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心灵】永恒的丰碑(散文)
阳春三月,万木争荣,山花烂漫,催生无边的新绿,恣意洇染崇山峻岭,倾情铺展原野河川,展现生命蓬勃的力量。
我们走过芳草萋芊的村道,踏上绿树掩映的幽径,沿着盘曲层迭的石级,神情肃然,拾阶而上。满怀虔诚敬仰的心情,走近耸立山巅之上的纪念碑,拜谒一位长眠地下、浩气永存的英灵。
这座巍然矗立、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为了纪念原中国工农红军司令部作战局长李卓烈士而建立。它坐落于武平县永平帽村“高狮献帽”山顶,四周旷阔的田园、潺湲的小溪、连缀的村落、稠密的人烟,围拥这一座崇岭辣峙、奇峰独秀的山峦,酷似古代达官显爵头顶富丽堂皇的冠冕,镇守这一方美丽丰饶的土地。据说能够给当地带来高官厚禄、福运绵远的吉兆之象,“帽村”的村名正是由此而来。由此可见,英雄无私的永平帽村苏区人民,将自己奉为神圣风水宝地的祖龙山,慷慨地用来兴建祭典李卓烈士英灵的纪念碑,可以说是重德弘恩、义薄云天的伟大壮举。
1932年4月初,江西瑞金的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命令红一、红五军团组成东路军,向福建龙岩、漳州地区进军,扩大红色割据局面。同时,为了防御敌人进攻,为东路军提供后方战略支援,确保东征漳州战役的胜利,命令红军第十二军36师作为先头部队,在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同志率领下,进驻武平永平及周边地区,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
当地群众听闻红军进驻的消息,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敲锣打鼓,腾龙舞狮,热烈欢迎红军的到来。红军各部队机关和独立团,分别驻扎在永平帽村德茂公祠(竹苞松茂)、以及周边几座大院内。他们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巩固后方,支援前线,掀起土地革命新高潮,成为红色首都江西瑞金的东南屏障和前哨阵地,为巩固和壮大中央苏区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卓,原名许崇耆,1905年出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与周恩来结识,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暴动和百色起义,相继担任红七军十九师五十五团政委、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参谋长。1932年春,许卓同志担任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后任作战局局长,是一位忠诚党和人民事业,久经考验、身经百战、阅历丰富、足智多谋的红军高级指挥员。
1934年2月19日,受中革军委周恩来的委派,许卓同志担任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团长,前来粤赣军区第三分区驻地的武平帽村,检查第五次反“围剿”的布防工作。3月13日,许卓一行6人在途经永平乡风吹帽枫树岭时,突然遭到反动军阀钟绍葵部(抓捕瞿秋白烈士的凶手)便衣队和大刀会的袭击。许卓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组织指挥参谋和警卫人员,利用地形,奋勇还击。终因寡不敌众,相继中弹,喋血战场,壮烈牺牲。
许卓同志牺牲时,年仅29岁,正是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年纪,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倚重。听闻他英勇牺牲的消息,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悲不自胜,扼腕叹息。在1934年中共中央的有关决议中,高度赞扬许卓同志是对革命有功的优秀干部。当地群众将许卓烈士的遗骸,连同后来第五次反“围剿”帽村保卫战中牺牲的200多名烈士的遗体,礼葬于永平帽村高沙坝,成立义冢会,立碑纪念,春秋祭奠。1992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题写碑名,在永平帽村建立许卓烈士纪念碑,以告慰烈士的英魂。此后,烈士纪念碑经过几次扩建,占地面积扩大至1200平方米,并确定为市级烈士纪念设施,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日举行祭扫活动和主题纪念活动时,参与祭奠的群众达到一千多人。
我们肃立在李卓烈士经念碑前,默默地献上一束束鲜花,寄托我们深切的哀思,缅怀烈士的光辉业绩,为他们为党奋斗、为国尽忠、为民奉献的英雄壮举和崇高风范所感动。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来,松涛轻吟,枫叶絮语,似乎在告慰烈士的英魂。
我们伫立在碑前骋目远望,但见群山竞秀,林花烂漫,碧水潆洄,阡陌纵横,农舍潇然,风光秀丽。不由得从内心发出由衷的惊叹:好一方美丽的山水!好一幅锦绣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