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酒家】寻根之旅(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酒家】寻根之旅(散文)


作者:千里寻梅 布衣,14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发表时间:2025-07-29 21:33:02
摘要:作者陪同耄耋之年的父母重回故土,收获颇多,享受了温泉的沐浴,感受了故土的过往,走过了历史的足迹,体验了父辈的艰辛。深刻感悟到,人生旅途坎坷不平,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和家的方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夏日的夜晚凉爽宜人,明月当空,我陪父亲在小区散步,抬头望着满满的皓月,他忽然萌生重返故乡的念头。父亲已经步入耄耋之年,二十多年没有返乡了,虽然家乡父母早亡,亲戚四散,但是故乡那片净土依然让他魂牵梦绕,我和弟弟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对父亲的思乡之情心领神会。我俩决定陪父母回故乡老家,也是我俩的第一次寻根之旅。
   读过迟子建的散文《灯祭》,其中充满对父亲早逝的遗憾和怀念,字里行间,柔肠寸断,令人唏嘘。而我们能够陪伴父母,尽心孝道,共享天伦,真是无比幸福,尤其父母已至耄耋之年,此行弥足珍贵。
   父亲的故乡是兴安盟科右前旗索伦镇,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夏日的清晨,我们原生家庭四人出发了,心情愉快又期待,从呼伦贝尔到兴安盟驾车三个多小时,一路植被茂盛,生态多样,我们越过鄂温克草原、巴尔虎草原,穿过兴安岭原始森林,掠过伊敏河、辉河,在繁茂的美景中一直向南行进。七月的草原草长莺飞,满眼都是无垠的绿色,玫红的芍药花、金黄的大烟花等各种野花把草原装点得五彩斑斓,远方的蒙古包和白色的羊群,云朵般漂浮在浓浓的绿意中。伊敏河、辉河在路边蜿蜒地流淌着,滋润着万物生灵。原始森林宛如大氧吧,令人心旷神怡。
  
   第一站,阿尔山市。
   中午时分,我们进入兴安盟境内的阿尔山市,我在十几年前曾造访此地,父亲二十年前也曾到此一游,共同的感受就是今非昔比,原来的公路颠簸不平,现在已经修建成光洁的高速公路。进入市区,没有记忆中的一丝痕迹,处处是童话般的风景,仿佛一座东方的欧洲小城,令人美不胜收。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是一个温泉之城,也是旅游胜地。
   一条大街贯通南北,我当年的记忆中,马路两侧仅是一些小平房和灰砖小楼,现在主要是欧式风格建筑,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色调,石材、金属、玻璃等各种材质相互映衬,多采用曲线和弧线,展现出优雅、浪漫的气息。一排排特色商铺令人目不暇接,售卖的大多是特色饮食和特产商店,无论是寻找农家菜、蒙餐、俄餐等餐饮,还是采购蘑菇、灵芝、木耳等山货,在这个街区里都能得到满足。
   掠过楼区,可以隐约看到东西方向的天际线,高低起伏的山峦围绕在城市的周围,实际上这座小城位于大兴安岭的怀抱中,空气清新,干净整洁,令人神清气爽。父亲望着城市街景,感叹地说:“变化太大了,丝毫找不到当年的影子,更不是我儿时记忆中的小镇了,时代进步太快了。”我们如约入住了城南的温泉大酒店,一路旅途奔波,我安顿父母尽早休息。
   第二天吃完早饭,我陪父母前往阿尔山海神圣泉旅游度假村,度假村位于温泉街,有四十八处天然矿泉泉眼。度假区与阿尔山疗养院连成一体,父亲五十多年前曾经在此疗养,那是父亲奉献青春的岁月,在草原上抗灾,患上急性风湿病,无奈前来接受温泉疗愈。父亲对此处很牵挂,他打算在疗养院仔细游览一番,寻找一下当年的足迹。
   我陪伴母亲进入北方的综合泉,这里有冷水泉、温水泉、高热和热泉等,踏入大厅,氤氲的雾气飘荡着,凉爽中夹杂着植物的清香。大厅布置成热带雨林的环境,高大的绿植将泉眼隔离开来,中间还建造了一座亭台楼榭,供人小憩,整个大厅大约有十几个泉眼,从零下几度到零上几十度。服务员迎过来,向我们介绍了泉眼的分布,并提出建议,八十岁以上老人适合三十度以上的泉眼,就是温水泉和热水泉。
   我搀扶着母亲走到三十二度的泉眼跟前,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下,已经有几位中年人依靠在水中浸泡。卵形的水池下铺就着圆圆的白色鹅卵石,有一米深,清澈见底,进入水中,瞬间就感到了浮力,半躺半蹲着漂浮起来,温度适宜,顿感全身轻松起来。
   母亲开始有点晕水,我把她扶到台阶边坐下歇息,傍边的一位大姐问我“你是老人的女儿?”我点点头,她赞赏地笑了。母亲很快适应了环境,在泉水里放松起来,不仅把全身浸泡进去,还用毛巾把泉水撩拨到头上,看着她那湿淋淋的头发一绺一绺地垂着,仿佛是“护着两个小鸡崽的落汤老母鸡”,我忍俊不禁。我和周围的人聊一聊,他们都是风湿病患者,常年定期来泡温泉,感觉效果很好。
   我们在温泉里享受了两个小时,我担心母亲身体不适,就搀扶她走出来,父亲在等待我们,绽放着孩子般的笑容,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讲述他的收获。他当年疗养的病房还在,没有拆毁,疗养师已经换几茬了,院子硬化美化了,树木花草更加葱茏茂盛,整体还是那么整洁宁静,还是那么亲切又令人怀恋。看到他心情愉快、兴致勃勃,我也很欣慰。
   午休后,父亲带领我们来到阿尔山火车站,在阿尔山市区的林海街一隅,候车室是一座二层日式建筑风格的小楼。一楼是狭窄的候车区,二楼米黄色的外墙被岁月打磨出斑驳纹路,尖顶的塔楼直指云霄,一楼石头堆砌的外墙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也印证着当年日寇的侵略行径。这座始建于一九三七年的车站,褪去历史的硝烟,它成了游客镜头里的“中国最小火车站”。
   父亲在小小的候车区陷入回忆,少年时由此站转车到林区看望他的姐姐,由于家里困苦,姐姐很小就外嫁了。恍然见,我仿佛看到当年衣衫褴褛的少年,一双好奇又胆怯的眼睛,等待火车进站时的焦灼心情。风风雨雨数十载,青涩少年已经蜕变成安享晚年的耄耋老人,“男人至死是少年”,当年那颗心还在悸动着,父亲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我们四口人在站前合影,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火车缓缓驶入站台,汽笛声声穿透林海。那些远去的峥嵘岁月,早已化作站台旁白桦林年轮里的故事。而这座车站,依然是阿尔山连接外界的纽带,是游子归乡的灯塔,也是童话之城永不褪色的时光印记。
  
   第二站,索伦镇。
   清晨,汽车驶离阿尔山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我们进入索伦镇,索伦镇中的“索伦”系满语,意为“狩猎的围场”。这个小镇历史悠久,相传十七世纪末,清朝康熙皇帝北巡到此狩猎,见这里山川形胜,紫气缭绕,巍峨的群山环挽着一椭圆形盆地,三条玉带般的河流缓缓东流,河谷中不时有飞禽走兽出没,认定这里是一方风水宝地,于是下令将此地辟为御用狩猎场,“索伦”一名遂从此流传下来。
   索伦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那就是“中村事件”。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日本陆军参谋部上尉中村震太郎率侦察小组四人,伪装成中国农民在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军事地理调查,走到索伦山地区,被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截获,确认其间谍身份,将四人秘密处决。该事件成为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重要借口之一。索伦人代代相传这段历史,铭刻在心。回顾这一事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激励我们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继续捍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红军越过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索伦境内与日军发生两次较大规模战斗,即丰林大坝战斗和索伦车站战斗,苏联红军阵亡四百五十人。战斗结束后,苏联红军自建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将烈士遗体安葬在墓内。时光辗转几十年,索伦镇对烈士遗迹的保护和修葺一直没有停止,并将其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符号。
   本世纪以来,索伦镇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和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发展差强人意,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其贫困发生率曾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但索伦镇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存留着经典的历史遗迹,政府也在挖掘历史文化,致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索伦狩猎文化和红色文化景区”初步成形。
   这是父亲的故土,是父亲日思夜想的地方,父亲叮嘱我慢点开车,他要仔细端详一下。自西向东,一条主街,名为“红军路”,是对向两车道的水泥路,路边商铺混杂,横七竖八地摆满小汽车、大货车、电动车,秩序混乱,父亲感慨地说:“索伦没什么支柱产业,二十多年,变化不大,贫困的地区谈不上什么文明进步。”看着家乡的落后面貌,父亲忧心忡忡。
   按照父亲的指引,我一直向东行驶,仿佛要走到街头了,父亲让我停车,他下车东张西望,此时,天空开始乌云密布,远方隐约传来轰轰的雷声,我拿起一把伞,紧跟父亲,父亲指着路边的一个院落说:“这里应该是你爷爷家的旧址,你叔叔把土地卖掉了。”我抬头看到很大的一个院落,高高的围墙,看不清里面的布局。父亲久久凝视着周围,思绪万千的样子。
   从父亲口中,我得知老家的一些往事,我那苦难的爷爷五十多岁就离世了,子女成群,贫困潦倒,体弱多病,性格木讷,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没享受过一天清福就离世了。不久,奶奶也离世了,奶奶性格要强,可是男人懦弱无能,她只能靠娘家接济,后来父母也弃她而去,她成了“令人避之不及的穷亲戚”。大儿子(我父亲)聪明伶俐,她发誓要供儿子读书,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借钱交学费,我父亲很争气,考上中专,自立门户,第一个月领到工资,拿出一半资助娘家。一切都来不及了,奶奶积劳成疾,撒手人寰,给父亲留下两个年幼的弟弟,只能带回自己家抚养。
   我这是第二次踏上老家的土地,婴儿时曾经来过,没有记忆。这次一下车,就感觉到老家泥土的亲切感,血脉里的情缘根深蒂固,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结着亲情,像藤蔓一般缠绕着我的内心,我陪着父亲在周围徘徊,父亲边走边指点,讲述儿时的往事,穷困却快乐的日子封存在他心中的泉眼里,一打开就汩汩地向外流淌。
   突然,几个豆大的雨点砸到身上,我劝父亲上车,我们刚坐下,大雨就倾盆而下,这场雨又急又猛,像瀑布一样在车窗上流淌,母亲这时说了一句话:“爷爷奶奶天上有知呀,大儿子大孙女大孙子看他们来了,感动了老天。”父亲立刻老泪纵横,我也不禁潮湿了双眼,“泪飞顿做倾盆雨”,就请这场雨作为我们对爷爷奶奶在天之灵的祭奠吧。
   回想父辈那些苦难的日子,抚今追昔,深切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精准扶贫”惠及到每个贫困家庭中,索伦镇已经整体脱贫。“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句两千多年前的质朴诗句,反映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美好憧憬,就要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实现了。
   雨势渐小,父亲提出去小学看看,我们把车停在“科右前旗索伦小学”门前,电子门紧紧地锁着,父亲撑着伞,在门口向院里探望,我也打开车门观看,大院很宽敞,两幢教学楼相对而立,塑胶操场和跑道进入眼帘。片刻,父亲回到车里,感慨地说:“变化真大,一点都找不到过去的影子。”看到崭新的校园,父亲心情愉快起来。
   我缓缓地开着车在周围行驶,看到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园,立刻明白了主街名称的由来,下车驻足观看。这里的苏军纪念塔造型和我们城市的如出一辙,苏联红军纪念塔上镶嵌着银色的苏联国徽和俄文碑文。
   我们城市的苏军纪念塔就建在姥姥家附近,但是却没有机会和母亲一同前往,站在索伦镇的纪念塔下,母亲此时不禁回忆起儿时的往事。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母亲四五岁的年纪,城外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母亲在姥姥的怀里惶恐不安地入睡,清晨醒来,一切归于寂静,母亲出门倒垃圾,走出胡同口,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人行道上躺满了苏联红军,整齐排列着呼呼大睡。这个纪律严明的场面震撼了母亲幼小的心灵,也深深印刻在她的记忆中。
   苏联红军掌控呼伦贝尔,建立临时委员会,由于忙于整顿秩序,商业一时停顿。事发突然,姥姥家一点存粮也没有,无奈姥爷带着母亲,壮着胆子走进附近的苏军办事处。姥爷用熟练的俄语说出来意,一个高大英俊的苏联军官热情地接待他们,并送给姥爷一小袋米,他看着母亲兴奋地说:“小姑娘,战争结束了,我也要回家看妈妈和妹妹。”母亲回忆着,眼中泛着泪花,走到纪念塔前深深鞠了一躬,我们也赶忙随同鞠躬。苏联红军对东北抗战胜利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东北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车子继续前行,开到附近的山脚下,看到巍峨的山门牌坊和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路。父亲说,山顶应该有个烈士墓地,那里埋葬着着共产党早期革命者和解放索伦镇的苏军将士。父亲儿时经常来山门附近玩耍,家里弟妹吵闹,有时逃到这里温习功课。父亲在索伦小学毕业时,考上了重点中学“乌兰浩特一中”,同期毕业的学生仅有三位考入一中,父亲从此离开了家乡,走上异地漂泊之路。此时,我又恍然看到那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缺乏营养个头矮小,背着大大的行李,在陌生人的帮助下才攀爬上火车,他不知道他的未来是什么,但他知道他的未来不是梦。
  
   第三站,乌兰浩特市。
   我们离开索伦镇,直奔乌兰浩特市,去追忆父亲的求学时代。乌兰浩特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与松辽平原接合处。“乌兰浩特”,系蒙古语地名,译为“红色的城”。清朝康熙年间,在此设置“王爷庙”,距今三百年的历史了。乌兰浩特在内蒙古的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又称五一大会)在乌兰浩特(王爷庙)召开,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同年十一月,王爷庙街改称“乌兰浩特”,并升格为市。

共 69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离家的游子,不论走得多远,总会思念生我养我的故土,特别是到了一定年纪,这种思乡的情怀越来越浓。本文的内容之内涵俨然已经超脱于文题之外,聚抒情、叙事、写景等手法于一体,用真挚而浓郁的深情,书写了不一样的寻根之旅。既饱含了父辈的艰辛和不易以及思乡的情怀,突出了时代的特征,又把草原浓郁的风俗和草原民族朴实的气息以及人文风情揉进其中,加之顺其而为的新旧比对,增添了文章的深意。透过细节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父母慈子女孝的传统品德以及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好文推荐!【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30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25-07-29 21:37:30
  之所以说好人一生平安是有深刻道理的,已经历经艰辛的父母到了耄耋之年,还能身体健康,是他们的优良品德一生奉献无怨无悔的结果,身体好才能了却了一段思乡之旅。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2 楼        文友:山泉        2025-07-29 21:39:01
  问好寻梅老师,为你的孝心所感动!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3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7-29 21:48:25
  谢谢山泉老师,这么晚还编辑留评。虽然我的写作能力有限,但都是真情实感,亲身经历和体验。感谢山泉老师和高原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感谢江山的编辑老师们,向老师们致敬!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29 21:51:49
  文章写得非常棒,既有细腻的细节描写,又有宏观历史事件的穿插,情感真挚自然,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4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7-29 22:19:07
  老师,过奖,谢谢鼓励!期待老师美文不断。
5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25-07-29 22:13:25
  以还乡为线索,地点转移为依托,寻亲情之根,家国之本,笔法细腻,情景相生。为妹妹的美文,点个大赞!
   祝福……
云烟深处懒读书
回复5 楼        文友:千里寻梅        2025-07-29 22:20:35
  谢谢高原老师拨冗鼓励,您的鼓励是我不竭的动力。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