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刻骨铭心话中秋(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刻骨铭心话中秋(散文) ——回忆录


作者:秦川锐剑 秀才,1492.4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发表时间:2025-07-31 02:32:10
摘要:那些藏在月光里的记忆,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高原军营的笑声,是青春里的暖;警营值班的责任,是岁月里的沉淀。它们陪着我,提醒我:日子再变,月光里的暖与盼,从来没变过,像条线,一头牵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让我在岁月里,走得踏实,走得安稳。

年年中秋,岁岁月圆,可记忆里总有几个中秋,像刻在骨头上的印记,风吹雨打都磨不掉。如今国泰民安,超市里的月饼堆成小山,莲蓉的、五仁的、流心的,要啥有啥;中秋夜家家户户围坐一桌,月饼就着月光吃,电视里的歌舞热热闹闹,日子甜得像蘸了蜜。可每到这时,我总会想起那些年——那些裹着军装、守着值班室度过的中秋。
   西藏高原军旅的中秋
   八一将至,老兵怀旧。看着国泰民安万家团圆,总忍不住想起西藏高原的军旅岁月,想起高原哪纯洁的月光。林芝的中秋月,总带着股凛冽的清劲。不像关中平原的月亮那样温和地浸润在云彩里,这里的月光像被雪山淬过一样,亮得能割开夜幕,把尼洋河的水照得泛着碎银,连远处雪山的棱角都看得一清二楚。每逢这样的月夜,我总会想起1969年那个中秋——林芝的毛桃还挂在枝头,报训队宿舍外的松树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而我正发着高烧,在硬板床上把军大衣裹了又裹。
   1969年初,乍暖还寒,北方的风带着火药味的,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那时前苏联侵犯珍宝岛,两国剑拔弩张,全国进入一级备战。到处是"挖洞备战"的口号,红漆写在墙上,像一团团火,战鼓似的敲在人心上。娘把我拉到炕边,往我挎包里塞着煮熟的鸡蛋,鸡蛋还是热的,她的手却冰得像凉水:“到了部队记着,要经常给家里写信。”爹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锅子“吧嗒吧嗒”响了半宿,最后只说:“记着,你是后稷故里的娃娃,在部队不能当孬种。”
   我和武功县的六百多名热血青年,聚在县城党校的操场上,对着毛主席像宣誓。随后,告别亲人,离开了关中平原。闷罐火车,穿山越岭到了成都。400名乡党去了13军,剩下的200人驻扎在新津县的油菜花海里。三月的油菜花开得铺天盖地,我们在花海里踢正步,黄澄澄的花瓣粘在军鞋上,走起来沙沙作响。
   五月初,我们登上大卡车从雅安出发前往西藏,沿川藏公路走了17天。公路像条扭来扭去的蛇,盘在山上,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车窗外就是怒江,江水绿得发黑,看着能把人的魂儿吸进去。一天卡车在觉巴山休息,司机顺便检修车辆,我下车方便,就见万丈深渊底下的江水像根细带子,吓得赶紧往公路里边跑。进藏中,我们野餐露宿,夜里裹着棉被睡在兵站的地铺上,醒来时眉毛上都结满了尘土。
   到了西藏,满眼都是荒凉,空气稀薄得像层薄纱,吸进肺里都觉得珍贵,世界屋脊的风,刮得人脸生疼。我们100名武功乡党被分到西藏高原的陆军52师155团,驻守亚东县乃堆拉山口——就在后来中印对峙的洞朗地区附近,相距25公里,像祖国的一只眼睛,警惕地守望着边境。
   后来,我和杨孝峰、谭智春等八个战友被选到林芝的52师报务集训队,学无线电收发报。队长是四川仁寿人黄文光,和蔼可亲,就像一位兄长;教员是陕北的陈登海,嗓门亮得像喇叭。报训队四个班,我和杨孝峰在二班,班长是陕西汉中人邹兴平,1968年的老兵,技术好得像把快刀。能成技术兵,我们都觉得光荣,一个个憋着劲学,电键敲得噼啪响,像在跟时间赛跑。
   林芝说是“西藏小江南”,那时,其实就是个几千人的小镇,有个小商店,一个邮电所,还有个毛纺厂和火柴厂。师部大院就藏在尼洋河畔的树林里,我们在这儿待了半年,在原始森林里伐过木,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斧头砍下去,震得胳膊发麻;在尼洋河畔救过险,洪水像头野兽,咆哮着要吞掉一切;也经历过痛失战友的揪心——还有那个终生难忘的中秋。
   八九月的林芝,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候。原始森林层林尽染,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绿的像玉,空气清得像洗过,吸一口,满是草木的香。漫山的毛桃熟了,红扑扑的像脸蛋,地里的黄瓜、四季豆、莲花白长得旺,绿油油的招人爱。虽然空气稀薄,可日子透着股鲜活,像刚摘的毛桃,带着露珠。就在这清脆的电键声、嘀嗒的无线电信号里,军营的第一个中秋到了,像个不期而遇的朋友,带着点惊喜,也带着点乡愁。
   中秋前一天下午,队里搞负重行军训练,要求负重45斤。我们年轻气盛,谁也不甘落后,往背包里塞石块砖头,分量远超规定,压得肩膀生疼也不吭声。一个半小时的高原山地行军,空气又薄,背包又沉,累得喘不上气,汗水把衣服和背包全浸透了,能拧出水来。回驻地后,我冲了个冷水澡,水凉得像冰,激得我一哆嗦,倒头就睡,像头累垮了的战马。后半夜突然浑身发冷,牙齿打颤,咯咯作响,体温计一量,39度,烧得像团火。班长找来卫生员,喂了药,我又昏昏沉沉睡过去,梦里全是光怪陆离的影子。——回了后稷的故里,米粮仓似的,麦浪翻滚像金海。乡亲们围着我问长问短,声音像春风拂过麦田,父母端着红枣、苹果、鸭梨,院子里的月亮圆滚滚的,像块大月饼。我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出来,热辣辣的,把枕头都打湿了。猛地惊醒,窗外嵌着块蓝得发墨的天,军营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过窗户的呜呜声。盯着雪白的天花板,想家的滋味像潮水似的涌上来,漫过心口,我蒙着被子,偷偷抹了把脸,泪水混着汗水,咸咸的。
   裹着棉被,再压上毛皮大衣,发了一身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醒来时轻松了许多,骨头缝里的疼痛也减轻了。课间休息,邹班长端来杯热水,水汽氤氲着他的脸,陈教员摸了摸我额头:"等你好了,咱去尼洋河摸鱼,给你补补。"谭智春把一块水果糖塞我手里,糖纸窸窣响,像只小虫子在爬,那糖真甜,甜得能把苦水都压下去。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在这遥远的高原,战友的情,军队里的暖,像月光一样,能照进心里。
   好在高烧渐渐退了,下午我又坐到了教室里,“嘀嘀嗒嗒”的信号声像股清泉,流进耳朵里,脑袋就不那么沉了。
   晚上队里会餐,炊事员精心做了满满一桌菜,可我没有胃口,嘴里像塞了团棉花,扒了两口就放下了。
   晚饭后,战友们拎着糖果、香烟来看我,像一群归巢的鸟,挤在宿舍里,把寂寞和冷清都赶走了。晚饭后的联欢会,在宿舍外的小操场里举行。月亮照在毛桃树上,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红扑扑的。击鼓传花落到我手里时,我站起来唱了首《打靶归来》,嗓子哑得像破锣,可战友们拍着手直喊“好”,喊声惊飞了树上的夜鸟,扑棱棱地往月亮那边飞去。月亮升得老高了,把尼洋河照得像条银带子,哗哗地流着,像是在唱歌。邹班长端来一个盘子,里边盛着月饼、花生、瓜子和一包香烟。他把月饼往每个人手里塞,“这是首长送来的慰问品。咱在这儿守着边疆,家里才人能踏踏实实吃月饼。”那月饼吃起来又香又甜,可我嚼着嚼着,眼眶就热了。月光落在每个人的军装上,落在操场的单杠上,落在远处沉默的雪山上,好像把整个西藏都裹进了一片温柔里。笑声飘在林芝的夜空里,伴着我们这群远离家乡的兵。我和战友们在世界屋脊上,就着月光,过了个热热闹闹的中秋,心里的乡愁,被这暖烘烘的气氛冲淡了不少。
   离开军营43年了,每逢"八一",每逢中秋,总会想起那片高原。尼洋河畔的月光,电键的嘀嗒声,战友的笑脸,都刻在心里,磨不掉,像老树根,深深扎在记忆的土壤里,汲取着养分,长成了思念的树。
   警营派出所里的中秋
   1982年的中秋,是我从军十三年后,在故乡过的第一个中秋,像久旱逢甘霖,心里盼了很久。
   那年二月,我从部队转业,分到长宁派出所,穿上警服的那天,对着镜子看了又看,觉得肩上的徽章沉甸甸的,像扛着责任。
   八月底,我正在皇甫村负责秦腔大会的安保,戏台上的锣鼓敲得震天响,突然接到调令,要和另外两个同志去大庄乡组建派出所。我收拾东西就去了,像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两个月后,派出所正式办公,牌子挂在墙上,红得耀眼。那年中秋在周五,碰巧和国庆赶到了一天,像两个好朋友约好了碰面。
   参军十三年,没在家过过一个中秋,上周离家时,我跟爱人说:"今年一定好好过个节,一家子团团圆圆的。"她眼里的光,亮得像星星。可节前安排休假,另外两位同志家里有事,我只能留下值班,像个站岗的哨兵,守着岗位。
   中秋前一天下午,同事刚走,家里就来电话,爱人的声音急得发颤:不到两岁的小儿子突发高烧,还拉肚子,得去医院。我离老家才15公里,可所里走不开,只能让小舅子先送孩子去县医院,挂了电话,心里像被猫抓了似的,坐立不安。
   人说"值班就是喝茶聊天",可我们这刚组建的派出所,借住在大庄乡政府里,干部们都回家过节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坐在办公室,翻着报纸消磨时间,报纸上的字像一群蚂蚁,爬来爬去,心里却像揣着块石头,沉甸甸的。
   上午十点半,辖区吴家村的治保主任匆匆跑来,脸都白了:"不好了,村里有个妇女服毒死了!"人命关天,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所里只有一部电话机,其他人没通讯工具,我赶紧给县局打电话,手指都有点抖。值班的老同志说:"局里人都去别的现场了,你先去看看,有必要再联系。"我心里没底——刚干公安半年,哪见过这阵仗?可也顾不上了,跨上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跟着治保主任往吴家村赶,车轮转得飞快,像要飞起来。
   到了村口,一街两行围满了人,像看大戏似的,议论声嗡嗡的。死者家门前,一具四十多岁的女尸停在房檐下的木板上,脸上盖着黄纸,像蒙着一层神秘的纱。走近了,一股浓烈的农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像把钝刀子,割着人的嗅觉。揭开黄纸,死者面目扭曲,满脸青紫,看得人心里发毛,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了。
   我做了现场记录,笔在纸上沙沙响,又在村支书和治保主任陪同下,找见证人、死者婆家、娘家的人询问。原来死者和丈夫因琐事吵架,气头上喝了半瓶"1059"农药,家人发现时瓶子还在手里,像握着个致命的武器,医疗站医生抢救了,没救过来。村支书和治保主任都说,家属对"自尽"没异议,眼里的痛,像被雨打湿的蛛网。我让村里赶紧安排后事,民风淳朴,出了这种事,两家都觉得丢人,一听这话,立马忙了起来,脚步匆匆,像要把这难堪赶紧藏起来。
   下午三点多,我回所里给县局汇报,值班领导听说事态平息了,说"行,就这样",语气轻描淡写,可我挂了电话,后背都湿透了。这桩意外事故,由我一个人单独处理,就这样速战速决一下子了结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到了地上。
   五点多,郑所长来接班,我汇报完后,他非常满意,我这才像卸了千斤重担。
   这时候,我才想起是今天是中秋,我骑上自行车就往县医院赶,车轮转得像风,路边的树都往后退。病房里,爱人抱着熟睡的儿子,孤零零地坐着,像株被遗忘在角落的小草。小舅子中午回家收秋了,儿子输了两天液,烧退了,腹泻也轻了,小脸还是有白得像块嫩豆腐,医生说再观察一天就能出院。我摸着儿子温热的小脸,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像块石头落进了水里。七岁的女儿还在农村老家,父母也等着团圆,他们的目光,一定像月光一样,盼着我回去。
   爱人眼帘有圈青黑,像涂了墨,她望着我,没说话,眼里的疲惫,像积了很久的云。我知道她累——这十三年,她又当爹又当娘,在生产队干活,汗珠子摔八瓣,还得拉扯俩个娃,屎一把尿一把,把日子撑了下来。我欠她的,太多了,像欠了一笔还不清的债。我想陪她过这个中秋,可一边是病着的小子,一边是老家的老人和小女儿,哪头都放不下,像站在十字路口,左右为难。太阳往西沉,像个烧红的铁球,月亮悄悄爬上来,挂在天上,清辉洒满大地。我抱了抱儿子,在他脸上亲了亲,那软乎乎的触感,像棉花糖,放下一盒月饼,跟爱人说了句"我先回村看爹和娃",转身出了医院,脚步沉得像灌了铅。
   赶回农村老家时,院里的灯亮着,像颗温暖的星光,月亮挂在树梢上,把院子照得像白昼。父亲母亲坐在院里的石凳上,头发白了,像落了层霜,女儿扒着门框望,眼睛亮得像星星。我走过去,坐在他们身边,一家人望着月亮,没多说什么,可心里都暖烘烘的,像揣着个小太阳。
   这是我解甲归田后的第一个中秋,有牵挂,有亏欠,也有团圆的甜,像一杯掺了糖的苦茶,品下去,满是生活的滋味。
   这些藏在月光里的记忆,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高原军营的笑声,是青春里的暖;警营值班的责任,是岁月里的沉淀。它们陪着我,提醒我:日子再变,月光里的暖与盼,从来没变过,像条线,一头牵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让我在岁月里,走得踏实,走得安稳。
  

共 49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军旅回忆散文,作者以中秋为线,串联起两个刻骨铭心的节日片段。1969年西藏林芝的军营中秋,高烧中的战士在战友关怀下咀嚼月饼,雪山的月光与电键声交织成青春的印记,1982年转业后的第一个中秋,基层民警在值班中处理命案、牵挂病儿,最终与家人沉默望月,道尽责任与愧疚。文中对比鲜明,物资匮乏年代的高原战友情与和平岁月的家庭羁绊,军装的凛冽与警服的厚重,个人思念与家国担当。作者以细腻文字刻画细节。如尼洋河的碎银月光、黄纸下农药刺鼻的气味自行车铃铛的锈响,让记忆中的每个中秋都有了温度与重量。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历程的缩影,更折射出一代军警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31 02:32:32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7-31 02:32:47
  不错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秦川锐剑        2025-07-31 09:40:45
  感谢老师鼓励!
3 楼        文友:秦川锐剑        2025-07-31 09:38:49
  感谢老师精心编评,正当盛夏,老师辛苦了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