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韵·暖】我的“从军梦”(散文)
6月阳光普照的一天,白发苍苍的父亲找到我,要求我帮他写个战友聚会的发言稿;并郑重地递给我一本战友李忠南同志精心撰写的有关青藏运输线战斗史的书籍《心志》。这情景一下子攫取了我的心,把我从小就埋藏在心底的从军梦,像翻压箱货一样倒腾了出来。我的爱军心和从军报国志,就是一盏光辉灿烂的永明灯,始终照耀着我前进不退缩的步伐。
我是一位有着17年的军旅生涯、立过战功的军人的小儿子,生在军医院,长在军营里。从小就被这个解放军叔叔那个解放军叔叔温柔地抱着,从小就坐着绿色的大小军车出行,从小就熟悉那营房里整齐排列成一条线的步枪和冲锋枪……毫不夸张地说,我从小就在绿色军装的海洋里徜徉。
那会,我们一群红小鬼“偷”吃完了食堂的又大又白的馒头后,任凭炊事班的叔叔在身后吓唬我们,立马分成两队,热火朝天地演绎起我们自己的战场英雄故事。有时,那一队队整齐划一的解放军叔叔出操完毕后,会齐刷刷地站在一旁,面带微笑地观看我们的“进攻”和“防守”。偶尔还会冒出赞赏的一句“好样的!”这一下,我们这些热情高涨的男孩子更来劲了,使出浑身的气力纠缠在一起。如此难免不发展成了扭打。这时,一旁的解放军叔叔总是慈祥温和地来劝架分开我们。我们也养成了乖乖地待在一旁,观察解放军叔叔列队操练,然后有模有样地学着他们那样整队喊操。惹得父辈这些严厉的指挥员都对我们正目而视。
1979年父亲光荣转业回到家乡小城,可我的“军人”气质和习惯一点没变,常在家属小院组织小孩童们继续玩打仗的游戏,继续回味着军营大院的甜蜜生活。接着读小学了,恰逢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学校组织或家人带领观看了不少这方面的战斗影视作品。特别是当时人人耳熟能详的《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一幕幕在战火中永生的画面,坚定了我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戴和向英雄学习靠拢的决心。
沉浸在这些荧幕鲜活感人的画面里的同时,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我步入重点中学的初中,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近代史的百年屈辱,给少年的我以极大的震撼和苦痛,过去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生活结束了——我有了丝丝忧国忧民的感伤,深刻理解了何为伟人疾呼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历史书学到黄埔军校的成立和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时,一座茫茫大海中的灯塔矗立了——我深深爱上了黄埔军校,而且有那种“非它不读”的执念。直到现在,我空闲时仍然悠然地遐想,如考不进黄埔军校,就学电影里“苦肉计”的桥段,双膝跪在黄埔军校的大门前,三天三夜滴水不进,身心憔悴不堪;由此幸得教官们的怜悯,进入训练班。在这铁血般的痴梦里,我也告诫自己,战场上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其实,我心知肚明,黄埔军校的众多毕业生在随后的20几年的残酷战事中,99%都血洒疆场、命归黄泉。即便如此,我的一颗火热的红心依然不改。而且我把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的军装像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前,激励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历史书从中国范畴读到世界范畴,我也升入高中学习阶段。高二时,一天放学回家,夕阳美丽得就像一条绚烂的彩虹,父亲突然问我去不去当兵。我一听高兴得不知如何回答。可现实的拦路虎是我有近视眼。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要去的是东海舰队。好几天,我既兴奋也纠结,一是是否参加高考,二是自己近视眼部队不要咋办,还耽误了重要的学习时间。最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开导我参加高考。虽然我顺从了父亲的意志,但从此一个如痴如醉的军事迷诞生了。
让人庆幸的是,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家乡的警队。可以说一半实现了自己的军旅梦——同样是着制式服装,同样是纪律部队。还有的高兴事是,到单位不久我发现同事中不少是军转干部。从此,上班一有空闲时间我就缠着这些脱下军装又穿上警服的在我心里有些伟大的人物。什么驻地轮换啊,军事条例啊,军事装备啊,战友情深啊,演习练兵啊……军营的细枝末节都被我追问个一清二楚。
最使我感动的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那些同事们,他们写下血书,冲锋陷阵,保家卫国。其中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同事豪迈地说:“为占领一个阵地,我们一个加强连冲上去,战斗胜利后,只活下来5、6个人。要是祖国召唤我们再来一次,我还是义不容辞!”话音一落,那两鬓斑白、黝黑发亮的脸庞散发出的刚强和坚毅,像一双大手重重拨动了我的心弦,发出犹如冲锋号的声响。沉默无语、钦佩无比的我想起自己超爱的二战电影。其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细细描述了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纳粹德国的疯狂进攻,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一名参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95岁的苏联老兵回忆:“我来到斯大林格勒时,部队7000多人,两个月后变为60多人。在这场战役中,一名普通红军士兵的存活周期不超过9分钟,军官是3天。”是啊,红旗高高飘扬,就是无数英勇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把它高举在硝烟弥漫的空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坚持购买军事杂志近20年,一直都没有落下一些著名的如凤凰卫视的《军情观察室》这类军事节目。我不仅仅认真观看这些军事类节目,而且养成了认真思考这些军事类节目主题的习惯。事后,还不忘与单位的几个军事爱好者侃侃而谈国际政治、军事战略、地区形势及事件动态等。往往我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些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同事们的啧啧赞赏。他们肯定地说我应该去当兵,应该去军事研究院,当警察浪费了一个军事人才。每每听到此类赏心的称赞,我都是喝了蜜似的心甜甜的,一整天下来都挺开心愉快。
然而“烦心事”也是难免的,说来也许你会笑,有时候听到同事说“某某战友怎么样”,我羡慕嫉妒的心就开始折磨自己,真是一种难以消遣的惆怅和愁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兵三年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常要求同事打开手机翻看他们年轻时当兵的照片。发黄的照片里的军人青涩、英俊、刚毅,真个太迷人。在我的声声由心赞美中,同事也是满满的开心,笑容爬满了脸庞——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国防,筑就新的长城,这是人生最无悔的道路、最满意的答卷、最崇高的荣誉。
在这羡慕嫉妒当中,自然也有同事来平复我的惆怅不安。老邓,一位有着近20年军龄的老兵,时不时在“小肖”的后面爽朗的加一句“老战友!”“到,邓连长!”我也高声愉快地应和。恰似两个老兵一场军事行动胜利后,相互招呼和肯定。
当下,乃至贯穿整个所谓的“文明史”,我们人类的世界并不太平,战火和硝烟总在某个地方蔓延,苦难和悲剧从没离开我们很远。夜色浓重的此刻,我在心底默默祈祷:“每一个男孩瑰丽的从军梦和一位位军人流血流汗的军旅生涯,都是为了筑起高耸的和平尖塔;让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能看到这和平尖塔耀眼的光芒,都化干戈为玉帛——让灿烂的晨光和静谧的暮色,不再被隆隆的炮火声所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