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八十年代,我们一起走过(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八十年代,我们一起走过(散文)


作者:单培文 探花,1281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1发表时间:2025-07-28 10:02:01

我们生于八十年代,被人称之为八零后。这代人啊,有太多无奈,生活不好,过着衣食堪忧的生活,被时代的列车碾压,被生活的重担吊打。
   小时候,我们总躺在稻草垛中,挂着二郎腿,抽一根碧绿的草芯,放在嘴里慢慢地嚼,享受酸涩后的丝丝甜味。看着蓝蓝的天,数着白白的云,傻傻地盼着长大。以为长大后,一切都会好,可以肆无忌惮品味人生的美好!回过头,才知道,最快乐的时光还是童年,还是过往。
  
   一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爸妈一天学堂门也没有进过。家里没有“耕读人家”的基因,自然从不会购置书籍等精神物品。
   上学后,同学们随着识字量的提升,班里开始流行连环画。连环画,多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类似现在的绘本,不过比起绘本,纸质相对粗糙,印刷不够精美,颜色只有黑白,多采取上图下文的形式,也有左图右文,开本小,巴掌般大小,我们也称之为“小人书”,或者口袋书。
   要是某位同学带一本到教室里,一定引起整个班级的轰动。他视若珍宝,神秘般掀开书包的盖子,“嚓”的一声从里面掏出,夹杂着“哇”的声音,带着无限的喜感。这下子,同学们把所有目光都投向他,眼睛里全是无限的羡慕。
   绝大多数父母并不舍得购买这类书籍。因为家家都贫穷,吃喝都成问题,房子四面漏风。某位同学有一本,似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连环画成了法宝,他俨然成了大哥,举手投足间都像古代的地主,挺着肚子,高昂着头,上厕所都有人跟着。
   大家都想一饱眼福。“大哥”首先满足要好的同学,按照友情程度,给所有人标号排队,一个个轮流。有时,他也像刷墙的汤姆·索亚,收取小额的报酬,换取借阅的机会。借到的同学喜不自禁,没借到的同学选择蹭看。
   下课了,教室里没有了往常的吵闹,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借到连环画的同学坐中间,前后左右都围着一圈人,后面的人挤不进去,只能眼巴巴地等着。一个看完,另一个早已迫不及待地挤进去。
   连环画的故事生动曲折,或是高度概括的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或是刑侦反特故事《小城春秋》等,跌宕起伏,悬念迭起,令我们欲罢不能;或是讴歌革命英雄故事,荡气回肠的《红岩》,感人至深的《敌后武工队》《地道战》……
   印象最深的是《红岩》,一套八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套连环画再现了国民党时期山城重庆的建筑风格,城市风貌,给人传达出紧张压抑的氛围,表现了小萝卜头、江姐、双枪老太婆等一系列人物的英勇抗争精神。每每看到抗争的胜利,我们由衷地呐喊;读到叛徒甫志高的丑恶嘴脸,都把牙齿咬得咯咯响,恨不得将他撕得粉碎。
   这套书来自于班长,他父亲是老师。他带到班级之中,被我们借了又借,看了又看,边边角角皱了起来,某几页在争抢中还被撕了,他心疼得要命,眼泪都要从眼眶里流出来。尽管抢的同学再三道歉,还细心地用小纸条蘸上饭粒粘起来,但还是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他不愿意再借,带了回家。他向父亲哭诉,他父亲反而安慰他,让他别小气,告诉他读书破万卷,书读破了才有价值。他才破涕为笑,重新带回班上,满足了我们少年的时光,给我们带来最简单也最难忘的快乐。
  
   二
   家里的阁楼上,至今还放着一台二八大杠,永久牌自行车,虽然锈迹斑斑,彰显着岁月的痕迹,但各色零件完好无缺。每次看到,内心如潮水一般,汹涌澎湃着记忆的长河。
   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是农村不敢奢望的大物件,是中国家庭的“三大件”之一,极为高档的代步工具。家里穷,直到九十年代初,父亲才花上几百元买来一辆。他不会骑,就扶着回家。我们盯到那辆自行车,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爱不释手。
   车子黑色,后轮挡泥板上标有“永久”的标志,造型如同一辆自行车,车辆约28英寸,车把与车座之间有一根牢固的横杠,可以坐人,所以大家都称之为“二八大杠”。
   车子买回家,我们争先恐后地学骑。时间大约在春节,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气息,这时,大家才有空闲,田里才有空地。当年,村子不通公路,四处都是青石板,唯有割过稻谷的田地才够宽敞,才能让车子有施展的空间。田里坑坑洼洼,坎坷不平,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热情。全村的小孩,都齐聚同一个地方,学得格外起劲。
   刚开始,我们害怕摔跤,父亲会抽空抓住后座,稳稳的。我们年纪小,人矮,够不着上面的坐垫,只能将右脚从横杠底下插过去,半站着骑。后来,父亲没有时间,他还有农活,还要上山砍柴。不准备好一年的柴火,来年可能锅冷灶清,无法开火。
   “娃,要不等我有空,再来扶。”父亲笑着说。我们可等不住,自顾自骑起来,摔跤是必然的,擦破皮流点血极为正常,可根本没有人哭泣,滴滴答答的泪水只会让人嘲笑。自己爬起来,采一把树叶擦擦身上的泥,掀开裤子瞅一眼伤口,又学骑起来。晚上回家,我们早忘记了疼痛。农村的孩子从来不怕摔,一直以坚强自称。
   要不了三五天,我们都能把车骑得贼溜,速度快,哪怕是转弯,也要疯狂地踩着踏板,人倾斜起来,头高昂起来,头发飞起来,像风中的少年。不过瘾的时候,我们还带着人,一个敢骑,一个敢坐,拼命地向前“飞”,笑声传得格外远。
   小学毕业,我读了初中,学校距离家足有四十多里路。平时住校,周末往返,靠的就是自行车。出发前,把菜兜绑在后座上,借着旁边的石坎,已能坐上车子,速度飙起来,下坡毫不费力,上坡同样拼命踩着踏板,冲到半坡,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汗流浃背,却兴致勃勃。
   公路虽然打到了村委会所在地,但全是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幸好,来往车辆不多,摔跤常有,但车祸少有发生。摔得最狠的一次,是我跟别人比赛,一边狂踩踏板,一边回头看同学,一个急转弯后,撞到路上凸起的一块石头,“砰”的一声,车摔倒一旁,人疼得呲牙咧嘴,还不忘跟同学喊:“我没输,等下接着比试。”
   骑车不难,但寄存车子很难。那些年,车辆价格高昂,极为珍贵,可丢不得。每次到校后,可不敢随意停放,要不然遭了贼,回家无法交待。印象中,我跟随要好的同学,一起放到他亲戚家。虽然占用了他家的地盘,但那位叔叔并不计较,还叮嘱我们“以后有事就找他”。即使隔了多年,我还是分外感谢。
  
   三
   童年的夏天到了,红红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照在头顶,温度高得吓人。这么热的天,我们还在田里干农活,汗水不停滴答,盼望着习习凉风,盼望着淙淙泉水,也盼望着五分钱一根的冰棍。
   越到正午,天气越是炎热,我们越是望眼欲穿,竖起耳朵听得格外仔细,或者站直身子,不时朝远处看上几眼,等着卖冰棍的小贩到来。“卖冰棍了,卖冰棍了……”当嘹亮而绵长的声音响起,我们特别兴奋,整张脸都像盛开的花。
   不等小贩走近,我们就急不可耐地求着母亲,给我们五分钱。母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一层层打开,翻找出五分钱。我们接过,恨不得背上长出翅膀,飞到小贩跟前。小贩多为两人,贩冰棍要走很远的路,一个人背太累,两个人抬容易好多。况且,贩冰棍可能折本,早晨艳阳高照,下午狂风暴雨,就无法卖出,当年没有冰箱,无法存放,冰棍只能自己吃,本钱只能自己贴。如果均摊一下,也可以降低风险,少亏点钱。
   小贩多用木箱,箱里铺上一床严严实实的棉絮,冰棍像嗷嗷待哺的婴儿,静静地躺在里面,冒着凉气。小时候的我们知识浅薄,视野狭窄,总是纳闷,被子盖在身上,不是更暖和吗?怎么还能保存这么冷的冰棍?
   我们递上五分钱,小贩打开木箱,掀开裹着的棉被,我们得立马拿上一根。被子不能长时间打开,不然冰棍就得融化成水。长方形的冰棍,覆盖一层薄薄的包装纸,印着“冰棍”两个大绿字,加上“消暑解热,清凉可口”的小字,配着一位跳舞女孩的插图,给人无限飞翔的感觉。
   冰棍买到手,我们小心地撕开包装纸。包装纸是舍不得扔的,伸长舌头对着内层舔了又舔,哪怕是残存的一点味道也不丢弃。张大嘴,手捏木柄将冰棍塞进去,嘟起嘴唇,用舌头舔着吮吸。
   冰棍的味道好极了,带着甘甜似糖,夹着清凉似冰,携着香味如花,汇成一股清澈的流水,从舌尖出发,穿过喉咙,直达五脏六腑,全身每一处的细胞都受了感染,感受到难得的舒服。因为有了冰棍,夏天似乎没那么燥热,干活也有了精神劲。
   吃完冰棍,剩下的木柄同样是宝贝,可以留下来当玩具。下课的间隙,回家的傍晚,或者拿出来画小人,或者当游戏的彩头,或者当荣誉的见证。假若,一位同学攒了几十根,可是羡慕不少人的目光。
   偶然,我们看着小贩赚钱,也生出做生意的想法。省吃俭用,勤工俭学,一边赚,一边省,攒上大半年的钱,再死皮赖脸地让父母赞助一些,开开心心翻山越岭,跑到邻近的乡镇,批来一箱子冰棍。结果呢,有我们相同想法的人不少,买的人数固定。多数人舍不得,只给孩子买点。最后,落个血本无归,不过每人倒可以分得数十根冰棍,家里人人手一根,剩下的就放到碗里,拿到太阳底下让它融化,喝化后的冰棍水,十分甜,算是亏本后的一点安慰。
  
   四
   大概是1987年前后,村里全体男青壮年出工,从公路的尽头,抬来一根根粗粗的、重重的电线水泥杆。公路打到村委会所在地,卡车只能停在那。扛来电线杆,再一起安装,在田埂旁、大路边,间隔百米深挖一个个大洞,电线杆底部埋进去,四面吊起钢丝牵拉绳。经过努力,电线杆高高地矗立在那,扯上线,村里通上电。只是那电十不稳定,时有时无。
   没电时,我们还是用煤油灯。煤油灯的外形像一个葫芦,肚子大,头尾较窄,盖子中有小孔,孔内放灯芯。上面玻璃罩子,可以防风。中间一个小圆圈,可以转动,调节火焰的大小。
   家里只有一盏煤油灯。那时很穷,觉得煤油很贵。隔壁村的小店有卖,每次去,都打得不多。花上两角钱,装上一小瓶,略带黄色,具有浓浓的臭味,易挥发,所以需要拧紧瓶盖。用的时候,打开盖子,倒进煤油灯,又赶紧放好。
   母亲做饭时,基本已经天黑。她十分勤劳,是舍不得在傍晚歇工的。回家时,视线已经模糊,小路都没办法看清。到家后,她擦亮一根火柴,点亮煤油灯,端到厨房里,放在灶台上,借着这略显昏暗的火光煮饭烧菜。我们摸黑在客厅里,玩耍嬉戏。
   直到饭菜熟了,煤油灯又端到前堂,放在高处,我们一起吃饭。吃完饭,作业虽然不多,没什么压力,但还是有的。做作业时,我们把煤油灯拿到跟前,这样就可以看得较为清楚。
   父母在一旁干农活。父亲切猪草。那些年,农村每家每户都要养一两头猪,过年时宰杀。猪草白天打,晚上需要切碎。“嚓嚓”的声音,是我们最好的伴奏曲。母亲在旁边纳鞋底,年头纳到年尾,一家人的“千层底”布鞋都出自她的针线底下。
   用了十几分钟,煤油灯会暗不少。我们拿来小镊子,将灯芯拔出一点,用剪刀剪掉上面黑化的一部分,光线立马又明亮起来。哪怕这么一点小改变,也让我们高兴许久,赶紧抓住这机会,多做一点作业,争取考试时拿到满分。
   家里的煤油灯不够,我们就自制,拿用完的墨水瓶。圆珠笔较贵,用完就没了,“英雄”牌碳素墨水,买一瓶来,可以用半年。用完后,空空的瓶子是宝贝,洗干净,小心翼翼用小刀或钉子钻出一个小孔,将便宜的竹纸撕开一小片,对折数次塞进去作灯芯,倒进煤油,拧紧点燃,散发出橘黄色的光芒,跳动着温暖的音符。有了它,我们兄弟再也不用争抢。
   上床时,我们端着煤油灯前往,小心翼翼地踩楼梯。有次,我不小心踩空了一脚,人跌下来,煤油灯也滚落在地。听到叫声,一家人赶紧围了过来,扶起我。我爬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看我的煤油灯,居然完整无缺,高兴得忘了痛,忘了伤口在流血,把大家都逗乐了。
  
   五
   每逢节日或者农闲时节,村委会出资,请来专业的放映人员,播放一两场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电影。听闻这个消息,四面八方的百姓,特别是小孩蜂拥而至,齐聚电影场,就为一睹为快。
   每次消息传出,太阳还没落山,我们已等不及天黑,放下手头的作业,或是农活,早早地吃饭。父母也非常理解,袅袅炊烟中饭香扑鼻,我们匆匆吃完,踩着夕阳成群结队地出门,赶往放电影的村庄。路上倦鸟归巢,大家笑声不断,纷纷猜测勾人心魂的剧情,想象美丽动人的女主人公,盼望大发慈悲的放映人员格外开恩,能够多放一场。
   电影场必须在空旷之所,地要平坦开阔,才能容纳更多的人。最前端扯开一块白色的大幕布,神奇的放映机摆在正中间,所有人可坐可站。往往电影未开映,场上已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抢占一个好位置,可以大饱眼福。我们这些小孩子,眨巴着眼睛,想出鬼机灵的主意,几人一起爬上哪家的院头或草垛,坐在上面居高临下,一览无余,兜里多塞着南瓜子。在那年代,南瓜子都是稀奇之物,平时难得一见,白白的果肉鲜美香甜,一边嗑一边看电影,那感觉胜过山珍海味。

共 99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书写了 “八零后”的成长经历,生动描绘了八零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但精神丰富的生活状态。主题思想深刻,立意新颖,洋洋洒洒近万言,写尽一代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令小编这个60后深受感动。散文以小切口说宏观事,通过对连环画、自行车、冰棍、煤油灯、电影、电视、打补丁衣服、玉米种植、河边捉鱼虾蟹等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简单快乐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父母勤劳、节俭品质的赞美。抒发了八零后这代人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经历生活磨砺,从无奈的生活困境中汲取力量,走向未来的坚韧精神。从谋篇布局上来讲,文章结构清晰,线索连贯,层次分明,每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八零后生活画卷。内容丰富,场景生动,每个场景都有丰富的细节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八零后独特的成长体验。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父母、同学、伙伴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情感真挚,怀旧氛围浓厚,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佳作欣赏,力荐文友阅读。【编辑:小猪她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8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8 10:04:3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也有一代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对80后这个群体进行了全景式的叙说,全篇描写叙述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和亲切。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8 10:05:19
  情感真挚,无论是对简单物质享受的满足,还是与家人、伙伴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都充满了温情和眷恋,营造出浓厚的怀旧氛围。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8 10:05:53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