻寻觅觅,想找到一个我喜欢的姑娘,可成千上百的姑娘走过了,我就是找不到。在无可奈何之际,我已经失望透顶了,这时候偶一回头,却发现我喜欢的那个姑娘,就在灯火阑珊处。可以想见,这个姑娘肯定是与众不同,因为她不喜欢这些世俗的热闹,肯定也没有那些世俗的佩饰和香气,但却气质惊人美貌异常。
在中国的传统意象中,真正的美女确实都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她们似乎都独居在尘世之外等着有缘人去发现,从《诗经》中的“在水一方”到汉乐府中“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似乎远离世俗,才可以超凡脱俗,才是绝世美女,才配得上我们的文艺青年们。所以,这是一种传统,并不是辛弃疾的怪癖。
当然,联想到辛弃疾的政治抱负,其实就会明白,他这首词当然不是简单的求偶词,他是在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一心想北伐收复失地,可朝廷中多是苟安之辈,只图眼前生活的舒适。所以,热闹的灯市上,他看到的都是只知道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游客,那些其实都是贪图享乐目光短浅的苟安者,他是耻于与这些人为伍的。所以,他众里相寻千百度,只是想找一个能够和自己志同道合之人。
在辛弃疾的词中,他找到了这个人,这个人和他一样,没有被喧闹的繁华所吸引,而是冷静的在灯火阑珊处,冷眼旁观这表面的繁华。这才是能在俗世繁华之中保持清醒理智的有识之士,是辛弃疾的同道中人。只是,词中他找到了这个人,现实中他找到了吗?恐怕只是他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或者说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辛弃疾貌似在写情人节的求偶,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然而,王国维先生用词的最后一句,来比喻治学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当我千方百计费尽心力来研究一个学术项目时,似乎就到了一个死胡同,怎么都走不出来,无法达成结果。当我放一放,偶然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时,却能够突然发现,原来结果就在眼前。这是一种哲理化的升华。
其实,何止治学,无论世间什么事情,只要我们努力去追寻,当我们经过千万次的努力未果以后,这时放下紧绷的心态,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角度,往往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其实已经成功。辛弃疾的这句词,经过这样的升华,确实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个哲思的思维高度,尽管这可能并不是辛弃疾的本意。
一首《青玉案》,记秦淮河畔元宵节:秦淮河畔灯如昼,贡院闪,文房透。十里长街香满袖,喧哗声彻,娉婷行瘦,天际笙歌吼。讲经夫子眉头皱,漫卷诗书懒回首。幸有长河舟暗走,依依轻桨,水中素手,黯黯听钟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