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福报(小说)
一
已过了中午时分。玉香还在地里劳作,她抬头看了看太阳,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 ,见已是中饭时间,这才想起得赶紧回家做中饭。刚回到家遇见老公陈大海,不知在哪里喝了酒回家,上前抓住她头发就动手打人。“爹!你为何总是欺负娘,她刚从地里回来还没吃饭呢!”七岁的儿子小明见爹又要打母亲,心疼的哭喊道。
陈大海又喝得醉醺醺的,儿子话语就当耳旁风,走路就像扭秧歌似得,在外喝了酒,回来就发酒疯,抓住老婆头发又是一顿打。
玉香和大海是经人介绍的,两家离着也就五六里路,不算太远。当初相亲,玉香见他家条件不错,人长的也可以,上有两个姐姐已经出嫁,他最小,订婚相处不久就结婚成家。
自从玉香娶进陈家,婆婆时常在儿子面前,说她这不好,那不行。大海品性本就不端,脾气暴躁。经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抬手就打,张嘴就骂。玉香忠厚老实,受了委屈也不敢回娘家诉苦,久而久之愈演愈烈。不久怀有身孕,为了孩子她更加能忍。
就因身上脸上经常有伤痕,除了下地干活很少出门儿,也难得回娘家。母亲想她,要她回家看看,总是依孩子小走不开为由。这种地狱般的日子,竟然熬过了八个年头,生下了两个儿子,老大小明已经七岁,亲眼目睹母亲经历的苦难,小明见父亲施暴,年幼的他,为母亲愤愤不平,却又无能为力,开始恨父亲。
二
婚后八年时间,回娘家没几次,玉香的母亲也是老实厚道人,几次看到玉香身上的伤,即心疼又无助,心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娘,假如离婚,恐怕也嫁不到好人家,为了孩子就凑合着过吧!
这天,父亲赶集回来,经过大女儿家,于是顺便进来看看,正巧碰上女婿又在打女儿,外孙在一边吓得又哭又喊。见此情形,玉香爹顿时火冒三丈,冲上去就给女婿两个巴掌,心疼的拉起女儿的手:“走!闺女,咱回家,不和这畜牲过了,和他离婚!”
“姥爷,我也去。”小明跟随其后。
“有姥爷一口饭吃,不会饿着你娘俩。”
大海被岳父打了两个巴掌,等反应过来,岳父已经把妻子还有老大儿子带回了娘家。
玉香的姨妈听说外甥女,回到娘家准备离婚,于是忍不住过来看看。
大姐得知妹妹家的事儿,匆忙赶来。玉香妈道:“孩子们的事儿,都把大姐给惊动了,大热天儿的往这跑,还没吃饭吧?”
“我吃过饭来的,这事儿我是听隔壁铁蛋儿他娘说的,听说了这事儿怪闹心的。”
“可不是咋的,都是两个孩子的爹了,还不见长进,不见收敛。听他爹回来一说,我也支持他们离婚,不然,闺女太遭罪”玉香妈边沏茶道。
“先得把婚离了,咱以后再想办法。”大姨接过玉香倒的茶喝了口。
大海那犟种,假如跑来和岳父岳母道个歉,改过自新,以后不再动手打人,玉香父母肯定会同意把人领回去。
可他偏要倔到底,还在外放话“离婚可以,必须拿出一万元才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在九十年代,这一万元对这穷乡僻壤,可不算是个小数目,乡村人不懂法,欺软怕硬。
玉香娘俩长期住在娘家,孩子也得要上学,也不是长久之计。
妹妹家遇见难题,她大姨也跟着揪心,只要老姐妹们坐在一起聊天,就会提起妹妹家,这档子伤脑筋的事儿。
刘婶儿听了玉香的遭遇,也很是同情,心想自家小儿子就因其貌不扬,已过了而立之年,还没成家,这婚姻大事儿,得和儿子商量一下才行,所以有心,当时也没说啥。
三
刘婶儿和玉香姨妈是一个村的,也是要好姐妹。她为人宽厚大度,虽然兄弟姊妹几个,照顾公婆,从来都不牵扯其他,对二位老人非常孝顺,公公去年离世,婆婆跟着她过已86岁。村里谁家有红白事,都会热情的去帮忙,在村里口碑甚佳。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成了家,老二读书不行,而且个头不到一米六,长相欠佳,但人品挺好,勤劳能干。走出校园以后,一直在外打工。
心想得叫小儿子回家一趟,于是跑去街镇电话亭,给儿子打了电话:“建国你回家一趟,和你商量下你的婚事。”
“妈!别为我婚事费心了,都介绍了好多个,相亲弄得我都寒了心,没媳妇也罢,将来您和爸老了,我们一起过,我伺候您俩。”
“臭小子明天必须给我滚回来,假如不回来,我就去你那里揪你回来。”说完生气的挂了电话。
建国听母亲电话里已经生气,于是第二天下午准时赶到家。刘婶儿把玉香的遭遇和儿子说了一遍。又补充道:“玉香那孩子挺好,和你年龄相仿,就是多了个孩子,你假如不嫌弃有个孩子,我就托她姨妈说说看。”
建国为人善良厚道,他若有所思道:“虽然带着个孩子,说不准人家还看不上我呢。”
得到儿子同意,她立马来到玉香姨妈家。把儿子的情况和她道了个清清楚楚。
妹妹家的事儿,就当自己的事儿。当天她就去了妹妹家。
玉香一家人,估计就是为玉香的事儿而来。没等妹妹问起,就迫不及待的把建国的情况说了一遍。
玉香父母都感觉不错,人虽然不好看,人家可还是没家小的小伙子。拿主意当然还得玉香自己。她低头寻思了好久:“我嫁给他可以,有三个条件,我知道这三个条件对他来说很苛刻,可我必须提出来,因为我怕了。第一:那一万元必须得有,不然这婚离不了。第二:不能和婆婆在一起住,必须单过。第三:婚后不能为他生娃,带过去的孩子可以随他的姓。”
姨妈听了外甥女提出的三个条件心里没底,心想光那一万元就够呛,别说一下两个条件了。
从她大姨脸色可以看出,她这媒人不好做。于是老夫妇俩满脸都是歉疚:“叫大姐为难了,真不好意思,在这里吃过午饭回去吧。”
“不了,你姐夫还等我回家做饭呢!”大姨有点生气,说话间已经起身迈出了大门口。
“把这瓶酒给姐夫带上。”
“不用!家里有自己留着吧!”推来让去,大姨还是没拿,她知道妹妹家多了两张嘴吃饭,日子不容易。
她大姨估计没戏,也就没去刘婶儿家回信儿。回来就收拾家务做饭。时隔几天,刘婶儿实在熬不住了,来找她大姨:“我托您的事儿,咋就没下文了呢,俺家二小子还在等着您的准信儿呢!”
“不是没下文,而是没戏,你坐下听我慢慢说。”一边说话,她大姨给刘婶儿倒了杯水。
刘婶儿听完玉香提出的三个条件后心想,结婚后还不给生娃,其他的都能结受,就这实属有点苛刻,心里不开心,也没挂在脸上微笑道:“我回家和建国商量一下给您答复。”于是起身回了家。
刘婶儿回到家和儿子说了玉香提出的三个条件。建国寻思了好一会儿说:“我们先把她提出的条件都接受下来,说不准结婚后,她还愿意为我生个娃呢。”
停了会儿他又说:“咱家一下子就是拿不出那么多钱。”
“你小子想的和我一样,一切等结婚后再说。要不打电话问问你哥,和他借几千。”母亲在提醒。
建国打电话和哥借了五千,在工地老板那里预支几千,亲戚朋友借了一些,总算凑满一万元。
那天送走了她大姨,老夫妻俩心里有点怪罪女儿,提出的条件也太苛刻。瞅着女儿那张憔悴的脸,就心软,也就不再忍心说啥。
四
转眼到了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田野一片丰收景象。一阵阵秋风带着五谷果香扑面而来。她大姨和建国,看着沿途的风景,心情和金秋风景一样的好。
她大姨高兴的,脚还没踏进门儿就喊:“成了!成了!”
玉香妈,见大姐风风火火带着一脸喜气,身后还跟着个小伙子,赶忙出来迎接:“一路辛苦了,又叫大姐费心了。”小伙子手里还提着点心和水果。
玉香叫小明上前和建国打招呼,小明很懂事,立马一声“叔叔好”建国毕竟是小伙子有点羞涩拘束。
与玉香父母打过招呼。大姨和玉香父母聊了几句之后,随即退出,怕小明留在那里做电灯泡,把他也带了出来,屋里就剩下他们两个人。
建国从包里拿出一个苹果,洗了洗见桌上有把水果刀,把皮削了递给玉香:“吃吧!这是新品种苹果,你尝尝挺好的。”玉香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第一次享受到男人这样的待遇。她接过苹果幸福泪水,和苹果一起吃进肚子里。吃着吃着竟然抽泣起来。
建国见此情形,为她擦去脸上的泪水:“听说你以前受了不少苦,嫁给我一定会让你幸福。”
陈大海拿到了一万元,依然不肯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不守承诺耍赖。在城里的大哥,听弟弟讲述了此事后,帮出注意道:“投诉告他家庭施暴法庭上见。”最终法庭判决:两个娃,一人一个。大海提出的无理要求一万元如数退还。原本法庭小明判给父亲,可小明死活不愿意跟着父亲,这才把二娃判给了大海。不久小明就跟着母亲嫁到了刘家,从此姓了刘。
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玉香嫁到给建国已十多年头,小明早就改口叫爹。建国也非常喜欢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虽然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渐渐的建国打消了想再生一个得念头。小明职高毕业后,在某厂家做电工,工资不低,一家人过的幸福和睦。
谁成想一直身体很好的刘婶儿,在清晨起床时轰然病倒。建国正好在家,夫妇两赶紧把她送到医院,多亏抢救及时,活了过来。毕竟是过了古稀之年的人,得慢慢恢复。
公公也已上了岁数,能自己照顾自己就不错了。玉香每天都过来照顾婆婆。给婆婆买了轮椅,每到集市都推着婆婆去集市逛逛。刘婶儿虽然腿脚不利索,头脑还很清楚。暗暗为当初自己和儿子的选择而庆幸。
小明在厂里人缘挺好,勤快厚道赢得厂长信任。厂里有个姑娘,看上了小明,两人有了恋情。每逢周末小明都带她来家里,姑娘人看上去非常谦和。玉香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转眼进入了手机时代,大伯和母亲视频聊天。
“建国在外打工,都是玉香伺候照顾着我。”
“娘!我明天就回家看您,真是辛苦弟妹了。”
“大哥您见外了,这是应该的。”玉香对着手机道。
第二天中午,大哥大嫂从城里回来看望母亲。老娘虽然腿脚不灵便,被玉香收拾的干净整洁。在玉香精心照顾下,病情恢复得很快。
见了大儿子母亲一直把玉香夸个不停:“俺虽然没女儿,俺这儿媳妇比女儿都强。”
“娘!我哪有那么好啊,是您宽容大度善待了我。”说话间,玉香一边把炒好的菜端上桌。婆婆有大哥大嫂陪着说话。
小明得知大伯回来,于是带着女友一起回家。建国也从工地上赶了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
吃饭时,大伯拿出一张银行卡:“我难得回来一次,父母都是弟妹照顾着,而且照顾的这么好。卡里有30万,母亲看病都是你们出得钱,这些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玉香被大伯这么一笔巨款,给镇住了:“咱娘对我的恩,今生今世我都报答不完,是娘和建国包容接受了我们娘俩,假如不是娘,说不准我不抑郁,也要疯掉。”说话间她泪水涌满双眼,“每当想起那几年地狱般的日子,我就对你们一家满心感激。当初我提出的条件那么苛刻,建国和娘都担待包容着。这钱我决不能收。”
大哥又说:“还是收着吧,我过得比弟弟好,能帮衬一下也是应该的。我在外不能经常回来照顾母亲,你把钱收着大哥心里反而踏实。”玉香最终决定把那笔钱放在婆婆那里。
一年后,小明结婚成了家,那媳妇贤惠善良勤劳,两人下班回来就帮婆婆,伺候照顾两位老人,从不嫌弃他们脏。夏天都是小明帮爷爷洗澡,媳妇帮奶奶擦身。
建国在外打工,小明隔三差五打电话给父亲叮嘱“爸!在外别太节俭,身体要紧,累了就回家休息。”
“我才五十出头,退休还不到年龄呢。”建国笑呵呵地回答着。
在一起打工的哥们儿,都羡慕建国有个体贴孝顺的好儿子。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福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