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流年】湘乡行(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流年】湘乡行(散文)


作者:石维 布衣,15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发表时间:2025-07-29 15:42:39
摘要:寻访名将烈士故乡故居,颂扬革命先辈丰功伟绩!

公元2024年9月25日,黄公略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革命烈士陵园隆重举行。土地革命时期,黄公略是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齐名的红军将领。至今,赣西南地域的人民还在传颂“朱毛彭黄”的勋名。藉于对烈士的崇敬与缅怀,2025年7月中旬,我与区文化研究数位同仁,开启了烈士故乡湘乡的拜谒之行。
  
   一
   晨自吉安出发,驱车长沙黄花机场接机。
   黄公略烈士外孙张忠先生专程从北京飞来加入我们此行。缘于去年“9•25”活动,我参与黄公略烈士家乡代表和亲属代表接待工作,与张忠先生结识。这位将门之后在外公遗骸安葬仪式上深情告慰外公:“这盛世如您所愿,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他的坚持,了却了母亲黄岁新“找到外公遗骸”的遗愿。年过花甲的张忠容貌酷似外公,让人不得不信服人类基因的强大。酷暑高温,他俨然湘乡东道,一路车马劳顿张罗。他给了自己一个谦逊的定位:陪同。
   有了这个厚道、睿智的兄长加持,我们的湘乡之行宾至如归。
  
   二
   抵达湘乡市委党校已过午时,一番交流座谈后,我们应校方安排,参观拜谒陈赓大将故居和城区东山书院、黄公略铜像广场。
   湘乡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湘军策源地、红色摇篮。其居湘中偏东,东临韶山市和湘潭县,南接双峰县,西与娄底市毗邻,北界宁乡市。1951年8月以前,双峰县域归属湘乡县。湘乡人以湘军统帅曾国藩为同乡自在情理,更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湖湘名人,这湘中真谓人杰地灵。
   陈赓故居位于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杨吉湾。故居实为一个建筑群体,土砖青瓦,上下两栋,左右两横呈“凹”形布局,共40余间房屋,属富庶家庭。陈赓先辈皆以务农为业,生活艰难。其祖父陈翼琼,投入曾国藩的湘军,起于士卒,历战甚多,终成一员大将,后毅然解甲归田。说来,共和国大将陈赓本将门之后。湘乡人以“一县两大将,举国亦无双”而自豪。其实,同为湘乡的共和国大将谭政当年曾娶陈赓之妹陈秋葵为妻,可以说一家两大将,举国更无双。
   故居正门赫然挂着一幅楹联:“德循羊祜,源绍吉安。”源绍吉安?江西填湖广,陈大将是我几百年前的老乡。我这迈入故居的恭敬步履一时生出几分亲近。
   曾国藩手书“大树长荣”匾额高悬正厅“天地国亲师位”上。入左室,“文韬武略传奇大将——陈赓生平业绩陈列”展全景回放这位湘乡骄子波澜壮阔的一生。陈赓《我的自我》自述:“我幼年读书,调皮捣蛋。”“我幼受祖父影响,时思弃读从戎,高小未卒业,即毅然投军。”“第一年有党,第二年有我。”“没有一天没有战斗,我那时简直打起劲了。”“总结经验的目的,就是遵照毛泽东主席所说的,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其坦率、诙谐、果敢、睿智呼之欲出。毛泽东在长征路上评价:“陈庚真行!能当军长!”钱学森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历史已记录这页页精彩。
   在陈家客厅,当年陈赓祖父陈翼琼解甲归居,于此曾训导子嗣“不得从军,不得为官,努力读书。”
   1927年初,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来到湘乡,在陈家拜访时,与陈赓父亲陈道良长谈,并对其支持儿子参加革命表示敬佩。后来,毛泽东多次谈及:“陈道良先生是对社会、对革命有贡献的人。”
   故居后屋,厅堂悬挂着曾国藩题写的“变”字。此“变”,让人想及时局之变、命运之变、社会之变、家国之变。而后屋偏房,一间“收留屋”让我驻足。这是陈家用于收留外乡乞讨者歇脚或暂居的地方。陈赓祖父深知下层百姓生活疾苦,每逢灾荒之年,会将积谷减价以售,救济乡邻;对老而无家者供养以终,死后为其安葬。如此乐善好施,不计得失,怎不垂范子孙、美名传扬。
  
   三
   东山书院乃湘中名校。其前身为1895年创建的东山精舍,由湘军将领刘锦棠等人倡建,1900年更名东山书院,1905年改为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58年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东山学校”并沿用至今。
   东山书院旧址为现东山学校园中园。书院“枕山面野,环以大溪,缭以长垣”,绿树环绕,石桥相连。其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计六十余间。远观规模宏大,屋宇轩昂,古朴幽雅;近瞻恍若时空回转,有百年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生几分肃穆庄严。
   书院建筑为徽派风格,门额为汉白玉石,上书“东山书院”四字,为清末书法家黄自元所题。正厅名冠朝晖厅,校训“公诚勤俭”,红底金字,高悬厅上。左右柱联:“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两侧墙壁分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八字。巧的是,年轻的讲解员黄鹏系黄公略烈士曾侄孙女,见是表叔张忠一行,更是欣其所能。正厅左廓墙砌湘乡知县陈吴萃所撰《东山书院记》碑。黄鹏特地向我们提示解读碑记所志“实事求是”四字。她向我们一一讲解当年高等小学堂的班次设定和课程设置,及培养人才强调“崇实”“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的办学特色。
   东山书院开启湘南新式教育之先河,也是伟人毛泽东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有文字记载:经表兄文运昌介绍,父亲应允,1910年秋,未满17岁的毛泽东挑着行李,从家乡韶山冲步行20多公里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学校当时为新式“洋学堂”,春季招生,而毛泽东入秋才来,错过了入学考试时间,因此他进校门时被守门人拦住。但毛泽东没有就此放弃,挑起行李径直往里闯。堂长李元甫正好从此经过,他得知缘故,对毛泽东说:“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就可以考虑录取你,”并出作文题《言志》。在门房内,毛泽东当即奋笔挥毫,直抒胸臆,一篇千多字作文一气呵成。李元甫被毛泽东一手工整小楷吸引,读完全文,更被其中救国救民的热情和志气所感染,由衷赞叹毛泽东为救国英才。堂长极力争取,毛泽东终被学校破格录取,编入戊班。
   便河清清,鸟声脆脆。书院桥头,那首刻在石上的《咏蛙》,至今吸引多少学子和游者驻足吟咏。陈赓、谭政、毛泽覃、肖三、易礼容等诸多杰出校友的加盟,让这所名校享誉百年。多年后,毛泽东曾深情地说:“我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教育”“我在这个学堂有了不少进步”。
   历史给予这所书院至高评价:伟人母校!
   在主席当年就读的教室里,我们依次端座“少年毛泽东读书时的座位”,是崇敬、缅怀,也是传承、赓续!
   在书院内,我邂逅一位又一位东山学校的在读高中学子,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当年毛泽东的影子。
  
   四
   涟水穿湘乡城而过。水中生绿洲,碧洲,成了湘乡人的文化标识。
   实是大自然的赐予。碧洲长约760米,最宽处近200米,形似航母,行泊河中。乍看,不就是另版的长沙橘子洲、吉安白鹭洲?
   湘乡人把原本的荒沙洲打造成现代版的休闲公园,是地尽所值、物尽其用。涟水涵养之故,洲上草木蔓发,每逢春夏,绿柳低垂,斑竹摇曳,芳草萋萋,加之扁舟横渡,一幅美妙的江南诗意画卷铺展眼前。冠名碧洲,渡曰芳渡,乃是天作之合。
   湘乡人重视名人文化挖掘打造,将95块曾国藩诗文碑刻设于公园,系统展示其治学、治军、治家思想,故碧洲公园又称曾国藩诗文岛。无暇这些,留待下回品味,此行我们奔洲首而来。
   时近傍晚,烈日未消。张忠先生为我们导游,经“伟人渡”便桥步入碧洲公园。调理气息,循林荫道路,我们一行虔诚地来到洲头黄公略铜像广场,将一束束圣洁的黄菊敬献于杰出的红军将领黄公略铜像前。
   涟水静静流淌。落日余晖映晚霞,人生何处不芳华。将军右手抚按腰间佩枪,脸朝东方,望向涟水流去的方向,望向他毕生奋勇付出生命的赣西南,眼神坚毅而豪迈。
   1998年1月,为纪念黄公略同志诞辰10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湘乡市委市政府在城区碧洲公园辟地5亩,修建黄公略广场,铸立黄公略全身铜像。铜像高3.3米,寓意将军牺牲时33岁。像座高2.6米,前后分别书有时任中央领导人江泽民题词“黄公略同志”,李鹏题词“红军将领黄公略”。
   不尽的缅怀。我也同感,湘乡历史悠久,英才辈出,自近代以来,湘军统帅曾国藩,共和国36位军事家湘乡有其三,诗人萧三……无不名享天下,而唯独为黄公略建广场、立铜像。朱毛彭黄。功勋乎,地位乎,不朽也。
  
   五
   次日清早,从湘乡城区出发。高速、省道、县道、乡道。一路翻山越岭,约70分钟车程,我们抵达黄公略故居所在地,湘乡市中沙镇公略村高模冲。
   几经合村并乡。高模冲原属桂花乡朝阳村。朝阳村因朝阳大山而得名。连绵起伏的群山将主峰朝阳峰捧入云端,黄公略故居就卧在朝阳峰的怀抱里。当地百姓依地势称此山头为老虎山。
   “朝阳卧虎”,名不虚传也。
   故居掩映在茂林修竹间,前有荷塘水池,映日夺目,远眺群山环绕,风光无限。房屋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黄公略祖父所建。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故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原屋已损毁,1986年,省政府拨款对故居进行了修复,整个建筑占地1200余平方米,系万字形砖木结构平房,坐北朝南,属典型湘中民宅。
   常回故居的缘故,张忠先生联系的讲解员王娜已等候在故居门前。这位河北女子,30出头,随夫嫁入大山,将宣讲黄公略事迹作为了主责主业。
   大门匾额“黄公略同志故居”,为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所题。入门正厅立有黄公略半身塑像,两边墙上依次悬挂聂荣臻、王震、杨得志、张爱萍、耿飙等将帅和江泽民、李鹏、刘华清、迟浩田等领导人的题词。鞠躬拜谒,献花。跟随讲解员,我们依次进入三间展室,瞻仰回望黄公略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基于情结,去年9月活动期间,我有过到烈士故乡去瞻拜的愿望。
   我曾数度拜阅张忠先生父母所著《我的父亲黄公略》。书中写及的烈士故乡就在眼前,此情此景,我似了心愿。文字、图片、实物背后的故事,张忠先生向我们一一道来,一个鲜活的英雄黄公略立于天地之间。
   这位平江起义的领导者,生前只留下两张照片,分别摄于湖南陆军讲武堂和黄埔军校高级班求学期间,其勃发英姿直透将帅之气。这位叱咤风云的红三军军长,才华横溢,十七岁在家所撰《书烈士星远轶事》,文稿陈于展柜;离家投入湘军前所手绘母亲肖像,依然列挂于父母卧室。这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让毛泽东倚为左膀右臂,短短一年时间里,曾三次赋诗撰联或赞或叹:一赞奇才,“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二赞善战,“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三叹早逝,“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交谈中,张忠先生尤以外公两年间由营长而军长而感钦羡,言语间流露出一种来自血脉的自豪。而我,细细琢磨着:高模冲,高,高级将领,模,英雄模范,真巧乎?
   返程,路经朱德元帅题写校名的公略完小,我们停车合影留念。在公略村委会大院,我们与当地镇村干部交流未来两地共同传承红色基因的畅想。
   一天半的湘乡之行,俨登大雅之堂,品文化大餐,紧凑而充实,精神的愉悦富有早已胜却盛夏酷暑。接下来的行程韶山毛主席铜像广场、湘潭彭德怀元帅故居、平江起义旧址。寻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的生活战斗足迹,传颂“朱毛彭黄”的丰功伟绩,我们义不容辞。

共 44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湘乡,烈士的故居,也因了革命前辈的足迹,国人无人不知。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黄公略故居,在间接拜谒黄公略革命家的同时,也学习了湘乡文化及黄公略平生。在作者的笔下,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不少人杰,如毛泽东、彭德怀、陈赓、曾国藩等伟人及名将,与此同时,作者也简介了湖湘建筑、东山书院、本地的地理人文及遗留名篇的由来。而吸引诸多国人去拜谒的,或许不只是为了瞻仰英雄的遗容,更多的,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在这片土地上或出生的人物,或留下的名篇笔墨,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如作者所书,“寻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的生活战斗足迹,传颂‘朱毛彭黄’的丰功伟绩,我们义不容辞。”作者引经据典地描述,让文中的人物鲜活立体起来,极具带入感。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29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5-07-29 16:02:25
  一次拜谒就是一次心的洗礼,正能量满满的作品,拜读学习!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1 楼        文友:石维        2025-07-29 16:57:05
  谢谢临风听雪老师!敬颂夏祺!本人原因,麻烦将文中“小王”改为“王娜”,“河南人”改为“河北人”。可否?谢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