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月】远去的灶台(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星月】远去的灶台(散文)


作者:微笑的百合 白丁,53.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3发表时间:2025-07-25 19:26:25

一天,上小学的侄子兴致勃勃地要跟我学做饭,我看他热情很高,便开始教他。这第一步,当然是介绍天然气灶的实操:我把身子转向灶房窗户的西侧,抬起右手打开天然气开关,演示给他看,并叮咛说这个手柄和天然气管垂直时,燃气就关了,手柄和天然气管道方向一致时,燃气就打开了。侄子“嗯嗯嗯”地答应着,说是记住了。我又带他来到灶台前,摁住燃气灶按钮,向左旋转90度,然后慢慢回转下再丢开,火就打着了。侄子学着学着忽然问道:“姑姑,你小时候没有燃气灶,是怎么做饭的?”我听后先是一怔,然后呵呵地笑了。侄子从小生活在县城,自他出生以来,家里做饭,不是电磁炉就是天然气灶。他这样问我,再正常不过了。我不假思索地告诉他:“那时候,我们是用土灶做饭的。”“土灶?”侄子脸上一片茫然,他疑惑地看着我,让我讲给他听。
   这是一个远久的历史。我清了清嗓音,故装深沉地慢慢道来: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泥匠筑起的土灶台,土灶台是由一片一片的小土坯垒起来的,高大约85厘米。它的下面小,而且是两个大小相等且平行的长方体,两个长方体垒到一定高度,就一层一层向外延伸,等达到灶台的宽度后,就整整齐齐向上码,快到灶面时,通过泥匠手中泥瓦刀的魔法,砍掉突出部分的小土坯,巧妙地慢慢放射成圆形,小土坯与小土坯之间全部用带麦衣的泥巴粘起来,表面抹得光滑平整。灶台的右边放着一个风匣,风匣正中心的下边上有一个木制的风口筒,这个风口筒与灶台的墙面紧贴,而且和土灶预留的圆形土进风筒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刚刚把风匣的木风口筒塞进去(如果土灶留的风口筒太大,就要用泥巴塞过些,这样风就全部进入灶膛内。)直接通到灶膛内正中心。后来政府组织土灶改革,在灶膛正中心安上了炉桥和灰筒,还把土灶靠墙的一面打通,插上烟囱,从此,土风筒变成了铁风筒,土灶也变成了新型的改良派土灶。做起饭来,厨房不再浓烟滚滚、刺激人的眼睛和肺部。
   新型土灶的炉桥正上方是铁锅,柴草就放在炉桥上面,这样做让柴草架空,使空气流入,点着后能充分燃烧,最后全部变为灰烬,成为上好的农家肥。为了让侄子直观了解土灶的结构,我找来纸和笔,画出草图让他看。侄子看着看着说:“这好麻烦!”我笑笑说:“这不算麻烦。真正的麻烦是土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缺点。因为泥匠手艺有精有差,灶台的质量当然有好有次。人们通过点火做饭,就能试出师傅的手艺。手艺精湛的泥匠,筑的灶一拉风匣,灶膛内火势很大,反之,那灶膛里的风就像重症病人的喘息,火苗忽明忽暗。火势不旺,做饭肯定费时费力。”
   生火做饭的时候,通常先往灶膛内放一把麦草或者易燃的干杂草,再拿起火柴盒,左拇指顺着火柴盒抽屉的中间往里一顶,就露出直溜溜的火柴。右手取出一根,左手顺便合上火柴盒,然后用右手里的火柴(火柴头主要成分为氯酸钾)往火柴盒的擦皮(主要成分是磷)上轻轻一划,小小火柴头就燃烧起来。这时,赶紧伸出右胳膊,去灶膛内点燃麦草,随后,就用左手慢慢地往灶膛内续柴草,右手来回拉动风匣,风匣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鼓风机。侄子越听越有兴趣,姑姑姑姑叫个不停,问我在哪儿能见到风匣,我脱口而出博物馆,改天带你一起去见识见识,长点知识。侄子听了满脸笑容。
   “那时候,做顿饭不像现在,一个人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五六个人的饭菜。往往在做饭过程中,需要一个人烧火,来协助你奶奶做饭。你看过杨家将,杨排风不就是烧火丫头吗?”侄子点点头,补充道:“她还是带兵作战的将才。”
   “当时,家里人口多,凡是该上学的小孩,在你爷爷奶奶的一再坚持下,都送进学校读书。家里的劳动力只有你爷爷、奶奶两人,他们长年累月地靠挣工分养活我们。每当队里给大家分粮食和柴草时,你奶奶总是等大家都分完了,才忐忑不安地走进仓库或堆放柴草的大场,背回那远远不够我们吃一段时间的口粮或做饭用的柴草。你大姑总是在空闲的时候帮你奶奶一把,常常背上背篼、背夹去压后的地梗上拾些柴草,晒在院子里备用。”
   “然而,还没等这些柴草完全晒干,我就被你奶奶指点着抱回灶房和着干柴一起烧锅,风匣拉得我胳膊酸痛。灶膛里常常冒着浓浓的黑烟,往往是等到干柴把湿柴熏干,共同燃烧的时候,火苗‘哗’的一下,直冲向锅底。更多的时候,我把风匣拉着拉着……心里就憋屈起来,嘴里嘟囔着你奶奶为什么老是让我烧火做饭,你大姑回来就吃饭。你奶奶一再给我解释:他们放学回来迟,况且她干的活,你又不会干,不信你去担回水试试?我无语了,只能在怨声载道中日复一日地拉风匣烧火做饭。一顿饭做下来,我拉风匣的胳膊又酸又痛,还得忍着痛赶快去吃饭。那个饭香啊,是今天你根本无法体会到的。”侄子反问我:“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就不可能!肚子饿了什么饭都香喷喷的!”侄子不得不承认这点。
   “当时我年纪尚小,不懂事,只顾着自己填饱肚子,你爷爷奶奶饿肚子是常事。你奶奶为了让我们吃饱肚子,常常把小麦面磨得很黑,而且从没擀过一次长面,一直都是苞谷面和小麦面掺杂在一起用擀面杖做的杂面节节。即使这样节俭,一年粮食还是不够吃。柴草就更不用说了(柴草既要做饭,还要烧炕,费得很。)。每逢过年的时候借粮食,要柴火是常有的事。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土地承包到户。家里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小麦一袋袋堆在家里,麦草一年四季烧不完,还常常接济喂牛的邻居。生活慢慢由解决温饱到走上富裕。土灶台也变成了砖混结构的灶,面上还贴上光溜溜的瓷砖。洗锅,抹灶台方便极了。再后来,由于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个小家庭,家里的砖混灶被废掉了,做饭换成了电磁炉。短短五十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把妇女从烟熏火燎的灶房中解救了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身自己的事业。”
   侄子听完我的讲述,无不感慨自己何其有幸,生在了好时代!侄子说得没错,时代造就一代代人。就像我们60年代末的人一样,因为生活资料的匮乏,我一个女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此不情愿给妈妈帮忙做饭。今天,曾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泥土灶台,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地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代替它的砖混灶台也随着小家庭的不断出现,慢慢地遗落在一天天的光阴里。目前人们正在使用的电磁炉、煤气灶、天然气灶,大大地节约了现代人做饭的时间,把天天围着锅台转的妇女解救了出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像此刻的我,敲打着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当我回忆起这些人生经历时,总感叹现在的孩子生在福中。

共 26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通过回忆土灶的变迁,串联起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情感真挚且富有生活质感。文章从“教侄子用燃气灶”这一日常场景切入,由侄子对“土灶”的陌生引出回忆,以家庭灶台的演变(土灶→改良土灶→砖混灶→现代灶具)为线索,折射出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小切口承载大主题,让时代变迁显得真实可感。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交织,在对比中(土灶的麻烦与现代灶具的便捷、过去的匮乏与如今的富足),自然流露出对时代进步的感慨和对当下生活的珍惜,结尾侄子“生在了好时代”的感慨,既是童真之言,也道出了文章的主旨,让怀旧的叙事有了积极的落脚点。整体而言,这篇散文以质朴的语言、扎实的细节,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时代缩影,在怀旧中传递温暖,在对比中彰显进步,读来亲切动人。全文叙述清晰,语言生动,主题明确,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乡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乡鹤        2025-07-25 19:28:19
  在怀旧中传递温暖,在对比中彰显进步,读来亲切动人。好文共赏!
回复1 楼        文友:微笑的百合        2025-07-26 11:29:05
  谢谢编辑辛苦写出的精彩编按。祝夏安!
2 楼        文友:柏丫        2025-07-26 09:53:58
  文字也勾起了我儿时记忆,儿时的灶台,粗糙土气,却也满含烟火味儿。如今干净卫生、方便快捷的天然气代替了过去的土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见证。
回复2 楼        文友:微笑的百合        2025-07-26 11:31:49
  谢谢柏丫老师留评。土灶台是我们这一代人永久的回忆。问好老师,祝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