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自行车轶事(散文)
从见到自行车的那一刻起,我便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如今,已有50多年的骑行史了。
其间,自行车以自己的骑行本能服务于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间接地助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进步立下了“赫赫战功”,被郑重记入了自行车的发展史。当然,也发生了林林总总的自行车轶事,虽不那么主流,却始终凸显着顽强适应人类出行服务的奉献精神,印证了其所处时代的出行地位,折射着各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这都成为其“赫赫战功”的必要补充和特有纪念。
20世纪60年代末,我还是一个“胎毛未退、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儿,默默无闻地生活在一个距县城很远的村子里,思想很单纯,大脑几乎处于封闭状态。但在某一天,我突然听到了“洋车子”这个名称,并见到一位村民骑着它。就这样,我与自行车不期而遇。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洋车子”这个名称,并被其深深吸引而结缘,这个“洋车子”指的就是自行车。自行车是工业发展的产物,随着工业的兴起,自行车于18世纪末在欧洲的法国应运而生,制出了木制的雏形车。随后于19世纪引入了转向装置、加装了脚踏驱动后轮机构、采用了金属车架和充气轮胎,将自行车改造成了现代式。到如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1868年,自行车引入了我国,因是外国人发明的,就被国人说成了“洋车子”。
那时的自行车价格昂贵,是地地道道的稀罕物,可谓凤毛麟角。村民们都很穷,劳动所得只勉强能维持个温饱,一般人家都无力购买。因此,自行车就显得特别金贵,在全村1300多口人的心目中,自行车简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圣吉祥物,连出门办事借骑一下都很难实现。这样,自行车就成了一种富贵的象征。因此,它总与婚姻联系在一起,在结婚定情前,女方总要向男方索要自行车彩礼,当初流传着“三转一扢拧”彩礼的说法,这其中的“一转”指的就是自行车,取意于自行车的车轮是“转”着的,似乎这样,女方就轻松地圆了自行车梦。因此,男方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女方的这个条件,竭尽全力为其送上这份联姻大礼,进而去体现男方的洒脱。但那时的人实在是穷,男方经常因无力满足彩礼要求,而联姻告吹。那时,也有一些年轻人对自行车的偏爱走了邪路,由于他们对自行车特别痴迷,又无法圆自行车梦,就偷别人自行车上的铃铛盖。据我的一位亲戚说,那时,他就经常偷自行车铃盖玩,无论有用没用都要偷,并成了这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他家竟堆积了半筐子自行车铃盖。我当时对自行车也很感兴趣,特别羡慕有自行车的人家,常常梦到自己威风凛凛地骑着自行车玩。
1968年,我外婆去世,家里得了她的遗产,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由于自行车价值不菲,我们全家都特别珍爱和骄傲,特别看重这辆来之不易的自行车。这样,我们天天都要擦拭一次自行车,生怕灰尘玷污了它,把个自行车擦得锃亮。我家还为自行车做了一个灯芯绒座套,以此来保护好车座。在我们全家人的心里,这辆自行车就是一种炫耀。为满足这个虚荣的要求,我妈及我们兄弟三人都学骑自行车,成了最激情的自行车骑手。起初,我们在院子里学练骑车,待脚能掏进三角形大梁中间骑行时,便到生产队的打场上去学骑了。打场是农村的一种特有公共场所,村民们都在那里晾晒、加工粮食,见面交流是很自然的事。我们的心里很清楚,到打场学骑自行车,就可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家里有了自行车,我们全家人就能很快地因自行车而容光焕发了。在打场上,我们一边学骑车,一边看着打场上劳作的农民们笑,以表情来炫耀家里已有了自行车,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可是,在不久的70年代初,我家的这种甜丝丝感觉便换成了愁眉苦脸。那一年,我爹被派往庞庄水库当民工,自行车随之被带到了工地。当时,我爹骑着自行车趾高气扬地到工地做工,就像高人一等似的。可是没多久,我爹就在一次去县城出差时,让小偷偷走了405元的公款。我记得那一天,我爹无精打采地回到家里,脸上的表情难看得出奇。他苦着脸向我们展示了那道被小偷割开的提包口子,难看得像吃了苦瓜。当时,405元钱可不是小钱,对我们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我们全家都陷入了痛苦之中,屋内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就连掉下一根针也会让每个人都惊掉下巴,我们全家人的心情陷入了沉闷和压抑的极度状态。
后来,水库管理处的领导果真让我爹赔这笔巨款。一段时间后,我爹就架着胳膊,像逃兵一样从庞庄水库工地逃到了家里,只是那辆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自行车再也没有回来。我爹心情沉重地告诉我们,有一天下了暴雨,露天堆放在工地的水泥遭了殃。他是在抢救水泥时,摔断了胳膊。随后,爹被定为因公致残,评了个三等乙级,得了300元的伤残抚恤金。但我爹并没有领到这笔钱,他用这300元抚恤金赔了自己丢失的公款。赔了300元还不够,就含泪把那辆自行车卖了100多元,也抵了赔款。那时的人很穷,据我爹说,卖那辆自行车时,他很难出手,是求了一个熟人买,才卖出去的。
20世纪80年代初,我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一个距我村十几里的公社工作。那时,自行车依然金贵,只是有更多的人有了自行车骑。但是,没有自行车的人仍是多数。若要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办事,没自行车的人就得向有自行车的人借。那时,我的工作得骑自行车下乡,没有自行车就很难胜任。为解决我上班无交通工具的问题,我爹专门到集市给我买旧自行车。当时,旧自行车也有点贵,我爹又很细心,我爹到镇上赶了一上午的集也没看中一辆旧自行车。直到赶集快结束时,我爹才遇到一位熟人卖车。我爹围着那旧车看了又看,反复检查、合计后才看中这辆车花了48元,放心地买下了这辆旧自行车。我爹相车的眼光果真不差,这辆车的质量特别好,因是旧车,我在这个山区乡镇下乡骑着时,并不去刻意保护。我遇坡上坡,遇河过河,但这辆车均未出过大毛病。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有权的单位。不久,我就得到一个号,花147元买了一辆崭新的红旗牌自行车。从此,我的骑车愿望得到了满足。
我在这个公社(后改称为乡政府)工作,还遇到一个特别爱惜自行车的人。这个人是公社的秘书,也就是现在乡镇办公室的主任。他年龄很大,就像是我的一个长辈的年龄,居住在距单位两里地的一个村庄。他上下班所走的路很平,平时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他骑车时,特别看重自己的自行车,每天来单位都要擦,擦得又细、又亮,为此花费的时间很长。工作之余,我每天都能看到他擦车。不仅这样,遇到下雨天,路上就有了积水,他总是扛着自行车走,生怕弄脏自行车。据说,他骑车遇到水坑、小障碍都要扛起车过,他扛车过这些小障碍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家里一直扛到单位,不是自己骑车而是让车骑着自己。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自行车得到了大幅度普及。可是,人们的经济收入并不高,钱仍旧很紧缺,人们对自行车仍旧像宝贝一样珍惜。那时的小偷很多,常有盗窃之事发生,自行车就是盗贼的主要赃物标的。谁家被盗了,邻居们一旦议论起来,都要提“自行车有没有丢?”的话题。那时,我家也丢过几辆自行车,记得一次是在晋中二院看病时丢失的,那是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我很心疼;还有一次是在我家的阳台下,是一辆崭新的捷安特牌自行车,刚买回不到一周,就从我的眼皮子底下被偷走了,我当时感到特别难受。那时,自行车已得到迅速发展,自行车有了“加重”和“轻便”之分,还增加了许多品牌。这个时期,我改骑了轻便式自行车。
到了本世纪,自行车发展更为迅速,骑自行车的人也随之多了起来。无论是上班还是生活,都要骑自行车。这样,在商店、饭店、医院等公共场所附近,就滋生出了一个专为行人服务的存自行车职业,存车费一般为一元一次,也有5角一次的。后来,人们骑摩托车和电动车、开汽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逐渐减少。如今,骑自行车的人已成为稀缺,无论是在单位上班的,还是出门办事的,骑自行车的人都寥若晨星了,就连那些挣钱不多的公益服务人员也都骑上摩托、电动车,甚至开着汽车上班了,人们对自行车已很不在乎了。因此,在生活小区里,有很多自行车都是随便放于露天之下了,都任由日晒雨淋,甚至连自行车锁都不上了。在商店、饭店、医院等服务场所,已没有了存车收费服务,人们只要在门前随便一放,就去办事了。但此时的自行车骑手并未消失,科研人员也在研发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车式,正想方设法去迎合骑手的多种骑行需求。
在最近的十几年中,飞机、高铁、动车、小汽车、电动汽车、老年代步车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又相继开通了免费公交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等交通服务。骑自行车的人大为减少,渐渐地萎缩成两类骑车人——一类是生活服务的出行人,另一类是健身服务的出行人。为摆脱服务困境的瓶颈,研发人员从这两类出行人的服务需求出发,又研发出了一些特种类型的自行车,如两人合骑的自行车,三人合骑的自行车,还有适合长途骑行锻炼的各种专业自行车。我于2023年退休,仍骑着工作时的那辆自行车,开启了自己的骑行健身模式,悠闲自在地奔波于居住小城的附近,享受着自行车带来的出行便利和健身喜悦。
自行车作为一种最普通的交通工具,在五十年间缔造了我国的自行车出行时代,为国人的出行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行车出行时代已走向式微,其作用和地位也渐渐淡化,自行车已被大众所遗忘和忽略。但自行车并不计较当今的边缘地位,依旧竭力服务于人类,默默地为出行奉献着、付出着。它知道骑行是自己的本能,只有守好这个底线,才能实现完美落幕。它不仅要这样坚守着,还要在自己的晚年涅槃重生,实现藏在自己内心的永生愿望。
作为一个退休者,也应像自行车一样,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去竭力实现自己最美好的人生愿望。
2025年7月25日完成初稿,7月27日完成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