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一个人的风景(散文)
我属于精力分散型的性格,对世界,有着诸多的好奇,总能找到我的喜欢。以前的东西,有人一掠而过,我却当成了风景。一个人的风景,是孤独的,也是独有的,常常觉得我什么都不缺,但对风景,一直是贪婪的,感觉自己被风景包围了才好呢。
1
八岁的我,终于走进了学堂。说“学堂”显得有点古板,那就说学校吧。不过,从爷奶那听到的,就是学堂,“堂”似乎要高级很多。那时,的确称作学校了。向学校走去的路上,仿佛觉得阡陌房屋都为我高兴。我们的学校不大,四大间两小间。大间中间用竹篱笆间隔,篱笆上涂着一层厚厚的泥巴。篱笆的两边就是教室,左边的能听到右边的上课。久而久之,不受干扰,一种声音是另一种声音的陪衬,这是一种幸福感。复式班教学,总是两个或三个年级挤在一起形成一个班级,老师给一个年级授课,其他年级的就是自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往往是预习任务。一个年级的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偷听到另一个年级的教学内容,用“耳熏目染”这个词,是相当恰当了。其实,按照老师的说法叫“走神”、“开小差”。当然,“目染”的作用不大,尽管我也想看看他们读书的样子。比起现在的孩子一节课就局限在自己的天空好多了,局限的四维空间,局限的教程内容,没有一点宽泛的余地。不能“走神”也是痛苦的。我们低年级学习“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王维《画》)的时候,就知道了隔壁高年级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了。(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这样的交错,我乐此不疲,也因为经常偷听而走神,会亲身解读“教鞭”中“鞭”的含义。老师说,谁走神就要挨教鞭。
“鞭”,在古文里,本义是:皮制的马鞭鞭,驱也。——《说文》例句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名词:竹根。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张蠙《新竹》。动词:打马。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古刑名:鞭刑。举例说,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曰——《史记·伍子胥列传》。我总觉得“鞭长莫及”这个词好,老师的教鞭怎么能打着我!在我儿时的课堂上,我在乎的就是那种可以偷听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很快就成为了一种重压。那就是和我一起上学的哥哥,从我上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就不再上学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家贫,自己读书成绩差,弟弟成绩好。为此,父母没有在我面前提起过一句,但我知道我哥哥不读书了,被父母狠狠地揍了一顿。那时哥哥十一岁,但很懂事,他说:“我有两个弟弟,老三自小就过继给了姑姑,在家里,就只有你一个,你一定要好好读书,有我在,你一定可以的。”到现在回想起这些话语,我的眼眶总会湿润的。我是男子汉,不会那么矫情,但我必须懂得恩情和亲情的重要性,血浓于水。哥哥无奈,就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他不喜欢绝望。
一个人上学,上学的路上,校园里,都是我一个人,孤独了。最初那阵,我总想着哥哥,想他不读书将来干什么。我多么希望在生活的路上,我和哥哥一路同行,不想要一个人的孤独。
2
自从哥哥不上学了,上学的路就真地成了我一个人的风景。山路崎岖陡且直,孤影雨雪无断行。这样概括,也有一点鼓励的成分,算作自己的一种沉默许可吧。我们的儿时,犯了错误就要写检讨,无一例外,依然会出现一些屡教不改者。并非他们恶贯满盈,而是他们的确不爱读书,总认为读书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更束缚了自己猴子般的天性。从小就习惯了在山野、田野穿梭的狼,怎会屈驾于一辆马车呢。放牛砍柴、背粪收田,自然比一颗颗汉字清晰得多,更加具有成就感。不是目光短浅,而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不读书照样可以在山野生存。但人的一生各自有着各自的追求,更何况那个年月,我们队里上百户人家,也没有谁因为读书有个大出息的,也就是在我上了小学之后,才有了民办老师考上师范的,有了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有了高中毕业招聘到乡上当干部的。这些都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我的童年虽然经历的是一个人的风景,但居于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我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小学老师就打破了队里的记录,第一个考入了礼县师范,用知识改变了命运。我们同学都羡慕得不得了,说起我们老师,都觉得扬眉吐气。
我的老师也是创造了属于他一个人的风景,他走向更远,甚至在我们看来,他的脱胎换骨的人物,也自然成为我的榜样。
那时,我不懂什么是命运,但从所有人给我说的话里,隐约知道了就是考上学校,就不再耕种收割,不再风里来雨里去,可以坐在房子里舒服地做事情。就是所谓的脑力劳动,那时就叫做吃供应粮,可以告别窝窝头或者玉米面疙瘩的好生活。这应该算作一种向往,毕竟白面馒头和面条总比窝窝头和玉米面疙瘩可口多了,为了这一点,我也得拼一拼,“爱拼才会赢”,在我的身上发挥着激励的作用。“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也逐渐成为我的思想,内心有一股冲动的力量。渐渐地,对自己上学的路有了想去观察,想去了解的心思。山路、松柏、竹子等纯自然的东西,好像也有了一种意志力的东西存在其中,我知道,自己要从自然中吸取力量。
一个人要成为风景,多么难!没有特别,没有成绩,就是站在那,把自己想成风景,都是妄想,没有人睁眼看看我们的风景。
3
山路的蜿蜒盘旋陡险直是小学上学路的第一道风景。上学的路并不远,就是五里路而已,走快一点,一个小时足矣。“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的《蜀道难》)。之所以在这里引用其诗句,其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这首诗写的就是我生活的地方。但我要学习的应该是“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宋代赵抃的《过青泥岭》)全诗写的是诗人在青泥岭的往来频繁的过往经历,也可能暗示了自己在仕途或者人生追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奔波,其中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回顾与感慨。事实证明,我选择学习之路是正确的。四十多年后,回忆这些往事,更加坚信自己儿时的决断。儿时的决断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含杂着亲人的坚毅、左邻右舍的关心以及身边榜样的感染,许多的认知都懵懵懂懂,似是而非。是与身处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狭隘的山谷里很难看到飞翔的雄鹰,而文字的孕染也肩负着一种重任。辨别的目光对于一个孩子,没有多少距离,隔不断树与树的逢迎,更阻挠不了花与花的相拥。我努力坚持,在任何天气下都自己独立行走,拒绝陪同。其实,也不会有人陪同。不是父母狠心,哥哥无情,而是那个时代不允许。路是要自己走出来,不然,怎么理解鲁迅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含义呢?
风景不是写在路上,而是装在心中,我相信,外面的风景更精彩。不然,为何那么多的人都离开故土的风景,而奔向山外?
苍松翠柏是我上学路上的第二道风景。那些树,不知道站立了多少年,如一的青翠。可这种青翠,在不同的季节里也是有着微妙的差异的。在春季,松柏的新枝条会呈现出鲜绿色;夏季时,松柏的颜色通常是最为鲜亮的深绿色;秋季时,松柏依然保持绿色,但显得有点深;冬季时,松柏叶子可能会逐渐变黄或变红,但总是很淡很淡的,那就有点苍绿了。这一个苍字,便道尽松柏的故事。随着经过的次数多了,发现松柏也会落叶,只是落叶的周期较长,往往三至五年才轮回一次,那常绿也就站稳了。这类树种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抗污染能力,能够在寒冷的冬季保持绿色。松柏四季的颜色变化,是受到季节、品种和生长环境的影响。认识到这些,似乎我有了绿色的向往和力量,盼望着自己也会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站成一棵树,就选择松柏的样子。
竹子是我上学路上的第三道风景。尤其是冬天的竹子,在冬雪的怀抱里弯着腰,叶片向下着。一叶一竿都是风骨,竹子更有独特的风情。坚毅、纯洁而无畏,这些人类品质的形容词都写在它的身上。路边站立的一排排竹子,就像守卫这条小径的卫士,不羡朝阳而醒,不慕皓月而眠,生生不息,孜孜不倦。这些,成就了我的最完整的思想,接受了竹子的品格感染。萧萧竹声,不同的人,听到了意思不同,我总觉得竹声是行进的曲子。
4
四十多年过去了,想起儿时的自己,总也夹杂着许多眷恋。当然还有在父母从五岁开始,就带领着一家人,在大雪封山的深冬,步行十几里路,来到人迹罕至的青石沟。找一处溶洞,铺上干草,生一堆火就过了一个晚上。还有那绝壁万仞的青石沟布满的密密麻麻的铁匠树,成为我们肆意掠夺的资源,一斧子一斧子地劈砍下,成就了土窑里的光和热,黑乎乎的木炭染着岁月,温暖着尘世。一个家就这样接济着春夏秋冬,在阳光普照下,逐渐丰腴。我也是一道风景,懂得了自己给自己加温,才是可靠的生活。
往事历历,也堪回首,一个人的路途上长满了杂草荆棘,但更多的是人生的风景,走过来,这份阅历就是一个人的风景,不必描摹成画,也无需日志详细记载,风景随身,永远清晰。人生的风景不存在壮不壮丽,只看遇到后的亲密缘分,才是走向下一步的动力。
杜鹃泣血,凤凰涅槃,那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体会和释义的,至少需要我们去做的,就是在人生的路上,努力成就自己的风景,更加让自己成为风景。“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仅仅是唐代杜秋娘的人生感悟,也告诉我们,少年的眼中最出风景,不会挑剔。
我已不是那等待长发及腰的少年,在山中怀念水,在水里怀念山。或许,正如世人所说:难走的路,从不拥挤,但是孤独;好走的路,人山人海,但是寂寞。
一个人需要肯定自己,特别是少年时,成就离得很遥远,但每个少年,都有自己的风景,足以让走过的路精彩纷呈。一个人,能够留住曾经的风景,不是看风景给了多少财富,而是风景成就了人生,变得让自己也百看不厌。人生,若活出风景的样子,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原创于2025年3月10日,7月30日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