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晓荷】光明的车辙(小说)

精品 【晓荷】光明的车辙(小说)


作者:毕筱净 白丁,9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7发表时间:2025-08-01 07:24:53
摘要: 谨以此文,献给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不屈的德宏人民,以及所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世界和平而牺牲奉献的英雄儿女。他们的精神,似滇缅公路上的车辙,永刻山河,照亮我们砥砺前行的道路。   ——题记

1942年夏天,亚热带炽热的阳光灼烤着大地,村头苍劲的古榕树垂下气生根,潺潺流淌的小河水两岸婀娜的凤尾竹轻轻摇曳,掩映其间的傣家竹楼宁静祥和。岩勐正光着臂膀在院中擦拭一辆旧卡车零件,老阿爸正在一旁编织竹篾,远处不断传来傣家少女清亮的歌声。
   突然,刺耳的飞机引擎轰鸣声撕裂天空,几架涂着膏药旗的日军轰炸机秃鹫般俯冲而下!
   岩勐怒不可遏:“阿爸,快躲起来!”
   炸弹尖啸着落下又剧烈爆炸!竹楼瞬间被摧毁、点燃!泥土、碎片、火光,凶猛冲天!惊恐的哭喊声、牲畜的悲鸣声响成一片!
   岩勐从爆炸掀起的尘土中爬出来,满脸血污。他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家园一时间化作火海,心痛如刀搅,眼里燃烧着悲愤与仇恨。
  
   一、血路相逢
   滇西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滇缅公路,如蜿蜒山脊的万里长城。公路上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一支庞大的卡车队艰难爬行于其间。车上满载军需物资,伪装网覆盖于上。车身印着“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显眼的字样。刀保国队长站在头车的踏板上,神色凝重地做着指挥。
   路边,一辆被炸毁的校车残骸还在冒着青烟。一名身着学生装的女子名叫林书仪,她顾不上自己手臂的擦伤以及被染污的全身,正奋力试图拖拽另一名昏迷的女伴。日军战斗机再次俯冲扫射,子弹在她脚边溅起一串串死亡的尘灰!
   岩勐正驾驶着一辆空载雪佛兰卡车路过,车头已有被猛烈撞击过的痕迹。他眼看险情,丝毫没有犹豫,猛打方向盘,卡车咆哮着横在林书仪与扫射的飞机之间!
   “砰砰砰……!”子弹疯狂地打在卡车厚重的车身上火星四处飞溅,驾驶室玻璃瞬间粉碎!岩勐伏低身体,咬牙硬抗。
   飞机呼啸而过。岩勐的脸被玻璃划伤正往外渗血,他跳下车二话不说,和林书仪一起将伤员抬上自己的卡车后厢。
   林书仪喘息着,带着南洋口音:“谢谢你!太危险了!”
   岩勐抹了把脸上的血,眼神扫过燃烧的村庄方向,声音低沉:“还有哪处不危险?”他望向机工车队的方向,“你们去哪?我送你们一程!我叫岩勐。”
   岩勐的卡车颠簸前行。驾驶室里,林书仪简单包扎了手臂的擦伤。她看着沉默开车的岩勐眼中深沉的痛苦,轻声说:“你的家……?”
   岩勐紧握方向盘,指节发白,声音像从牙缝挤出:“炸了……都没了……就剩我和阿爸……”他猛地一拳砸在方向盘上,卡车喇叭发出一声悲鸣,“狗日的小日本!”
   林书仪目光坚定:“我们回来,为的就是把他们赶出去!这条路,是中国的命脉!我们南洋华侨,不能看着祖国流血!”她指了指窗外庞大的车队,“岩勐兄弟,加入我们吧!你有技术,更有勇气,祖国正是需要像你这样的人!”
   岩勐看着后视镜里满载物资的车队蜿蜒如龙,又看了看身边这个眼神清澈却充满力量的女孩,家园的废墟和女孩坚毅的脸庞在他脑中交织。他深吸一口气,目光也充满坚定,重重地点头应许!
  
   二、车轮上的“熔炉”
   机工大队营地的夜晚,篝火噼啪作响。疲惫的机工们围火而坐,刀保国在讲话。岩勐已正式穿上机工制服,林书仪递给他一碗热汤。
   刀保国声音洪亮而沙哑:“……这条路,每一寸都浸透着血汗!鬼子的飞机天天盯着,塌方、瘴气、蚂蟥……都是敌人!但我们运进去的枪炮子弹,就是前线兄弟们的命,就是胜利的希望!记住,车轮不停,中国不亡!”众人低吼响应,岩勐被这同仇敌忾的氛围深深感染。
   林书仪悄悄递给岩勐一本破旧的小册子,封面是模糊的镰刀锤头图案。她眼神灼灼,压低声音:“看看这个。仇恨能烧毁自己,只有明白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才有真正的力量!赶走鬼子,是为了千千万万像你阿爸一样的同胞不再流泪,是为了建立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篝火映照着岩勐的脸,他翻看着册子,眼神中的仇恨渐渐沉淀,被一种更广阔、更深沉的火焰所替代。
   瓢泼大雨如天河倒泻般的夜晚,将著名的“二十四道拐”变成了泥泞的死亡陷阱。车队在陡峭的“之”字形山路上蜗行,车灯在雨幕中划出微弱的光柱。山洪咆哮,随时可能把车辆吞噬。
   岩勐驾驶的卡车满载弹药,车轮在泥浆中疯狂打滑,车尾危险地甩向悬崖边!林书仪和其他机工跳下车,不顾一切地用肩膀顶住下滑的车厢,泥浆没过他们的膝盖,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岩勐额头青筋暴起,嘶吼道:“稳住!加把劲啊!”
   众人齐声呐喊:“嘿——哟!嘿——哟!嘿——哟!……”在人力与机械的怒吼中,卡车一寸一寸被顶回正路。
   脸被泥浆糊住的林书仪看向驾驶室里同样狼狈的岩勐,两人在闪电亮起的瞬间相视一笑,那是生死与共的默契。岩勐悄悄握紧了贴身存放的一根银腰带,这是傣族定情的信物。
  
   三、绝壁惊雷
   车队艰难地行驶在怒江边凿壁而成的狭窄公路上,下方是奔腾咆哮的江水。晴空万里,却弥漫着不祥的寂静。
   刀保国用电台嘶喊:“各车注意!前方隘口!小心埋伏!加速通过!”
   突然!前方山崖后爆发出密集的火舌!是日军精心设置的伏击阵地!重机枪子弹暴雨般泼向车队首车!首车油箱中弹,轰然爆炸,燃起熊熊大火,堵死了狭窄的路口!
   岩勐急打方向盘,卡车惊险避开爆炸碎片:“书仪!趴下!”
   日军的掷弹筒炮弹呼啸而至!一发炮弹在岩勐卡车旁炸开!巨大的气浪将卡车狠狠掀起,侧翻在地!驾驶室严重变形,岩勐被卡在变形的方向盘和座椅之间,鲜血从额头汩汩涌出。车厢里的弹药箱散落一地。
   日军机枪火力更加疯狂,压制得后续车队和救援人员无法靠近。日军军官在堡垒后狞笑,指挥迫击炮瞄准翻倒的卡车和散落的弹药箱。
   林书仪在另一辆车后焦急大喊,声音带着哭腔:“岩勐!坚持住!”她试图冲出去,被刀保国死死按住。
   卡在驾驶室的岩勐,视线被鲜血模糊。他看到了林书仪绝望的脸,看到了被堵死的道路和暴露在日军火力下的战友,看到了散落在车旁、随时可能被引爆的弹药箱,更看到了远方——那是家乡德宏的方向。他的脑海中又瞬间闪过:阿爸阿妈苍老的面容;林书仪在篝火旁递给他小册子,说“光明的新中国”;村庄燃烧的冲天大火;刀保国吼着“车轮不停,中国不亡!”;自己贴身存放的银腰带……
   岩勐眼神骤然间变得清明、决绝,仿佛已燃烧尽最后的光芒!他艰难地、一点一点挪动被卡住的身体,伸手够向旁边散落的一个炸药包。他用沾满血污的手指,异常稳定地拉燃了导火索!嗤嗤燃烧的火花,映亮了他年轻、平静而无比坚毅的脸庞。
   林书仪顿时明白了他的意图,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岩勐——不要啊——!!!”
   岩勐用尽全身最后的力气,猛地将燃烧的炸药包推向距离最近、堆积最多的弹药箱!他最后的目光,穿越硝烟,温柔地、深深地定格在林书仪的方向,嘴角似乎想努力弯起一个笑容。
   “轰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比之前任何爆炸都猛烈十万倍!翻倒的卡车和堆积的弹药化作一团巨大无比、吞噬一切的烈焰!爆炸的冲击波瞬间将山崖上的日军堡垒、机枪阵地连同那个狞笑的军官,彻底撕碎、吞噬、夷为平地!
   烈焰冲天,硝烟弥漫,仿佛山峦都在颤抖。幸存的机工们震惊地看着这悲壮的一幕,热泪滚滚而下。林书仪瘫软在地,失声痛哭。奔腾的怒江,仿佛也在为英雄咆哮悲歌。
   一片焦黑的土地上,半截未烧尽的、染血的银腰带在风中轻轻滚动,刻着“光明”二字的卡车铭牌碎片定格在荒凉的废墟中。
  
   四、尘封的光
   2025年,德宏州档案馆,现代化的阅览室,窗明几净。戴着眼镜、干练的研究员方新蕾,正仔细翻阅一堆泛黄、脆弱的档案。她拿起一个褪色的、写着“南洋华侨机工遗物”字样的旧信封,轻轻抽出一张折叠的信纸。
   “阿爸亲启”,字迹歪斜却有力,显然是初学写字的人所写。内容简短:“阿爸:儿在滇缅路上开车,运枪炮打鬼子。书仪姑娘教我识了字,写了这封信。她说,赶走鬼子,是为了以后的日子都有‘光明’。儿很好,勿念。岩勐。”
   “光明”二字写得格外大,笔画虽稚嫩,却力透纸背。信纸右下角,有一小块深褐色的印记,似干涸的血渍。方新蕾的手指轻轻抚过“光明”二字,眼神震动。
   德宏州疗养院房间,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位白发如雪、满脸沧桑的幸存老机工刀保国身上。他坐在轮椅中,腿上盖着毛毯。方新蕾坐在他对面,小心地展示那封信的照片和一块被烧得扭曲变形的卡车零件。
   老机工浑浊的眼睛凝视着照片,手指颤抖地抚摸屏幕上的字迹,良久,声音沙哑而悠远:“岩勐……好兄弟啊……那辆雪佛兰……他开得最猛……”老人陷入回忆,断断续续讲述:岩勐在暴雨中用肩膀顶车;林书仪在篝火旁教岩勐识字,岩勐笨拙地在沙地上写下“光明”;岩勐翻车后,林书仪哭喊着要冲出去;那惊天动地的爆炸与烈焰……
   老机工老泪纵横:“他……他是为了救我们整个车队……为了把路炸开……他……他和书仪姑娘……那根银腰带……他一直贴身藏着,想打完仗回家……”老人泣不成声,“书仪姑娘……后来……在运送药品时……遭遇空袭……也……也没能回来……”
   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畹町桥头,庄严的纪念仪式,各界代表肃立。雄伟的畹町桥飞架中缅边境,桥头矗立着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一辆装饰着洁白鲜花、挂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横幅的现代重型卡车,在众人注目下缓缓驶来。方新蕾坐在驾驶位,身着正装,神情肃穆而坚定。她身旁副驾上,郑重地摆放着那封岩勐家书复制品的相框。
   白发苍苍的老机工刀保国,在家属和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坐在轮椅上,被推到纪念碑前最前方。他穿着挂满勋章的旧式机工制服,努力挺直佝偻的脊背。
   方新蕾驾驶的鲜花卡车,缓缓驶过畹町桥中心线,这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和平的联通。
   老机工颤抖着,用尽全身力气,对着桥的方向,对着远方的青山,对着他曾经战斗、无数战友牺牲的这片热土,缓缓抬起枯瘦的手,行了一个标准、庄重的军礼!阳光为他佝偻的身影镶上金边,勋章熠熠生辉。他浑浊的眼中,映着飞驰的卡车,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当年那些在硝烟中前仆后继的年轻身影。
   方新蕾驾驶的鲜花卡车又平稳驶过崭新、宽阔、象征新时代“新滇缅通道”的高速公路大桥。
   崭新的公路下方,若隐若现地浮现出那条崎岖、险峻、承载着血与火的历史滇缅公路的轮廓。两道车辙:一道属于过去,一道属于现在。——在德宏的青山绿水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庄严地重合在一起!驾驶室内,岩勐那封家书上,“光明”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共 41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1942年滇缅公路上的抗争为背景,讲述了傣族青年岩勐从守护家园到投身抗战的悲壮历程。日军的轰炸摧毁了宁静的傣家竹楼,却点燃了岩勐心中的怒火,他与南洋华侨机工林书仪等人并肩,在血与火中用卡车与生命守护这条 “中国命脉”。从血路相逢的默契到生死与共的坚守,岩勐最终以决绝的爆炸炸开通道,用生命践行了对“光明”的承诺。八十年后,泛黄的家书、老机工的回忆与新时代的公路交相辉映,让那段浸满血汗的历史有了延续。英雄未被遗忘,他们追求的光明已照进现实,而这份对和平与家国的热爱,正如同滇缅公路的车辙,深深烙印在岁月里,代代相传。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801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8-01 07:26:10
  滇缅路上的热血与牺牲太震撼!岩勐的决绝、书仪的坚毅,照亮了“光明”。问候作者,愿英雄故事永传,和平之路绵延,安康顺遂!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8-01 07:26:40
  被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打动,硝烟中的守护是最烈的光。问作者好,盼更多人铭记这段史,日子如“光明”二字般璀璨,喜乐长安!
回复2 楼        文友:毕筱净        2025-08-01 22:47:44
  谢谢老师用心编按!
3 楼        文友:何叶        2025-08-02 18:34:27
  恭喜精品!小说写得真好!姐老棒了!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毕筱净        2025-08-02 18:42:07
  感谢小何老师推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